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1、相傳舜的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後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書.舜典》:“伯拜稽首,讓於夔龍。”孔傳:"夔龍,二臣名。”
唐杜甫《奉贈蕭十二使君》詩:“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
元 耶律楚材 《和人韻》之二:“安得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吳刎》:“伯嚭那老賊呵!我一心認是濟世夔龍,誰知你是蠹國鴟梟。”
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自非邀福,夔龍何克襲休,申甫經營意匠。”
《平山冷燕》第一回:“今當此春晝,夔龍並集,亦當有詞賦示後,今日之盛,方不泯滅無傳。”
2、古器物上的夔龍紋飾。
《紅樓夢》第五三回:“上面兩席是 李嬸娘 、 薛姨媽 坐,東邊單設一席,乃是雕夔龍護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
古器紋路
夔者,見於《書·舜典》,《國語·魯語》,《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諸典中,或為樂官,或為木石之怪,或為國名,又作地名。《說文》“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稱之為龍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