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藥 名】:壽帶鳥肉
【來 源】:為鶲科動物壽帶鳥去內臟全體。
【功 效】:益氣,解毒殺蟲;涼血止血、解毒殺蟲;用於風疾,痔瘡,齲齒。
【主 治】:治腸風下血、止蟲牙作痛。
【性味歸經】:鹹,寒。入胃、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6克。外用:適量。
【別 名】:練鵲肉(《中國藥用動物志》)、練鵲、綬帶、長尾巴練、一枝花、長尾鶲、三光鳥、白帶子、紫帶子、紫長長尾(《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北自黑龍江,西至甘肅、四川,南至地雲南、廣東,東至沿海各省。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春至秋季捕捉,捉後去毛及內臟,燒存性,研末服。
【拉丁名】:Terpsiphone paradisi (Lih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其尾有長白毛如練帶者是也。禽經云:冠鳥性勇,纓鳥性樂,帶鳥性仁。
形態特徵
壽帶鳥身型優美,羽色漂亮,中等體型。鳴聲清脆響亮,特別是在清晨,尤其悅耳動聽。形態特徵
壽帶鳥,中等體型(22厘米,雄鳥計尾長再加20厘米),有兩種色型,頭灰黑色,冠羽顯著。
雄鳥
雄鳥易辨,一對中央尾羽在尾後特形延長,可達25厘米。雄鳥具兩種色型,不同於紫壽帶:上體赤褐,下體近灰。亞種雄鳥赤褐,僅頭頂為閃輝黑色;赤褐色較多;具橄欖色羽冠;白色型上體多黑色縱紋;大多數雄鳥為白色型;incei的白色型不到一半而另一些幾乎無白色型。兩種色型的雄鳥,其中央尾羽兩枚甚為延長,雌鳥尾羽長度約為雄鳥的一半。雄鳥體長約300毫米,雌鳥體長約180毫米。其嘴殼均為藍黑色,足趾鉛灰色。
雄鳥體長30厘米,成年雄鳥的頭、頸和羽冠具有深藍輝光,身體其餘部分為白色,具黑色羽乾紋。中央兩根羽尾長達身軀的四五倍,形似綬帶。成年雌鳥羽冠比雄鳥短,尾羽也短,頭、頸和羽冠黑色具有藍色輝光,其餘羽色為赭色。
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膚藍色;嘴藍色,嘴端黑色;腳藍色。雄鳥具兩種色型,均不同於紫壽帶:栗色型壽帶鳥,是青年期的羽色,其背部栗紅色,胸部及腹部灰白色,尾羽栗紅色。白色型壽帶鳥,是老年鳥的羽色,其胸、背及尾均呈白色,並雜以黑色羽乾紋。
雌鳥
雌鳥棕褐,頭閃輝黑色,但尾羽無延長。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膚-藍色;嘴-藍色,嘴端黑色;腳-藍色。雄鳥體長約30厘米,成年雄鳥的頭、頸和羽冠均具深藍色輝光,身體其餘部分為白色而具黑色羽乾紋。中央尾羽長達體軀的數倍,形似綬帶。成年雌鳥羽冠較成年雄鳥短,尾羽也短,頭、頸、羽冠黑色具藍色輝光,其餘羽色近似雄鳥,為赭色;眼暗褐色,喙鈷藍色,爪鉛褐色。
雌鳥體長約18厘米。成年雌鳥羽冠較成年雄鳥短,尾羽也短,頭、頸、羽冠黑色具藍色輝光,其餘羽色近似雄鳥,為赭色。眼暗褐色;喙鈷藍色;爪鉛褐色。 雌鳥尾羽長度約為雄鳥的一半。
種群分布
壽帶鳥繁殖於日本、朝鮮及台灣;越冬在東南亞。指名亞種繁殖於台灣,有記錄遷徙時見於中國東部。亞種periophthalmica 繁殖於台灣東南部的蘭嶼島。
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印度、中國、東南亞及其他群島。主要分布省份:山西、遼寧、福建、海南、貴州、台灣、香港 。夏季遍布我國東部及南部,包括東北及華北、江蘇、四 川、雲南、廣東、甘肅,以及東南沿海各剩壽帶鳥的羽色有白、栗兩種色型。白色型和栗色型的壽帶鳥,其頭部及頸部羽色均呈藍黑色,有金屬閃光;頭頂具有藍黑色枕冠;眼圍裸露區較寬闊,呈亮藍色;嘴基甚寬,適於捕食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