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1936年生,重慶江津人。歷任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油畫系主任、油畫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省級重點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獲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八十年代先後在新疆、貴陽、蘭州、渡口等地舉辦《夏培耀油畫展》,九十年代在新加坡、台灣舉辦《夏培耀油畫藝術展》。油畫《牧羊女》、《樂山大佛》、《金花》等數十件作品被美國、日本、新加坡、台灣收藏家收藏,數件作品被中央文化部、中國駐外使館、中國美術館收藏。

基本信息

主要經歷及作品

求學經歷

1955年:考入西南美術專科學校繪畫系學習。

1956年:繪畫系建立油畫專業,成為這個專業的第一屆學生。

任教

195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該年學校改為四川美術學院)

1960年:中央文化部委託浙江美術學院在杭州舉辦《羅馬尼亞博巴教授油畫訓練班》,全國八大美術學院分別派出青年教師應考,作為四川美術學院唯一人選,考上該班,進行了兩年研究生性質的學習。

獨特鮮明的藝術個性

1962年:從浙江美術學院羅馬尼亞博巴教授油畫研究班畢業回到四川美術學院任教,在學院舉辦了博巴訓練班學習成績匯報展,由於羅訓班的學習具有獨特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強烈的藝術風格,與國內流行的“蘇式”油畫形成鮮明的對比,作品在重慶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羅派試點班

學院和系領導為了讓他進一步消化和實踐在羅訓班學習的成果,讓他獨立帶一個班(本科二年級)以“羅派”為特點來組織教學,進行教學試點。

1964年:作品《血淚仇》、《山鄉之春》、《菊》等參加四川首屆油畫展。同年,“羅派班”學員以優異成績畢業,中央文化部舉辦首屆高等美術學院優秀畢業作品展,該班學生有四件作品入選。

1965年:到長江三峽航道段深入生活,作《洪流丹心》參加全國美展。

1966年:參加省美術工作隊在漢源縣大渡河邊的大樹公社深入生活,由於爆發文化大革命,使已進入的大型創作半途而廢。

“文革”蒙冤

1970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漫延全國,由於“博巴訓練班”的不同風格和藝術見解,加之回校後獨立主持一個“羅派班”,剎時間成為革命的罪人、修正主義分黑染匠、反動學術權威,被抄走所有作品開“黑畫展覽”,致使大量作品被洗劫、破壞。

再度創作

1972年—1973年:鄧小平復出,文化大革命稍有平靜,得以重返大渡河深入生活,此間畫了一系列大渡河兒女的肖像,特別在安順場尋訪到1935年運送中國工農紅軍搶渡大渡河的老船工,並為他們畫像作紀念。

1974年:作《大渡河上娘子軍》參加四川省美展,四川人民出版社單頁出版發行,《四川畫報》封底發表。

1977年:率工農兵學員作畢業創作,先後在米亞羅林場和阿壩紅原草地藏區深入生活,此間畫了一批林區和大草原風景,以及藏族同胞的肖像畫。

1978年:作《少女肖像》。

創作高峰期

1979年:作《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合作)參加全國美展獲三等獎,四川省優秀文藝獎,優秀美術作品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作品《少女肖像》、《大學生肖像》、《桂林七星崖》在上海人美《美術叢刊》第11期發表;《月夜》四川畫報發表;《村姑》紅岩文學刊物發表。

1980年:作品《樂山大佛》代表中國油畫參加首屆國際美展——日本福岡第二屆亞洲國際美展;並被台灣收藏家收藏。同年到著名風影區九寨溝寫生,畫了一系列九寨溝風景。

1981年:《夏培耀油畫寫生展》先後在貴陽市、渡口市、蘭州市和西南師範大學展出。

同年,應邀在渡口市和新疆地區講學,在講學之餘外出寫生,畫了一批雲南大理、麗江、新疆天山南北的風景和白族、維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的人物肖像;赴敦煌考察並臨摹部份壁畫;作品《寶葳》在《四川畫報》上發表,並被新加坡收藏家收藏。

1982年:《金花》、《月暈》參加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展》。同年出任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 1983年:浙江《富春江》畫報對其油畫藝術作品進行專頁報導。

1984年:作品《梁祝》參加香港《四川油畫展》;作品《金花》被日本收藏家收藏;作《仙人掌與寶石花》。

1985年:《飛》參加首屆中國體育美展。

1986年:主編《中國高等美術作品全集》素描、油畫集(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出版《夏培耀油畫選》(四川美術出版社);畫論被吉林美術出版社收入《當代中國美術家畫語類編》;同年率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家代表團赴美國紐約、華盛頓、費城等地作學術訪問和講學。

1987年:《星空》參加首屆中國油畫展,獲四川省優秀作品獎(浙江《大眾美術報》以《致力於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對其油畫藝術作專版介紹);《梁祝》、《不盡長江滾滾流》參加加拿大中國藝術節《現代繪畫展》;《遠眺七星山》、《灕江晨曦》被日本國贊交社《名家畫桂林》大型畫冊收入。

