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勞倫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項狄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shandy)打破傳統小說敘述模式,寫法奇特。小說各章長短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書中充滿長篇議論和插話,並出現樂譜、星號、省略號等。斯特恩對小說形式的實驗引起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的注意,《項狄傳》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評論家指出20世紀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可以追溯到這部奇異的小說。
……菲爾丁和理查遜的傳世經典《瓊斯傳》(1747)及《克拉麗莎》(1748)問世僅僅十多年,小說這種新文學樣式就被勞倫斯-斯特恩(1713-1768)的《項狄傳》(1760-1767)翻騰了個底朝天。《項狄傳》前兩卷刊出後,文雅社會人人爭讀,轟動一時。擔任國教會牧師的斯特恩不由得大受鼓舞,一鼓作氣把項狄故事寫了下去,還趁熱打鐵以《約里克布道詞》的名目將他本人的講道作為副產品推出,幾年後又出版了記述約里克旅行經驗的《多情客遊記》(1768)。圍繞斯特恩作品生出了許多熱熱鬧鬧的議論,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是小說中的情感主義因素,另一個則是“無法無天“的敘述方式和獨特不羈的藝術風格。斯特恩去世後不久,情感主義時髦迅速瓦解(謝旺註:國內有中譯本《多情客遊記》,這也是斯特恩唯一的中譯本,這部小說未完成,是感傷主義的代表作品),其佻達戲謔的筆法在19世紀裡也相對受到冷落。儘管如此,斯特恩在傳統文學史中的地位從未動搖過,與理查遜、菲爾丁和斯摩萊特並稱18世紀四大英國小說家。
在20世紀後半期,斯特恩和他的《項狄傳》再次成為研究和評論的“熱門”,而且被關注的焦點也一如既往。一方面隨著文化研究升溫,探討18世紀情感主義運動的研究成果接踵出版,“斯特恩話題”應聲增值。
Janet todd 的綜述〈善感〉1986
J mullan 的〈情感與交往〉1988
S mconger的〈轉變中的善感觀〉1990
Barker-benfield的〈善感的文化〉1992
C jones的〈激進的善感觀念〉1993
A j van sant的〈18世紀善感觀念與小說1993
以及m ellis的〈善感的政治〉1996等便是這類大張旗鼓地在書名中標出“情感”、“善感”字樣的專著中的幾例。這類研究力圖系統梳理情感主義文化的來龍去脈,把它放到英國18世紀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對話中考察,並特別注重它與女性的關係。R markley討論斯特恩作品中的多情表演的重要論文〈作為表演的善感〉1987則更注重情感主義和慈善姿態的意識形態功能,強調其矛盾性和局限性。J richetti在為路特立支書局的“歷史中的英國小說”系列撰寫的18世紀卷中對斯特恩的論述也側重這一方面。
另一方面,〈項狄傳〉的藝術形式問題依然是當今有關斯特恩的討論中的一個聚焦之點。如果說以往這方面的考察大都做描述歸納特徵、追述廓清源流的工作,那么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研究則大都以當下時興的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為圭皋,就連一些本質上仍採用傳統治學方法的著述里也會出現“斯特恩:〈項狄傳〉:解購的文本”這類貌似“後結構”的章節標題。“理論”派的闡釋強調斯特恩小說對主流敘述模式乃至主流意識形態的“顛覆”,“讀者反映學派”文論家wiSER的〈斯特恩:〈項狄傳〉〉可以說是這類著作中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