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外八廟,清朝初年中國藏傳佛教在中國蒙和藏地區(包括青海和新疆)勢力強大,教徒信仰極其虔誠,佛經教義是蒙和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層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權,經濟上匯聚著大量的財富,文化上掌握著經堂與教院。
清政權為加強對北疆統治,鞏固國家統一,對邊疆各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懷柔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蒙藏民族採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習俗為治的方針。乾隆指出:“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反映清統治者以順應少數民族習俗、尊重蒙藏上層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來實現密切地方與中央政權的關係,鞏固國家統一為目的戰略思想。
避暑山莊自康熙47年(1708年)駐蹕使用以後,皇帝每一 年秋彌前後均要在此長期停住,消夏避暑、處理軍政要務。由此而來大批蒙藏等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謁見皇帝,參加慶典。藉此,清廷便在承德大興其土木,建造其廟,為前來上層政教人物提供瞻禮和膜拜等佛事活動場所,功能上與避暑山莊相輔相成,互為補遺。
從康熙50年(1711)開始到道光八年(1828),清廷在承德市市區與灤河鎮一帶敕建寺廟43座。其中,由朝廷直接管理有30座,避暑山莊內有16座:珠源寺和梅檀林、匯萬總春之廟、水月奄、碧峰寺、鷲雲寺、斗姥閣、廣元宮、永佑寺、同福寺、仙苑昭靈(山神廟)、法林寺、靈澤龍王法、西峪龍王廟、涌翠岩、上帝閣。
外八廟2座和灤河的穹覽寺、琳霄觀,計十四座廟。因穹覽寺、琳霄觀離市區比較遠,今人稱謂的外八廟範圍 概念又演變為泛指避暑山莊東北部普仁寺和普寧寺等12座寺廟,人云亦云,約定俗成。皇帝敕建寺廟,避暑山莊外部東、南有八座,從東而西依次是社稷壇和先農壇、開仁寺、關岳廟(武廟)、火神廟、尊經閣、文廟、城隍廟;獅子園兩座:山神廟和法林寺;獅子溝、上二道河子、河東各一座關帝廟,此十三座廟系經奏請皇帝批准,地方政權建設管理。文物古建專家一般把避暑山莊內外由皇帝敕建的這43座寺廟(外八廟12座、山莊內16座、獅子園2座、灤河鎮2座、山莊外東及南8座,獅子溝、上二道河子、河東各l座)稱為外八廟寺廟群。
在承德避暑山莊東部與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如眾星拱月之勢環 列著12座色彩絢麗、金碧輝煌大型喇嘛寺廟。這一些寺廟建築精湛,風格各異,是漢和蒙、藏文化交融的典範。在這裡可以瞻仰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和瀏覽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雄奇和領略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風采、欣睹新疆伊犁固爾扎身的身影和還可看到世界最大的木製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當年有8座寺廟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於北京喇嘛印務處註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辦事處,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12座寺廟的代稱。1994年12月,“外八廟”同避暑山莊 一起被列入到世界文化遺產。
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從外形上看,避暑山莊內建築無論是莊嚴肅穆皇家宮殿,還是遊玩欣賞的亭和軒、榭、閣,全部採用青磚灰瓦,顯示出一種古樸自然風格;而在其周圍建造“外八廟”,則採用彩色琉璃瓦,有一些甚至用鎦金魚鱗瓦覆頂,遠遠望去巍峨壯觀、金碧輝煌,一派富麗堂皇景象,這與古樸典雅避暑山莊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此,不難看出,清代康乾倆帝良苦用心。
