多邊主義承諾

多邊主義承諾

在多邊主義的歷史溯源上有不同看法,關鍵看如何定義多邊主義。如果定義為有一定原則和特定標準,多邊主義就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定義更寬泛,則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簡介

問題一:多邊主義的普世原則。美國、歐洲的多邊主義各有其內涵。多邊主義的效益不高,關鍵是原則不一致。如何協調各不同立場,這需要向承認普世原則方向發展。如果大家都承認普世原則,則其效率就會高些。通過張揚多邊主義來達到中國和平崛起的目標,就需要接受一些多邊主義的普世原則。例如國家主權原則、聯合國憲章、行為準則。
問題二:多邊主義和獨立自主的關係。若要張揚多邊主義,就要付出一定代價,就要在獨立自主外交上有所妥協。
問題三:多邊主義和韜光養晦的關係。二者間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多邊主義不是一種壓力,反而可以減輕壓力。而另一方面例如在東亞地區推動多邊主義,中國擔任領導者會被認為是對他國的一種威脅。這原本是通過非對抗參與國際機制,反而導致了某種對抗。
問題四:多邊主義和國際力量對比。理論上,多邊主義是理想的。現代國際關係中強權政治大於理想主義,同時也有真假多邊主義之分,例如美國單邊主義內涵套上多邊主義的外表。
提出多邊主義的概念問題。羅伯特·基歐漢認為多邊主義是協調各國政策的實踐。拉格認為多邊主義是協調各國實踐的形式。在比較了兩者的定義之後,認為基歐漢的解釋比較合適。另一個概念是根據普遍原則,協調三個或以上國家關係。國內學者如秦亞青教授,則將多邊主義分為制度性多邊主義和戰略性多邊主義。而錢文森則將其定義為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工具。
我本人的定義是1.制度性多邊主義;2.戰略性多邊主義,其對立面為單邊主義、多邊主義和帝國主義;3.工具性多邊主義。“多邊主義是雙刃劍”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討論的。

多邊主義演變的三個階段:

