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
袁紹(153 — 202) ,字本初,東漢大將軍、鄴侯、太尉。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官至大將軍,其弟袁術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泄,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董卓專權,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併。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游四州,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中國勢力最強的一方諸侯。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領河北四州牧。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監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主張迅速決戰。袁紹採納後者的意見,五年,發布討曹檄文,率10萬大軍進軍黎陽。當年與曹操決戰於官渡,大敗,主力7萬多被消滅,只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騎敗回河北。兩年後慚憤病死,死於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諸子亦敗滅,所據之地盡並於曹操。
項羽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古今中外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成功人士,或者是大智慧之人,面臨危難或選擇寧折不彎,或選擇寧彎不折。面對危難你會選擇“寧折不彎”還是“寧彎不折?”
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面對漢軍七十萬大軍,不禁喟嘆:“天欲亡我。”他選擇了寧折不彎,自刎烏江。
修睢陽渠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曹操於浚儀(今開封市)修睢陽渠,即疏通浚儀至睢陽(今商丘市南)一段汴渠,以利運道。
鎮遠古城
鎮遠古城系舞陽河風景區十大景點之一,始建於公元202年,亦曾是貴州黔東南自治州首府。這裡有外觀精美而古樸的樓閣、廟宇及古民居近百座,亦有縱橫交錯的古河道和巷道,古鎮風光優美迷人。近年來,田古城改建,不少古建築被拆除,但遊客來此仍然依稀可見該鎮其古時之獨特身姿神韻。 有人說“鎮遠是一幅畫”,是一幅“樸素中見珍奇,淡雅中顯神韻”的水墨畫,你到了那裡才會感覺這種形容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祁順曾這樣描述鎮遠:“多佳山水土大夫南邊多游焉,或不得游則有為恨者矣-”鎮遠有巧奪天工的秀峰和溶洞、有美麗的瀑布,有幽深清涼的峽谷。你可能會恍若隔世,產生以為自己進入了世外桃源的幻覺. 踏上鎮遠古城的街道,你首先察覺到的,就是那裡的樓房與江南水鄉的房舍極其相似,樓層都有飛檐翹角的屋頂和淡灰色的牆體,一幢樓排列得十分有序,依傍著清幽的舞陽河。傳說明朝官兵帶著家眷來此,帶來了江南水鄉的文化,並在鎮遠繁衍生息,由此形成了鎮遠獨特的水鄉文化。
三顧茅廬
公元202年早春的一天,“劉關張”三人一同去拜訪諸葛亮,這已經是第三次了,之前兩次去一直沒能遇到。到了臥龍崗,劉備叫書童去通報,書童說諸葛亮還在睡午覺,劉備就讓書童別去了,自己一個人輕輕進去。過了一會兒,關羽張飛二人急了,進去見劉備,發現劉備還在等,很氣憤,可劉備讓他們出去,自己仍耐心等候。過了近一個鐘頭,諸葛亮終於來了,兩人寒暄一番後,討論起了大事。諸葛亮建議劉備與孫權交朋友,再占據荊州和益州,與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局。劉備覺得心中一下子亮了,變輕諸葛亮出山,當了軍師。諸葛亮也為劉備的誠意所打動,從此後一直追隨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起了很大作用,
楚漢戰爭
公元202年,楚漢戰爭已陷入膠著狀態,楚軍和漢軍在連年的征戰中已是精疲力竭,最終不得不在廣武澗簽訂和約,劃分楚河漢界,互不侵犯。從此,項羽撤兵,並將扣押的劉邦的妻子呂雉和父親劉太公放回。沒有妻子和父親押在項羽手上做人質,劉邦既無後顧之憂,又因戰功卓著的韓信和彭越前來助陣,劉邦內強外實,在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下,背棄和約,向項羽發起了強大的反攻。
在樊噲屢攻不下時,被劉邦封為齊王的韓信從千里之外揮師固陵,與劉邦會合。自從項羽手下的大將軍龍且被韓信挑殺後,項羽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加上劉邦的背信棄義,從背後殺來,項羽的軍心已經受到了動搖。然而,西楚霸王的氣概讓項羽置季布和鍾離昧避其鋒芒的建議於不顧,執意迎戰劉邦、韓信和彭越的三路大軍,卻被韓信布下的“十面埋伏”之計,團團圍困於垓下,不得脫身。
論單兵較量,曾經是項羽帳下一名執戟郎中的韓信自然不是項羽的對手。如今項羽被韓信的“十面埋伏”圍得鐵桶一般,雖然一時難以突圍,但霸王的英雄氣概猶在。為了從精神上徹底摧毀楚軍的鬥志,韓信不急於求戰,而是傳令三軍,晝夜不停的大唱楚地的民謠。憂傷的楚地民謠從四面八方不絕於耳的傳來,勾起了楚軍將士的思鄉情緒。結果,這一招“四面楚歌”之計大為奏效,項羽大軍的軍心徹底崩潰,疲於征戰的將士紛紛投降漢軍。一時間,剩下的項家軍已不足千人。