山莊西部(灤河鎮)2座:穹覽寺和琳霄觀。山莊東北部12座:溥仁寺和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殊像寺、羅漢堂、須彌福壽之 廟、廣緣寺。其中,羅漢堂、廣安寺、普樂寺三個廟,朝廷向未安設喇嘛,由內務府管理;而溥仁寺和溥善寺、安遠廟、廣緣寺、普佑寺、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九座廟設八個管理機構(普佑寺附屬於普寧寺)由朝廷派駐喇嘛,京師理藩院管理並逐月按人數由理藩院發放其餉銀,清正史文獻將這九座寺廟稱“外廟”,後俗稱為外八廟或熱河喇嘛廟。久而久之,清代與民國時期,人們所稱外八廟實際泛指避暑山莊外面由朝廷直接管理的所有廟宇。
建造背景
清朝初年,中國藏傳佛教在中國蒙、藏地區(包括青海、新疆)勢力強大,教徒信仰虔誠,佛經教義是蒙、 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層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著地方政權,經濟上匯聚著大量財富,文化上掌握著經堂教院。清政權為加強對北疆的統治,鞏固國家統一,對邊疆各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
“懷柔”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蒙藏民族採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習俗為治”的方針。乾隆說:“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反映了清統治者以順應少數民族習俗、尊重蒙藏上層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來實現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權的關係,鞏固國家統一為目的的戰略思想。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駐蹕使用以後,皇帝每年秋彌前後均要在此長期停住,消夏避暑,處理軍政要務。由此而來的大批蒙藏等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謁見皇帝,參加慶典。藉此,清廷便在承德大興土木,建造寺廟,為前來的上層政教人物提供瞻禮、膜拜等佛事活動場所,功能上同避暑山莊相輔相成,互為補遺。
建造過程
從康熙五十年(1711)開始到道光八年(1828),清廷在今承德市區及灤河鎮一帶 敕建寺廟43座。其中由朝廷直接管理的有30座,避暑山莊內有16座:珠源寺、梅檀林、匯萬總春之廟、水月奄、碧峰寺、鷲雲寺、斗姥閣、廣元宮、永佑寺、同福寺、仙苑昭靈(山神廟)、法林寺、靈澤龍王法、西峪龍王廟、涌翠岩、上帝閣。
山莊西部(今灤河鎮)兩座:穹覽寺、琳霄觀。山莊東北部12座: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殊像寺、羅漢堂、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其中,羅漢堂、廣安寺、普樂寺三個廟,朝廷“向未安設喇嘛”,由內務府管理;而溥仁寺、溥善寺、安遠廟、廣緣寺、普佑寺、普寧寺、須彌福壽之。
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9座廟設8個管理機構(普佑寺附屬於普寧寺)由朝廷派駐喇嘛,京師理藩院管理並逐月按人數由理藩院發放餉銀,清正史文獻將這9座寺廟稱“外廟”,後俗稱外八廟或熱河喇嘛廟。久而久之,清代和民國時期,人們所稱外八廟實際上泛指避暑山莊外面由朝廷直接管理的所有廟宇,即東北部的12座和灤河的穹覽寺、琳霄觀,計14座廟。因穹覽寺、琳霄觀離市區較遠,今人稱謂的外八廟範圍概念又演變為泛指避暑山莊東北部的普仁寺、普寧寺等12座寺廟,人云亦云,約定俗成。
皇帝敕建的寺廟,避暑山莊外部東、南有8座,從東而西依次是社稷壇、先農壇、開仁寺、關岳廟(武廟)、火神廟、尊經閣、文廟、城隍廟;獅子園兩座:山神廟、法林寺;獅子溝、上二道河子、河東各一座關帝廟,此13座廟系經奏請皇帝批准,地方政權建設管理。
文物古建專家一般將避暑山莊內外由皇帝敕建的這43座寺廟(外八廟12座,山莊內16座,獅子園2座,灤河鎮2座,山莊外東、南8座,獅子溝、上二道河子、河東各l座)稱之為外八廟 寺廟。
按時間排列,首先建設的是溥仁寺和溥善寺(已毀)。這兩座寺院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蒙古諸部王公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請旨建造的。
普寧寺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是為紀念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族首領噶爾丹煽動的武裝叛亂而建造的。