1.國關史出現前,工具性多邊主義已經存在,如春秋聯盟。此期間多邊主義有實踐、無理論,是自發性的。
2.萌芽階段:1648年——1918年,歐洲的多邊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這一階段是初級形式的制度性多邊主義。如維斯特法利亞和約、維也納契約。在該時期,多邊主義有了兩個特徵:有秩序機制沒有組織;著眼於歐洲。
3. 形成與成長階段:1918——1945年, 全球性有組織的多邊主義形成。典型代表是國聯。但是國聯有所不足,不能有效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4.多邊主義大發展時期:1945年 — 1991年,特點是全球性的多邊主義制度形成與完善。典型代表是聯合國。促進國際秩序進步,是一個全新的體系。在聯合國框架內,有很多多邊主義的成果,如防擴散、防制環境惡化。而地區性成果則有,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另一個成果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的問題:國內政策不占主流、多邊主義研究不足。
5.1991年至今:特點為聯合國秩序占主導地位;新的多邊主義和組織不斷產生;明確政策取向;美國沒有完全放棄多邊主義;多邊主義理論研究出現熱潮;
冷戰後興起的原因:為了對抗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全球化的背景;多極化與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平合作的潮流;區域一體化的興盛。
多邊主義與大國協調。多邊主義是一種政策,也是一種外交實踐。
多邊主義的定義是多國在協調過程中工作,有三個以上行為主體,有一定的規則和制度化安排。多邊主義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權力作用,有現實主義的因素。
大國協調問題從近代史看,多邊主義出現在拿破崙戰爭後的大國協調。從中國外交上看,推動多邊主義包括機制化合作與區域合作。多邊外交是實現有效的多邊主義。對多邊主義的提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含有大國協調。中國近年來外交方面的一大特點是:多邊主義推動夥伴關係、夥伴外交。要用多層次建設國家間夥伴關係。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夥伴關係,推動大國參與。
中國與各大國之間有不同的夥伴關係。特點:強調通過夥伴關係實現利益、政策的協調。多邊體系中,大國關係協調對多邊機制建立與穩定極為重要。多邊主義的層次:全球跨區域和地區層次。中國處理東亞地區問題上,採取區域主義和多邊主義相結合的方法。東亞區域合作順利進行需要中國與東亞其它有重要影響國家相協調,如日本、東協內重要國家等。
中國多邊主義面臨的挑戰:
—— 全球化方面。中國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支持聯合國政策,安理會改革意味著更多國家參與,這樣不利於大國間協調。
—— 東亞地區主義推進中的問題。提出開放的東亞主義,2005年東亞峰會。中國希望加強10+3,但是東亞峰會若成為開放性的,其他國家也參與其中,這也形成一種挑戰。
—— 東亞共同體建設。核心之一為中日關係協調,很難有好的方法協調,大國關係不協調好,多邊主義不易進行。
世界經濟強國在進行多邊經濟外交時明爭暗鬥。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融合加強,但各國經濟的差異向全球一體化的轉變需要很長時間。
亞洲區域經濟合作也進入一個重要階段。胡錦濤總書記的“與鄰為伴,以鄰為善”,通過東亞經濟合作是中國應對全球化的重要戰略。加入WTO,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步,實現東亞經濟合作才能完成第二步。另一方面,通過參與東亞區域合作,有利於海峽兩岸實現“三通”,有利於國家統一大業完成。通過東亞共同體實現中國經濟圈,推動中日歷史問題解決。以東亞經濟體為基礎,實現與南亞合作,形成泛亞經濟合作體系,在此基礎上與歐美競爭。
中國推動東亞共同體的原因: 中國經濟發展快;中國為新興大市場。
中國是世界現實的大市場,對世界東亞經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對國際資本存在巨大吸引力。中國吸引的70%以上的外資來自於東亞,近一半外貿也來自東亞。中國有義務也有需要實現東亞合作。
結論: 東亞10+1、10+3,中國 — 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推動;
東協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地位;
推動東協經濟合作對中國是有利的,應推動東亞合作;
推動區域合作為中國外交的重要一環。
伊拉克戰爭之後,美歐關係的分歧更深地體現在構建未來國際秩序上。
1.美歐在國際權勢分配中的地位不同。
多邊合作對弱國更有吸引力,為小國提供一種手段。冷戰後,美國處在權力巔峰狀態,有能力分配權力體系。歐盟為全球一個重要的力量中心,但是相對脆弱。政治上需要美國的保護,另外歐盟畢竟為一個國家聯盟,內部分歧嚴重。所以歐盟奉行多邊主義。
美國國會對多邊主義持懷疑態度。
2.美歐對國際制度的認同不同。
美國的對外行為走到了多邊主義的反面。而歐洲從一體化構想出發,充滿多邊主義構想。美國認為國內法的權威最高。國際上弱肉強食。歐盟則重視國際規則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一體化過程就是建立體制的過程。
3.美歐政治文化與政治體制差異。
政治文化:美國例外論與多邊主義普遍一致原則不相容。美國主權受侵蝕時,會進行完全相反的單邊主義。歐盟通過制定機製法律,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少數民族是其一個重要目的。內部政體:美國憲法規定行政立法共同規定其外交政策,因此國際條約在美國國內通過過程複雜、難度大,歐洲內閣享有的外交權基本上可以從立法機構獲得。歐洲理事會具有多邊性,因此是多邊主義性質的。 多邊主義現在是國際政治和國際思想當中,無論中國還是在國外都使用很廣泛,特別在冷戰後使用的頻率比冷戰前高得多,在911事件之後,美國政府貫徹眾所周知的單邊主義,這是對美國政策的一種批評,相關的主張,多邊主義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這個詞的內涵很寬泛,包含了層面的意思,從起碼的層次說,多邊主義毫無疑問包含著多邊外交的意思,多邊外交我們一會兒會談到,它是一個由來以久的外交活動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古已有之的外交形式。
但光是多邊外交人們還不會在多邊後邊加上主義兩個字,除了多邊外交意味之外,還包含著一種信念,以多邊外交為基礎的,通過多邊的形式來討論國際政治,解決國際問題,被一些多邊主義的信仰者認為是國際政治當中和平的解決國際問題,甚至是推進國際社會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政治的形式。
同時多邊主義還含有比較高級的形式,還含有有關多邊國際體制的建設問題。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多邊的國際經濟體制的建設。既然是多邊,就意味是兩國以上。一般來說,範圍廣一些指東亞、歐洲,再大按的範圍當然是世界,我們可以說是有秩序的多邊主義的構建和有區域性多邊主義和區域的多邊主義構建,也有世界性和全球性國際體制的構建,我想國際體制的構建是一個過程,也會產生一個結果。如果象歐盟一樣,產生了一個很大地理範圍內,具有比較周全和詳細的組織體制,規則和議事和決策程式,當然是多邊主義發展到最高的形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