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三代的經濟政治情況

夏商西周三代的經濟政治情況

商代以後,形成了地域廣闊經濟發達的奴隸制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大國之一的歷史。 思”,由於農業的發展,糧食生產多了,這時開始建立倉庫儲存。 ”儘管如此,還是證明了,在商、周時期,已有了脫離農業的專業工匠和商人。

夏商西周三代的經濟政治情況夏商西周三代的經濟政治情況

據古籍記載,自夏禹至西周滅亡(約公元前2200年左右到公元前774年),共約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商代以後,形成了地域廣闊經濟發達的奴隸制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大國之一的歷史。商代以後,形成了地域廣闊經濟發達的奴隸制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大國之一

恩格斯指出:“在田間耕作產生以前,要有極其特殊的條件才能把五十萬人聯合在一個統一的中央領導下;這樣的事大概從來都沒有過。”說明農業生產同國家的關係。在三代,從土地制度上說,主要是奴隸主占有制。國王直接管理王畿之內的土地,王畿之外的土地,則按等級分給諸侯,諸侯再把受封的土地,分賜給大夫,大夫 分給自己的臣屬。被分占的土地,雖然貴族之間可以彼此交換,但因國家規定“田裡不鬻”,所以,在三代時土地買賣的現象是沒有出現的。

農業收入是奴隸主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三代國王對此都十分重視。夏禹對農業確實是作出了貢獻;首先,區畫九州,疏浚河流,消除水患;在此基礎上,平整土地,開挖溝渠灌溉系統;在耕作時,順應節令變化,適時播種與收割。史書上說“行夏之時”,就是說,夏以後的農民,學夏的辦法,四時八節不誤農時。由於有了一套合理的耕作技術,所以,糧食產量比以前多了。傳說禹臣儀鍬造旨酒”,說明這時有了足夠多的糧食。不過應該承認,由於這時使用的仍然是木石農具,所以,農業勞動生產率仍然很低。到商代,生產狀況有了較大的變化。甲骨文有 、 等字形,說明井田制在商代已經鞏固下來。當時,開始有簡單的協作,“王大令眾人 思”,由於農業的發展,糧食生產多了,這時開始建立倉庫儲存。甲骨文里的“ 字,同廩,就是倉庫。在這時,農村普遍栽種了桑麻,家裡還餵養牛、馬、豬、羊、雞、犬等畜禽。到西周,農業生產工具開始有金屬的錢、 出現,耕作方法有了改進,通常利用耦耕,《詩經》記載“十千維耦”,“千耦其耘”,是說當時有成千上萬人在一起從事農業勞動。這種宏大的勞動場面,說明了當時農業的盛況。

農業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和交換的發展。大約夏代已由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進入商周時期,青銅冶鑄業得到重大的發展,從安陽殷墟出土的銅器,不僅數量多,品種多,而且製作精美。司母戊方鼎重達八百七十五斤,可見當時的冶鑄技術已具相當高的水平。出土的銅器,除禮器外,還有供貴族使用的容器、兵器、樂器和車馬飾物。青銅還被用作刀、斧、錛等工具。此外,相傳夏敏感仲造車,即已有木工。商代,漆器和絲織業也已發展到一定水平。西周時,除了官府手工業外,已出現了農民家庭副業的民間手工業,雖然屬於自給自足性質,但為私人工商業的發展開創了新路。

商業萌芽於商代。西周初年,朝歌(今河南淇縣)即有商代遺民用牛車載貨經商的事。這屬於近地交換,交換的大多為生活實用之物。不僅如此,商代商人還從遠達千里或數千里之遙,運來奴隸主貴族所需之物。從商代遺址中,常出土海貝等物,海貝大量生長在印度洋和南海島嶼附近,我國大陸不產此物,可見商人涉足之遠。出土文物還可證明,西周已用貝作交換手段——貨幣,從殷墟文字“貝十朋”可資為證。當然,商周之附,商賈同百工一樣,多隸屬於貴族,即“工商食官。”儘管如此,還是證明了,在商、周時期,已有了脫離農業的專業工匠和商人。

據出土文物和銅器銘文王錫金百 ”,“貝十朋”等記載中可看出,這時海貝、銅貝等已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是順應生產發展,剩餘生產物的增加,交換的擴大的需要而產生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隨著奴隸社會經濟的發展,奴隸制國家政權機構、法制、制度也逐漸在完善。組織政權的目的,主要是維護統治階級權益,鞏固其統治。傳說禹曾設官??周的“三事”、“六官”之設,五刑之罰,土地之分封,井田之制,賦役之徵。所有設官分職、兵戎錢穀之事,都屬政權建設的一部分,這一切說明,奴隸制國家在鞏固自己對奴隸統治的同時,各種職能機構,也日益擴充和完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