普寧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為一般漢族寺廟形式,後部是以大乘閣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群。大乘閣內供奉千手千眼觀音立像,高20多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像。
乾隆二十五年,在普寧寺旁增建普佑寺。
乾隆二十九年建安遠廟,俗稱伊犁廟,是為新疆達什達瓦部二千餘眾遷居熱河後提供參拜之所而建。此廟有三層牆廊圍繞,中為普渡殿,有三重檐,黑色琉璃瓦頂。
乾隆三十一年建普樂寺以紀念土爾扈特、左右哈薩克、布魯特等族歸順清朝。寺後部是一座“壇城”,下為兩層石台,台上建立重檐攢尖圓殿,稱旭光閣,閣內安放一座立體壇城模型。
乾隆三十二年建普陀宗乘之廟,作為慶祝乾隆皇帝六十壽辰時蒙古和土爾扈特王公進貢朝賀之所,俗稱“小布達拉宮”,西藏達賴喇嘛到熱河覲見時多居此處。普陀宗乘之廟仿藏式建築修造,依山就勢,自由布置了眾多的紅白台和塔門,最後為高25米的大紅台。
乾隆三十七年建廣安寺(已毀)。乾隆三十九年建殊像寺,寺的布局仿照五台山殊像寺。同年又仿浙江海寧安國寺的形制建羅漢堂(已毀)。最後於乾隆四十五年建須彌福壽之廟,是為西藏班禪喇嘛到熱河祝賀乾隆七十壽辰,特建此廟作為班禪行宮。廟中有大紅台建於中部山上,北部建有一座漢族建築式樣的八角琉璃萬壽塔。
建築風格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從外形上看,避暑山莊內建築無論是莊嚴肅穆的皇家宮殿,還是遊玩欣賞的亭、軒、榭、閣,一律採用青磚灰瓦,顯示出一種古樸自然的風格;而在其周圍建造的“外八廟”,則採用彩色的琉璃瓦,有的甚至用鎦金魚鱗瓦覆頂,遠遠望去,巍峨壯觀,金碧輝煌,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這與古樸典雅的避暑山莊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此,不難看出,清代康、乾倆帝之良苦用心。著名詩人陳運和的詩《外八廟》正說明這點:“一個鮮明詩題加上外八首 排成一組列隊走 一座北京皇宮統轄外八廟 站成一組景色秀 從康熙一直到乾隆 地處京師之外卻具格律的結構 氣勢宏偉多抖擻 造型獨特盡風流 中國各族文化融合肩並肩 漢同蒙藏藝術典型手牽手 邁開團結統一的步伐前進 佛事緊緊伴隨在避暑山莊的身邊背後”。
外八廟 中的主殿有好幾座採用多層樓閣建築的,如普寧寺大乘閣,安遠廟普渡殿、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普樂寺旭光閣等,都是體形龐大的中空式建築,最高的大乘閣高達39.16米。這些實例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運用合理的構架形式和木材幫拼方法建造高層木結構房屋的技術水平,在中國建築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多數寺院建築依山建造,在布局上運用了一些特殊手法。例如將軸線對稱式和自由式布局結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來解決平面高差問題,疊置人工假山來增加空間趣味等。在平面比例關係上多次運用相似比例圖形和矩形的構圖,以獲得和諧感。特別是普寧寺的後半部布局是一組包括大乘閣、喇嘛塔、小型殿台等19座建築的群體,組成以建築物來體現的佛教“壇城”,運用象徵手法表達出佛經上的天國世界,這種布局在中國建築史上是少見的。
“外八廟”中,除溥仁寺,溥善寺建於康熙年間,其餘十座寺廟均建於乾隆年間。清帝興建這些寺廟,是為了順應蒙、藏等少數民族信奉喇嘛教的習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過“深仁厚澤”來“柔遠能邇”,以達到清王朝“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如普寧寺仿西藏扎囊桑鳶寺、安遠廟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普陀宗乘之廟仿拉薩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等。這些寺廟的建築形制不僅套用了琉璃瓦頂、方亭、牌樓、彩畫等漢族建築傳統手法,同時也套用了紅白高台、群樓、梯形窗、喇嘛塔、鎦金銅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築手法,建築形式別具一格。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清代鼎盛時期戰勝國內分裂勢力,加強民族團結,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
布達拉行宮: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普寧寺: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磬錘峰:旺季 7:00-18:00,平季 8:30-16:30