1988年:赴歐洲法國、德國、南斯拉夫等國作學術訪問;作品《梁祝》、《通往山裡的公路》參加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共和國《中國現代繪畫展》;《梁祝》被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收藏;同年創建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1989年:應邀在樂山師範學院、自貢師範學院、自貢畫院講學。

1990年:作品《戊戌變法六君子》參加紀念黃遵憲誕生一百四十二周年國際書畫展,被黃遵憲紀念館收藏,並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中央文化部外聯局收藏《紅紅的高粱》、《沃土》、《晨曦》、《村姑》、《老奶奶》等作品;《陽光下》參加首屆中國油畫精品展。

1991年:《瑞雪》、《等待出欄的羊群》、《艷陽天》、《生生息息》、《清溪》、《山野》等作品被日本收藏家收藏。作《寂靜的河灘》、《三個進城的阿咪子》、《賣雞婦》等作品。

1992年:作《新裙子》、《大花牛與它的主人》、《春風》、《初春的太陽》、《羊司令》、《黑披風》等作品;論文《漫遊奧賽隨想》在《藝術世界》(上海文藝出版社)上發表;為四川省文聯成立四十周年撰寫《四川油畫四十年》,被收入四川省文聯成立四十周年文集。

1993年:《鄉渡》參加韓國《中國綜合藝術展》,被中央文化部外聯局收藏。作《梨花盛開》、《樹蔭下》、《白披風》等作品。《西南經濟日報》以題為《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夏培耀教授油畫藝術菅見》對學術成就作專版介紹。

1994年:《高原魂》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獲四川省優秀美術作品獎;

廣為收藏

《牧羊女》、《三個進城的阿咪子》、《賣雞婦》在美國展出;《牧羊女》被美國收藏家收藏;《大花牛和它的主人》、《情系天涯》被台灣收藏家收藏。

1995年:在新加坡舉辦《夏培耀油畫藝術展》,新加坡《亞洲藝術家》用8頁篇幅作專版介紹,新加坡主要媒體《聯合早報》、《海峽時報》、《美國人報》、《電視周報》均有專版介紹、評論,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展出期間有二十件作品被新加坡收藏家收藏。

1996年:作品《山》參加台灣《中國當代名家油畫百人大展》;作《陽春三月》、《小鎮》、《故鄉的小河》、《清溪河》等作品。

1997年:作《牧歌》、《山花》、《山鄉春訊》、《梧桐秋葉》等作品,同年重返米亞羅寫生。

1998年:到大巴山寫生,畫《金秋大巴山》系列,作《池塘》、《山花爛漫》等作品。

1999年:作《偉業千秋》、《牧羊人》、《夔門烏龜石》、《老井》等作品。

2000年:《氂牛》系列、《夕照草原》(國內收藏家收藏);作《回家的小路》等作品;《山鄉春訊》參加新加坡《中國油畫百家展》。

2001年:作巨幅風景畫創作畫《三峽行》;起草大型主題畫創作杜甫詩意畫《兵車行》。

2002年:重返雲南麗江寫生,作《古城小巷》、《納西農家》、《麗江古城》、《戲水拉什海》、《村道》、《放牧香格里拉》等作品。

2003年:作巨幅風景畫創作《激流狂想曲》;作《叢林碧玉》、《小黃菊》;完成杜甫詩意畫《兵車行》大型主題畫創作。

2004年:作《香格里拉草原》等作品;《美術》雜誌以兩頁特大版面發表《兵車行—杜甫詩意畫》。

2005年:《寶貝》、《小溪》、《薩垂那捨身飼虎》——敦煌壁畫移植。

作品欣賞

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夏培耀

評論

出神入化

作者:符光耿

夏培耀教授揮畫筆近四十年,同時執教鞭三十四年,出任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已十年,勤勤懇懇不稍懈怠數十年如一日,抹掉了多少油彩,啟迪了多少學生,為四川乃至全國的油畫藝術之興盛費了多少心血,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多少都不難想像。

他在學生時代,受過嚴格的學院派教育,其後立意探索油畫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當他背負沉重的畫箱橫穿戈壁到達敦煌虔誠地朝拜那早已嚮往的藝術聖殿的時候,順著時代的推移得見印度波斯繪畫的傳入,融合以至完全中國化的過程,他狂喜地發現了,肯定地證實了中國這個偉大的民族是以怎樣的氣魄吸取外來文化,又以怎樣智慧融合外來藝術而譜寫了民族藝術輝煌壯麗的新篇章。他從歷史得到了鼓舞,因為他看到自己要走的道路和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聯繫起來了。

學洋畫便以為中國傳統藝術不足取者,不知道正是“東風西漸”才使西方繪畫因而發生巨變;學文人畫便以為民間藝術不足取者,不知道一切藝術莫不起源於民間,許多大藝術家總是從民間藝術那裡找到自己的依託。如蕭邦與波蘭民間舞曲,畢卡索與非洲面具,吳昌碩與泥封及陶瓦文字,齊白石與民間繪畫及木雕。

夏培耀非常注重向中國傳統繪畫學習,他尊敬中國老一輩藝術大師,曾追隨潘天壽先生,仰慕其人品與畫品,往往於有意無意間在自己的油畫中流露出潘老的銀勾鐵劃和那錚錚鐵骨的氣度。同時極熱愛民間藝術,於旅行寫生中常常津津有味地臨摹那些衣飾、花邊、古老壁畫和建築裝飾等,並且常常用於其油畫之中。

