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國

夔國

夔國,又稱隗國或者歸國,為楚國國君熊繹的六世孫熊摯的後代所建立,公元前634年為楚國所滅。 僖公二十六年,楚國滅夔,後代子孫就以故國號為氏。另外,《百家注》上記載,夔姓始於上古時期,傳說是帝堯時的樂正夔的後代。周時楚國的後裔封於夔,即在今湖北秭歸一帶。望族出於京兆郡,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長安東。

簡介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繹的六世孫叫熊摯,他的後代受封於夔城(今湖北秭歸縣),建立夔國(秭歸東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國的故址),後又為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夔為氏,稱夔姓。

建立

“周文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漢書》也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這就是楚國的開始。熊繹的嫡子為熊摯,本來應該被立為楚國的君主,但是由於他身有殘疾,不能立為王,於是就封他別居於夔(今天的湖北省秭歸縣東),作為楚國的附庸國,稱為夔子。但是在《楚世家》中找不到其事跡記載,不知熊摯是何君之嫡?何時封夔?案《鄭語》孔晃注云:“熊繹玄孫曰熊摯,有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

熊摯自棄於夔,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也不知有何依據。據稱其治所先在巫山,後在秭歸。後來熊摯的子孫立有戰功,楚王升夔國為子國,這便是歷史上的夔子國,今秭歸縣香溪鎮古名夔城,即夔子從巫山遷到秭歸的駐地。夔國的都城在什麼地方,其管轄範圍又在那裡?

文獻資料

《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杜預註:“夔,楚同姓國,今建平秭發縣”。《史記?楚世家》集解云:“夔在巫山之陽,秭歸鄉是也”。是知羋姓夔國地在今秭發縣境。

《水經注》中有“江水又東逕巫縣故城南縣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縣以隸南郡呉孫休分為建平郡治巫城城縁山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東西北三面皆帶傍深谷南臨大江故夔國也江水又東巫溪水注之”。

殷商時代,秭歸為歸國所在地。

《漢書·地理志》載:“秭歸,歸鄉,故歸國。”

《後漢書·郡國志》載:“秭歸,本歸國。”劉昭《注》引杜預說:“夔國”。

《水經注》引宋忠說:“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水經注》引郭璞的話說:“丹山在丹陽(今湖北秭歸縣),屬巴,丹陽西,即巫山也。”丹陽就是秭歸,是夔越聚居之地。夔越就是夔地之越。所以秭歸即夔越所居之地。

《史記·楚世家》索隱云:“譙周伐滅歸,歸即夔之地名歸鄉也。”

《史記索隱》引譙周說:“歸即夔之地名歸鄉也。”

《史記集解》引服虔說:“夔在巫山之陽,秭歸鄉是也。”《爾雅?釋言》說:“山南曰陽。”《玉篇?阜部》解釋:“陽,山南水北也。”說明歸國在巫山東南方向的長江北岸。這正是夔國的位置之所在。

夔國滅亡

夔國滅亡的信息,聽起來讓人覺得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母國討伐對其不尊敬的子國,而背後實際上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競相爭奪霸主地位,正所謂“春秋無義戰。”

史料記載

春秋第五卷載:“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國也不日微國也以歸猶愈乎執也”案:“二十六年”應該指魯僖公二十六年。

“夔國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與冝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iii]成得臣就是楚國令尹子玉。而宜申是司馬子西。“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夔,國也。”[iv]“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v]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得到夔國滅亡的大概信息。而這個故事具體是指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欲吞併附近各附庸國,以消除後顧之憂,蓄備集結力量,起兵北上,爭霸中原,便尋找藉口,想方設法動腦筋,斥責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可是,卻受到了夔的有力反駁。夔子說:“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vi]他為自己申辨,並埋怨夔之先人熊摯失掉楚王位,方才流落到夔國,所以,既不是楚國的繼承者,也就沒有必要祠祀祝融和鬻熊了。楚成王看到後方確實存在憂患,於是決定除掉夔子國。在這一年的秋天,“成得臣、 斗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vii]楚成王熊惲以夔子不祀楚國始祖祝融與鬻熊為藉口,派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馬子西(斗宜申)率師滅掉夔國,把夔子俘回郢都,將夔子國的封地併入楚國。命“令尹子玉城夔”(《水經注?江水》),加強兩部邊境的防禦力量,從而以防止巴、蜀入侵,可見楚對夔地的重要性是極為重視的,這與前些年,巴、蜀多次打到楚國境內,始終都必須通過夔國,是有一定關係的。

滅亡分析

夔國也因先祖熊摯無緣登上楚王寶座,心懷不滿,因而怨恨楚國,竟放任敵國兵馬過境,去攻打自己的兄弟國家,都是因為楚國急於滅夔所招致的結果,不知這個說法能不能成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