普樂寺: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溥仁寺: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安遠廟: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殊像寺: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須彌福壽之廟: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廣緣寺:旺季 8:00-17:00,平季 8:30-17:00
景區貼士
承德避暑山莊最佳旅遊季節是秋季。壩上圍場因“木蘭秋獮”而得名。而“木蘭秋獮”是秋季的盛會,只有秋季去感受才有原味。
壩上的秋天,收穫的季節,彩色豐富,層次分明,是絕佳的攝影季節。壩上的金秋來得早,去得快,僅有45天。含“金”量之高乃南方金秋所無法相比的。
山莊景點,有“36洞天,72福地”之說。至乾隆十九年止,僅康乾兩帝命名的就有72景;而山莊最後建成是乾隆五十七年,若加上後期所建的大批景物,就多不勝數了。清帝到此,雖為避暑,但都過完中秋及“木蘭秋獮”後才返京。
地方住宿
承德避暑山莊蒙古包度假村
承德避暑山莊蒙古包是宮廷式建築,它結構繁複、規模宏大。御幄蒙古包之宴,是清代最隆重的國宴,皇室王公、貝勒、貝子在此親賜滬酒,邊疆各少數民族首領,外國使節在這裡被召見。蒙古包度假村(現為國家二星級賓館)位於避暑山莊的南山積雪腳下,熱河泉北岸的萬樹園風景區,現有高、中、低檔床位300餘張,分為豪華套房、蒙古包和樓房,蒙古包為標準的雙人間,樓房為3-4人間,賓館內設有大、小、中西餐廳,並以宮庭御膳及野味,蒙古宴為主,還設有商品部、酒吧、卡拉ok多功能歌舞廳、會議室、旅遊車、導遊、票務等一條龍服務項目。
承德山莊賓館
承德山莊賓館肇建於1961年,位於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對面100米處。建築為花園庭院環繞的蘇式風格。酒店設計獨特、古樸典雅、裝飾豪華,身臨客房,可眺望避暑山莊內山巒湖泊的秀麗景色。承德山莊賓館是承德市目前規模最大,檔次最全,涉外最早的旅遊飯店。酒吧、餐廳、KTV包房、商場、商務中心、外幣兌換等各種配套服務設施齊全,是接待各類旅遊團隊、大型會議、商貿洽談、中、外散客的最佳場所。
交通信息
承德市中心關帝廟站乘坐118路可以直接到達普陀宗承之廟,普陀廟站下車後,向西步行3分鐘,可以到達須彌福壽之廟。
關帝廟站乘坐10路,到喇嘛村站下車,延南側進入村路,過橋洞後,左岔路3分鐘車程通向安遠廟(一路上坡),右岔路(非停車場,橋洞最右邊的山坡)可以開車延山路4分鐘車程到達普樂寺。
直接乘6路公車可到普寧寺。
地方特產
叫化雞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乾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製此雞。
叫花雞
傳到承德後,選用承德離宮的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作原料。製作時,將宰後的生雞,由腋下取出五臟,洗淨,不褪毛,用荷葉包好,再用黃土泥糊好,放在火上燒熟。熟後摔開泥土,雞毛隨之脫落。吃時用刀、叉割成小塊,蘸著調味品吃,味道鮮嫩爽口,滲著荷葉幽香,別具風味。
烙糕
烙糕是承德人用當地所產穀米磨成面,再經烙制而成的具有濃厚香土氣息的傳統風味食品。它與年糕、豆包、煎餅一起被譽為“吉祥四糕”每當臘月農閒季節,承德山區百姓便家家戶戶做烙糕。做好的烙糕外焦內嫩、味香適口。
南沙餅
南沙餅在承德地區歷史已逾200年。可隨意製成多種餡心。如澄沙餡:將紅小豆煮熟,成糊爛狀過篩,除去皮渣豆沙。炒鍋內放200克白油,按500克豆沙500克白糖比例配製,加文火炒乾,待不粘時再加桂花和適量青紅絲而成。
散狀
承德地區農作物多種植玉米、高粱、穀子、黍子等,把這些磨成細粉做成食物被稱為“粗糧細作”。散狀作為一種粗糧細作的食物,在民間流傳很廣,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每到年節都把它當作招待來客的一種食品。(當然,這是Decades ago的事情了)農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散狀反而成了城裡人改善口味的小吃。
御撥面
御撥面 這種面用蕎麥製成,先用一部分面用開水和,一部分用涼水和,再將兩種面合二為一,放在撥面板上,面板下面頂著滾開水鍋沿,雙手握撥面刀兩端,快、準、勻、細地向鍋內撥面。這樣的功夫還得老師傅才做得到,這樣端上來的面往往是白如玉、細如絲,有筋道有韌性,再加上用雞湯、肉絲、榛蘑丁和木耳做的鹵,一個字,美。
承德杏仁