這種藝術追求和他的見解是一致的,長期以來他堅持嚴格的寫實基礎,但同時反對枯燥的摹寫和缺乏想像的再現,他主張藝術的地方特色,欣賞泥土的芳香,但更要求眼界開闊與大時代同步,近幾年被盛讚的“四川畫派”,其實也就是一批中老年油畫家帶領下走出的一條具有上述特徵的路子,他們其實是千差萬別個性鮮明的一些畫家。在開闢這條路子的歷程中,夏氏作了他應有的貢獻。

良師

他是良師,更是身體力行的畫家,從他的畫裡常能看得到勁健的筆力,虛擬的手法,超越具體時空的結構,而且往往表現為單純、明淨、純潔的美,正是這些因素匯成一股親切感人的東方韻味。可以說夏氏的追求不在形貌之間(儘管他當然地高度重視形象),而在乎神、韻、氣、勢的把握。

比如完成於八十年代的《樂山大佛》,以畫刀為之,運刀如筆以塑造金身,不拘細節而細節畢現,更以刀傳達空間朦朧縹渺,而清奇之氣不亞水墨。你既感到一種吞吐宇宙的宏大氣概,又感到一種渾然一體的東方神韻籠罩了畫面,瀰漫於天宇。

再如《金花》,決不是栩栩如生之類形容詞可以表達你的觀感,你一定會在引人入勝的明淨澄澈中醉倒,這是一種只有中國才有的純樸雋永近乎聖潔的美。這樣的美既顯現在人物形象之中,也寄托在流轉的線條,明麗的色彩,黑白的布局,或者空間的調度中。說是匠心獨具,不如說是可得而不可求。

這一時期的作品,表現了夏氏個人風格的成熟,表現了作者對於中國悠遠綿長的文化及其創造者的崇敬。當然也凝聚了他的高超油畫技巧的素養,以及對中國美學思想的深刻理解,表現由客觀描寫進到主客交融,物我一體的境界,進而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求美學理想。

此後,尤其是近幾年,夏氏油畫由精到之極的爐火純青狀態漸入散淡之境,正是;燦爛之極歸於平淡,這平淡像信手拈來都是詩。如寫彝族生活的一系列作品就是。

這批作品是他近幾年來反覆深入彝區感觸的結晶。那裡有遼闊的蒼天,貧瘠的紅土,在荒僻的土地上頑強生存的人,以及在人身上處處流露出的生命顫震。這一切都在無言中,如同那亘古荒原的沉默。夏氏得其意發而為畫,不加紋飾,不事雕刻,率意為之,如出天然,純樸得有如生命本身。在這些畫上你感受到一種原始的偉力充塞於莽莽大地,騷動於純樸的以至靜穆的人們的精神之深處。

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可貴的是,畫家遠離獵奇,更無意於展示落後,相反地,他以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全部的愛心傾注於這土地,這人民,並使自己融合於他們之中同呼吸,共命運,因而能牢牢把握驚人的內質之美,這種美遠遠不同於慣見的香甜溫軟輕柔滑膩,卻是時下已難得一見的沉鬱厚重獷博渾樸之大美。

《初春的太陽》、《寂靜的河灘》、《等待出欄的羊群》、《艷陽天》、《大花牛與他的主人》、《清溪》、《門欄》、《羊司令》、《黑披風》《三個進城的阿咪子》等等一系列的油畫,以不同的視角和不同層次展示了這驚人之美。你可以在人物臉上的每一條鄒紋里,衣服的每個褶紋里讀出這一切,並且與作者一起進入那個世界,進入他們的心靈。

在這裡,畫家無意於說教,無意於賦予藝術以廣大的社會文化意義,而更深刻的內涵都在平凡人物的背後,在對生活的直白表述中自然而然地、若有若無地流露出來了。甚至似乎無意於藝術上的特別追求,信手拈來,而藝術的天趣四溢。

其手法,有如“自然之道”,“無為而無所不為”。

其心態,“釣非釣”,“得魚而亡筌”矣。

此所謂“化境”歟。

心靈的震顫

然而,說夏氏近幾年的畫是心靈的震顫,情感的激發,自然的升華,如出天然般信手拈來,決非意味著可以忽略他在油畫技巧、油畫語言方面的新成就。正相反,這是一種貫通古今,融會中西,自成一格又不拘一格的高超技藝。法之至乃為無法,無法而無不成法,所以通達明暢,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利。你可以在他的畫裡看到古典主義的堅實形體,印象主義的迷離光影,表現主義的精神力量,結構主義的骨骼構成,中國大寫意的意趣和書法的筆力。然而它們已全部在夏氏的烘爐中熔煉再造,而成自家之格。倘非大家豈能臻系化境。

所以讀夏氏之畫,你可以品味出其對生活的領悟,尋生命的關注,對藝術的力解,對完美技巧的求索。而這一切無不體現一位成熟藝術家的獨特風貌。

觀其書可以知其人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