經過“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打擊,項羽仍然奮勇殺出重圍,卻不幸在過江往東城時被老漢所騙,為數不多的隨從失散不說,就連剩下的兩員猛將季布和鍾離昧也音信全無。面對劉邦的窮追不捨,項羽二十八騎和美人虞姬逃至東城。痴心一片的虞姬希望用自己的死換回項羽的重新振作。然而,區區二十八人又怎抵擋劉邦幾十萬漢軍。當項羽突殺得只剩下自己和烏騅寶馬時,窮途潦倒的霸王項羽單槍匹馬逃至烏江,以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抱憾,自刎於烏江,結束了霸王戎馬沙場的短暫一生。
設立縣治
早在西漢高祖五年(公元202年),酉陽就設立縣治,為武陵郡十三個屬縣之一,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1983年11月11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正式成立,2000年,行政區劃調整,酉陽自治縣直屬重慶市管轄。
歷史紀事
曹操修治睢陽渠
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為了加強對黃、淮之間地區的控制,疏通水路交通,命令軍士在睢陽縣(今河南商丘南)境利用古睢水修治水渠,溝通汴(今河南滎陽南之掌河)、淮(淮河)水運,因水渠在睢陽縣內,謂之睢陽渠。
袁紹死
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因官渡之敗,憂悶而死。袁紹(?—202),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其家族為漢末著名大族,四世中有五人官至三公,勢傾天下。袁紹以大將軍掾起家,先後任侍御史、中軍校尉、司隸校尉等職。中平六年(189),袁紹與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未果,何進反被宦官所殺,袁紹與其弟袁術率兵入宮,將宦官全部殺死,宦官勢力因之覆滅。董卓作亂,袁紹與關東諸州郡牧守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後據有冀、青、並、幽四州,占地遼闊,兵精糧足,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袁紹不顧謀士沮授等人的正確建議,驕傲輕敵,在官渡一戰中敗於曹操,實力大損。逃回冀州後,憂悶成疾,不久病死。
曹操攻破袁譚、袁尚
建安七年(202)九月,曹操率軍北渡黃河,屯駐黎陽(今河南濬縣東)的袁譚發動進攻。袁譚見曹兵勢大,向袁尚告急。袁尚恐怕分兵援救袁譚,袁譚奪兵不還,於是使謀士審配守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親自率兵往救黎陽。曹操揮兵而進,連戰皆勝。袁譚、袁尚閉城不敢應戰。次年二月,曹操再次猛攻黎陽,大敗袁譚兄弟於城下,袁譚兄弟逃回鄴城,曹軍追至鄴下,割其麥而還。時諸將皆欲乘勝攻下鄴城,謀士郭嘉勸曹操暫時回軍。他認為譚、尚二人本有矛盾,如果急於進攻,他們就會聯兵抵抗,不如緩圖,待兄弟二人矛盾爆發時大瘵進攻,可一戰而定。曹操遂率軍還許。
文化紀事
蔡琰作《悲憤詩》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學有才辯,妙解音律。早嫁河東衛仲道,夫死無子,歸養母家。獻帝初平三年(192),在戰亂中被胡騎擄走,後為匈奴左賢王所得,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與蔡邕交好,痛其無子絕嗣,女又陷於外族,於建安八年(203)遣使赴匈奴以金璧財物贖琰歸,再嫁於屯田都尉董祀。琰歸漢後感傷離亂,追懷悲憤,作詩二章,一為五言,一為騷體,敘述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和自己不幸的命運,情辭激烈真摯,哀惋感人。又有《胡笳十八拍》,共十九章,皆騷體,舊亦題蔡琰作,敘在胡中的生活以及與子女離別時的悲傷情情,或以為當是後人偽托。
雜譚逸事
袁譚兄弟失和
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病死,其子袁譚、袁尚為袁紹幼子。袁紹在世時,偏愛袁尚,欲使其為繼嗣,但死前未及安排。時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親近袁譚,而逢紀、審配素與辛評等人有隙並為袁譚所惡。袁紹死後,眾人慾依慣例擁立袁譚繼袁紹位,審配等怕袁譚得立將於己不利,遂詐稱袁紹遺命,改以袁尚繼位,出任冀州牧。袁譚回至鄴城(今河北臨臨漳西南),見袁尚已立,乃自稱車騎將軍,引兵出屯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袁尚疑忌袁譚,故意少給其兵,並使逢紀隨軍監視袁譚。袁譚大怒,殺逢紀,兄弟之間矛盾日漸激化。
孫權拒送任子
建安七年(202),曹操派使者送信與孫權,以漢廷得以此名義令孫權送任子至許都(今河南許昌),所謂任子,是使州諸收守送子一人至京師為質任,使朝廷得以此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孫權接信後,集郡臣商議。大將周瑜說,江東(古稱長江在蕪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區為江東)物產豐富,兵精糧足,人心安定,足可雄據一方,何必要送任子受於人呢!曹操如果能以義正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為亂,將會自顧不暇,也不會危害我們。孫權認為周瑜的分析很有道理,遂不送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