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愚內智

外愚內智 【釋義】外形笨拙憨厚,內心機智聰明。是一個古代 成語。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成語】外愚內智
【注音】wài yú nèi zhì
【釋義】外形笨拙憨厚,內心機智聰明。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人。
【結構】聯合式
【年代】古代
【近義詞】大智若愚
【押韻詞】柳營花市遁形遠世、公諸於世、風馳電逝吉祥善事雲開霧釋湖海之士魯人回日、恍若隔世、不欺暗室

成語出處

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攸傳

成語示例

這個世界想讓被人知道自己聰明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但正是這種炫耀,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愚蠢,所以有時做個外愚內智的人,更能觀察時局,把握人生

成語故事

東漢後期,曹操委任荀攸為軍師,曹操東征呂布久征不下,荀攸出謀劃策,活捉了呂布。後來他又用他的計謀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荀攸機智聰明,善於謀劃,表面上不張揚,嚴守機密,從不讓外人知道。曹操評價他是外愚內智。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穎川穎陽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
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奸滑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
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後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董卓被除掉後,荀攸才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後,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於是征為汝南太守,後又拜為軍師。
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願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誇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並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於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荀攸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拚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裡。
後來,曹操十分後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戰拉開序幕,這是決定曹操一生命運的戰役。二月,袁紹首先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四月,曹操親自率軍北上救白馬之圍。當部隊正向前開進時,荀攸認為不能與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正面對抗,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他認為袁紹兵多,應設法分散其兵力,於是勸曹操引兵先到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應戰,然後再派輕騎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打敗顏良。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機率輕騎襲擊白馬,顏良不及防備,被關羽斬殺。
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諸將見敵眾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芽”
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
到袁紹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亂之後,荀攸向曹操獻計說:“現在乘勝追擊,可以傳假情報說我軍將調撥人馬,一路做出攻取鄴郡的樣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陽的樣子,斷袁兵歸路。袁紹如果聽說了這個傳聞,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會信以為真,就會分出兵力阻擊我軍。我方可乘他調兵拔寨之時,急攻袁寨,袁紹的軍隊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有道理,立即採用荀攸的計謀,出動三路人馬,四處揚言,散布迷惑袁紹的訊息。
袁軍聽到訊息急忙報告袁紹:“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去黎陽了。”袁紹信以為真,急忙派兵十萬人,分別去援救鄴郡和黎陽,連夜急行軍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隊兵馬,乘虛而入,沖向袁紹營寨。
袁軍本來已無鬥志,官兵四處逃散,抵抗不了。袁紹連盔甲都來不及披上,帶著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軍在後緊迫不捨。袁紹為了渡河逃命,把金銀財寶、圖書車輛全都丟棄,只有隨身騎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陽,曹軍獲得全勝。
這就是曹操解白馬之圍的分而治之的戰略的再次運用。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隨軍。呂布在曹軍和劉備等各路軍隊的圍攻下,敗退後固守下邳,雖經過多次進攻,曹軍仍攻不下城池,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堅決反對,他說:“呂布雖然勇敢,但無計謀,如今他三戰三敗,銳氣大減,雖在固守,軍隊已沒有奮鬥的意志了,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敵人就會不攻自敗。呂布手下雖然有陳宮那樣的謀士,但他設謀遲慢,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我們應當趕在呂布的銳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計謀尚未設定的時刻,想法緊急攻擊,這樣,呂布一定能被攻破。”
於是荀攸獻了水淹之策。
曹軍引沂水灌進下邳城,大水衝垮了城牆,呂布軍隊不戰而垮,呂布被活捉,縊死白門樓。
對於這次戰鬥,曹操覺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計謀才成功的,連連稱讚荀攸:“即使是顏子、寧武這樣的古代大聖賢,也無非如此!”
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私利相互爭鬥。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荀攸隨曹操討伐袁譚、袁尚,到了黎陽。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劉表,正在這時,袁譚、袁尚兄弟二人為爭奪冀州發生內訌。
為了打敗自己的弟弟,袁譚派人到曹操軍中請求歸降,要求曹操幫助自己。曹操請謀士大臣商議,大多數人認為應當先討平劉表,認為劉表強大,而袁譚、袁尚不僅不團結,相互之間爭鬥不息,而且沒有智計也沒有得力的將領、謀士輔佐,是不足為慮的。
只有荀攸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說:“劉表父子如同豬狗一樣,只是看門守家而已,並沒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要不然正當天下混亂、大有作為的年頭,他怎么會守在江、漢之間穩坐不動呢?芽袁紹曾占據四州地盤,擁有精兵數十萬,基礎十分雄厚,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贏得了人心,現在他們兄弟相爭,正是我們滅掉他們的大好時機,如果我們不接受袁譚的投降,使他感到無路可走,再去和他的弟弟講和,到那時,他們倆人和睦相處,子承父業,那么天下的苦難就不可能平息了。如今他們兄弟相殘、勢不兩立,如果其中有一人被兼併,形成的力量就強大多了,會不易對付。應該趁他們內部戰亂的時候攻擊他們,天下就平定了。可不能坐失良機啊!”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真是茅塞頓開,採納了他的意見!答應了袁譚的要求,出兵打敗了袁尚。
袁尚被消滅以後,果然不出荀攸所料,袁譚立即反叛曹操,這樣一來,他就勢單力孤了。荀攸隨從曹操在南皮將袁譚殺死。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以臣謀主,盜用旗號的事情時有發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在這種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剷除功高蓋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套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書所載“他深密有智防”。
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闢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被曹操讚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