山區盛產杏仁,產量居全國第一位。顆粒飽滿,肉厚而細,有甜杏仁和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可作為高級糕點和糖果的原料;苦杏仁可入藥。杏仁經過飽制可製成杏仁露、杏仁霜、杏仁豆腐、醬菜、罐頭等;杏仁茶更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杏仁含蛋白質23%,粗脂肪50-60%,還含有磷、鐵、鈣、鉀及多種維生素,用於醫療可清心潤肺,化痰止咳,解毒去熱,經臨床實驗表明,對體虛咳嗽、大便乾燥等疾病,療效甚為明顯。
承德木雕
在承德市區的山野、路邊、宅旁,生長著一種“晝開夜合”樹。因為這種樹的葉子白天舒展開,夜間閉合上,所以叫這個名字。承德雕刻藝人用這種名貴的木材製成的浮雕和圓雕藝術品,不僅有很久的歷史,而且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晝開夜合”木料色澤潔白,淡雅細膩,柔韌富有彈性,非常適宜精雕細刻,一向有假象牙之稱。這種藝術木雕善於表現人物、花鳥,所以多以人物、花鳥、山水為雕刻的對象。藝人們以熱河泉、六合塔、水心榭、煙雨樓、金山亭等承德風光雕制的四扁屏,深受中外客人的讚譽。大型掛屏《重陽雅集》、《畫眉登枝》,是參照承德市避暑山莊皇家博物館珍藏的牙雕、雞翅木雕仿製的,典雅莊重,古色古香。圓雕多以花卉、動物為題材,如玉蘭、海棠、荷蓮、雲雁、松鼠等。木雕藝人設計雕刻的《葫蘆蟈蟈》,刻工極為精細。蟈蟈的觸鬚細如髮絲,長約5厘米,與象牙雕沒有差別,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山核桃皮工藝品
山核桃皮工藝品是In recent years,開發出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產品,它的原材料取自承德山區。山核桃樹果實的核心皮在自然生成的皺紋,把成百上千個核桃或切片粘結在一起,組成形態各異的物品,則具有極佳的紋理和鏤空效果。這些千姿百態的產品貌似精雕細琢之作,實為核桃皮自身的天然效果。產品古樸端莊,精美豪華,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市場上的核桃皮工藝品有二大類30多個品種。一類是實用型的,如筆筒、筆掛、手杖、枕頭、花架等;另一類是裝飾型的,如落地大花瓶、小鏡框、大型壁畫框等。這種工藝品是藝人們利用天然山核桃,經過選料、切片、磨平、制模、粘接、打磨、拋光、上漆等多種工序製作而成的。把人們棄之的山核桃皮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旅遊工藝紀念品,為承德如何利用本地優勢開發旅遊產品提供了借鑑。
滕氏布糊畫
這是著名民間藝術家滕騰先生髮明的新畫種,“滕氏布畫”繼承發揚了中國畫特色和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創作技法集繪畫、雕塑、刺繡、表糊、剪紙等工藝之大成,用料講究、色彩絢麗、操作細膩、畫面逼真、取材廣泛,無論人物風景、花鳥魚蟲均可入畫,並能有章有節,有情有態,能遠能近,可虛可幻,凹凸結合,格調多變,有油畫透視之效果,但又不失國畫之特點。有工筆之觀感,又具有布糊畫之風格。
代表作有《長白山傳奇》、《九龍壁》、《天下第一廟》、《吉祥如意》等為主題的布糊畫作品。滕氏布糊畫作品入選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已有13幅作品被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愛好者收藏,多次在國內外獲大獎,被譽為“華夏一絕”。
承德刻瓷工藝
外八廟
興起的時間不長,從事者不多,但是這門藝術已經在承德民間藝術界頗有影響,而且在各景區景點的旅遊紀念品市場中有一定占有率。主要代表人物是雙灤區的劉士俊先生。承德刻瓷的主要用料是瓷盤,藝人在瓷盤上刻制多種圖案,用來裝飾人們的家居,瓷盤的選料十分考究,表面多以藍色或白色為主選,色彩應晶亮、均勻,質地應細膩無雜質。圖案的表現採用色彩明暗對比的手法,如在藍色瓷盤上把藍色釉雕白,通過深刻、淺刻來表現虛實、遠近、濃淡,手法類似素描或寫意;又如在白色瓷盤上把雕紋上色,來表現線條、輪廓,手法類似自描或土筆。大多數刻瓷的表現手法以原色為主,著色為輔,但無論如何表現,刻瓷藝術 都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在力量把握、刀具的磨製、雕刻的角度上都應精湛純熟,恰到火候,否則一刀失準而“全盤皆輸”。刻瓷的圖景主要有人物肖像、各家書法、山水風光、動物花鳥等。把一盤成功的刻瓷置於案上,典雅清淡、神韻別具。 豐寧剪紙
