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窯廠尹氏考

窯 廠 尹 氏 考
一, 地理位置
窯廠村原址:在今之鄭保屯鎮之楊莊村西南一里許,運河堤之內。今土龍頭險工北側,兩岸堤形在此漸寬,向北走又漸窄,此即為吾先祖世居之地。村莊輪闊最早見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夏津地圖(參考二零零零年夏津縣政區圖)。
二, 建置所屬
民國十七年屬夏津縣第二區第九里,民國十九年屬夏津縣第十區,今屬鄭保屯鎮。之前無文獻可考。
三, 遷出及背景
一九五六年因運河水患舉族遷出,安第於楊莊村南。
背景:八月七日,衛河水位漲至三十六點七二米,流量一千一百一十立方米每秒。晨八時在軍屯江莊村(今屬臨西縣)決口,河西四個區一片汪洋,水深多在一米以上,部分地區水深到二至三米,淹沒村莊二百五十七個。省委派飛機救災,臨清成立江莊堤壩堵口指揮部。經九天八夜搶堵,決口合攏。(《臨清市志》一九九七版)
四, 關於窯廠村內的寺院
興隆寺:城西四十里,天順年間(1457.2—1464.2)修(不是建,建應更早)
(《夏津縣誌》明嘉靖庚子(1540)本)。此寺民國二十年(1931)之前已毀。(民國版《夏津縣誌》)
安台寺:在城西三十八里(此數較前代更為精確)窯廠。殿宇崢嶸,金碧輝煌。清康乾諸帝南巡,由衛河登岸,曾駐蹕此間。光緒初,因河溢傾圯殆盡。(民國版縣誌有載,之前無記述)
此二寺即應本族長者所說,一九五六年遷出時,村內還有前寺後寺,後拆除之說。明嘉靖本縣誌未載有安台寺,其建寺應在明嘉靖庚子(1540)之後,其位置應在南,當為前寺。興隆寺在明嘉靖版縣誌中未過多提及,蓋因其與縣治周圍的寺院比規模不大,年份不老,地處偏遠,未引起過多重視。
五, 史書中關於窯廠的記載
鹹豐十一年六月,教匪竄擾油坊。團總王有成,徐敏政等督同團長劉大文,李士偉,王學顏等帶壯丁二千五百人赴窯廠等處防堵。匪欲渡河,通隨趙令開槍轟擊,斃賊二十餘名,匪竄。七月初四日撤防,共支制錢二千五百緡(串)。(檔案)
民國十二年,衛河土龍頭(亦名煙墩)磚壩成(壩長三十餘丈,此系請槍餘款。(訪冊)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陸耀著《山東運河備覽》運河圖第九頁標有興隆寺。可見當時村名叫興隆寺。
回網魚
清同治五年夏津知縣 郝植恭(萬廠以南,半壁店以北有之)
方口深藏頷下虛, 圓頭扁尾躍徐徐
日斜風定晚波細, 舉網新登回網魚。
六, 與我窯廠有關的尹氏鏈結
尹三店尹氏家譜源流:明永樂四年(1406),尹明道一家(尹明道、尹宏道、尹步道親兄弟三人)由山東武定府商河縣尹家台(今濟南市濟陽縣曲堤鎮尹家村)遷石佛村,後又遷到此地,建村名尹家那。因距三角店較近,後改尹三角店,簡稱尹三店。現有尹氏一千二百餘人。(尹三店尹玉生、尹紅振提供)
臨西縣雲馮村尹氏:明道公之孫竹公遷來此村,何時遷來不詳(時間當在宏道公遷出之後)。現有尹氏三百餘人。其族譜毀於四清時期。(雲馮村尹繼超提供)
尹家台尹氏家譜源流:始遷祖大賢公,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鳳凰窩人。明洪武三年(1370)奉詔自冀州棗強遷徙至現山東濟陽縣東北,生約十,居桑行,因莊南台,遂起名尹家台,立基。其二至五世名諱已失考。
1.鳳凰窩:查無此地。其他族譜中也有某某窩,應同為大槐樹老鴰窩之衍生,並無此地。
2.生約十:生(帶)了大概十個孩子。
3.居桑行:住在桑樹行子裡。
4.尹家台:清乾隆年間商河地圖有載,為商河地界。民國時屬濟陽縣七區,後改為尹家村。(濟陽縣史志辦提供)
七,始祖宏道遷來此地的時間
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黃河決於原武,會通河被淤。河道被阻二十餘年。永樂九年(1411)導汶水,向南流入南旺湖,再南北分水濟運河。
又據《臨清州志》記載:臨清生產御用貢磚的皇窯,建於明永樂年間。宏道公所燒皇窯應為臨清皇窯之延伸,那時就叫窯廠後來變為村名。此處建窯蓋因漕運方便。
藉此兩據皇窯應建在永樂九年(1411)之後,宏道公應在此之後來到此地。
八、宏道公的遷徙路線及為何遷徙
當時朝廷有詔令“狹鄉遷寬鄉”蓋因此地戰亂人口稀少,且“同宗同族不得居於一地”。成年後必須另徙他地,當時宏道公是朝正東方向走的(一零年九月十七日,尹三店尋訪,得知宏道公曾遷往西北),且距尹三店不是太遠,可互相照應,當時與尹三店聯繫應是頻繁的。
九、關於氏族觀念
尹三店族譜記錄內容比較詳細,成書於乾隆四十四年。吾氏族譜一九八三年才開始創修,間隔時間太長,不免有所遺漏,且縱觀吾氏族譜,先祖無字與號,蓋不重視教育也。
十、關於德起公的出家
吾氏先祖不讀書、不貿易,僅靠侍役廟田來維持生計,生活是困苦的。當時的僧人享有一定的特權,處在勞動人民的上層。德起公出家並非是看破紅塵,當為生活所迫。公在寺院出家之時,吾氏先祖嘗於寺中用碾推磨,進少而出多,此公之力也!公遁入空門而心繫尹氏,今當為族人所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