承德民間剪紙歷史悠久,風格細膩獨特,取材十分廣泛,構圖多變,想像豐富,巧妙運用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藝術手法,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承德剪紙在內容上除了繼承傳統的花鳥、花籃花瓶外,又創作了以避暑山莊、外八廟為內容的名勝古蹟剪紙,反映承德十大自然景觀的風土人情剪紙和以中國著名古典小說如《紅樓夢》、《西廂記》等為主題的系列剪紙。承德剪在國內外享譽盛名,一些剪紙精品被國家、省級博物館收藏。剪紙藝術家石俊鳳曾多次應邀前往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瑞士、比利時、挪威等國家和地區做現場表演剪紙藝術,受到各國人民的好評。
避暑山莊絲織掛錦
掛錦採用傳統的“中堂畫”表現形式,色彩典雅清新,畫面氣勢磅礴、宏偉,在淡黃色或淺灰色的緞面上,採用散點透視,運用工筆寫實手法,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積,把一組組體現著中國園林玲瓏精巧、典雅秀麗風格的古代建築錯落有致地表現出來。共有的古松、清澈的湖水、低拂的重柳、雪白的梨花、高聳入雲的磬錘峰和雄偉的六合塔……躍然於織錦上,整個掛錦似一幅濃淡相宜的中國畫。
承德外八廟
在避暑山莊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外八廟”。廟宇按照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12座建築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而修建的。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
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英文名稱: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於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修建於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蹟。
普陀宗乘之廟
位於避暑山莊正北,仿西藏布達拉宮形制而建。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故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美譽。廟宇布局依山勢自然散置,殿閣樓台前後錯落,該寺的主體建築“大紅台”氣勢宏偉,台高42.5米,寬59.7米,有城閣凌空之感。紅台中部是重檐四角攢尖鎏金瓦頂的“萬法歸一殿”。
安遠廟
俗稱伊犁廟。位於避暑山莊東北的武烈河東南的平崗上,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形制而建。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廟宇布局規整,有方正密和的風格,內外三層牆,最內層有一座三層重檐、黑色琉璃瓦頂的普渡殿。
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位於避暑山莊之北,普陀宗乘之廟以東。仿西藏日格則扎什倫布寺而建。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須彌福壽是藏語“扎什倫布”的漢譯,故名。據載,乾隆帝七十壽辰時,班禪額爾德尼遠道前來朝賀,頗受禮遇,並建此寺居之。寺自南而北,前有石橋。寺內大紅台內壁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建妙高莊嚴寺,為六世班禪講經之所。大紅台東南有東紅台,西有吉祥法喜殿,為班禪寢殿。
普樂寺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位於安遠廟之南、避暑山莊東北的平崗上。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建築布局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由山門至宗印殿為漢族寺廟的傳統形式。後部為壇城,城牆三重,第二層牆上四角和四面正中各置琉璃喇嘛塔一座。再上為平台,上築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形制,閣頂有大型圓形斗八藻井,上有二龍戲珠,製作精美,金碧輝煌,具極高藝術價值。
普寧寺
位於避暑山莊之北。因寺內有一巨大木雕佛像,又稱“大佛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寺規模宏大,綜合漢藏寺廟建築形式。寺內的大乘之閣高36.75米,外觀正面六層重檐,閣內的千眼千手觀音菩薩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雕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