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2017年8月19日,由靜安區文明辦、學習辦聯合主辦的“壹字讀書會”將在上海靜安區文化館開講。作為開講重頭嘉賓,“古城守望者”阮儀三將為讀者開啟文字之旅,第一講主題字就是“申”。
“申”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很像是現代抽象的閃電符號。古人不了解閃電出現的自然原理,認為是神靈造就,《說文解字》對“申”的解釋就是“神”。而今“申”字讓上海市民熟知的原因,莫過於它就是我們所生活和居住的這座城市的簡稱,這個字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如今阮儀三已年過八旬,一頭白髮,眼神清澈明亮,雖是吳儂口音,卻十分有勁。他的工作室里,掛著一幅中國地圖,上面的紅點標記著阮儀三和他的團隊走過、看過、保護過的地方。據估算,阮儀三團隊保護過的古城古鎮古村項目已有幾百個。
第十八期
這是“壹字讀書會”的第18期活動,也是2019年開年的第1期。而就在前幾天,“壹字讀書會”剛剛獲得了2018年上海市民修身行動特色項目的稱號,它也是靜安區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項目。自2017年8月創辦以來,“壹字讀書會”以主打海派文化為特色,邀請到眾多文化名人前來作客,他們為讀者所帶來的精彩講座,使“壹字讀書會”逐漸成為滬上頗有分量的文化活動。
從一到百,細說甲骨文
在活動現場,管繼平從甲骨文說起,帶領讀者回溯了中國漢字的起源。他介紹說,我們之所以將甲骨文看作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因為它是成熟的文字,擁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具備指事、會意、形聲、象形四種造字方法。
古時有“倉頡造字”的故事,傳說倉頡觀天地萬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狀、鳥獸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煙雲雨露之態,從而發明了文字。但這只是傳說,實際上,文字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它是經歷了幾百年逐漸形成的產物。
那么,最早發明的文字是什麼?管繼平認為肯定是“一二三”。因為《說文解字》對“一”的解釋為“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又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到了“四”,“事不過三”,古人造字的方式便發生了變化。管繼平提示讀者,“四”的形狀看似一個小孩的鼻子拖了兩條鼻涕,是假借“泗”字;至於“五”,在古時寫成“X”,“五”在古代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凶”字中就有一個“五”;“百”字從“白”而來,“白”字是十個十的意思……從一到百,管繼平詳細解釋了很多個數字的來源。這些最簡單的漢字背後的故事都很精彩,聽來毫不枯燥。
管繼平說,古代的文字並不都繁複,也有很多幹練的字,相比現代文字甚至更簡潔。例如甲骨文的“終”像繩子兩端的繩結,表示結繩記事,從始至終;“泉”則是山坳里流出的水;而“暮”的甲骨文看似太陽下山,陽光隱入叢林草野;“齊”的甲骨文像三顆麥芒,“三”代表多,三顆麥芒一樣長,便是齊了……這樣生動的例子在甲骨文中還有很多。
讀書就是與一流的朋友交流
鑒於讀書與漢字之間的密切關係,管繼平也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在他看來,讀書就是交友,能讓我們交到天下第一流的朋友。他說:“我家裡有十七八個書櫃,遍布在我的客廳、書房、臥室,那些古今中外一流名家全部在我的書架上,我今天要想和哪一位交流,只要把他的書拿下來,就能立刻就進入到與他對話的狀態。”雖說交流是雙向的,但管繼平認為,跟一流的朋友聊天,自己說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說。“他所有的思想其實都在他的作品裡。我們只要多讀、反覆讀他的書,就能了解到他這么一個人。你就會覺得他就是你的朋友,產生知心好友一樣親切感。”管繼平說。
管繼平還認為,讀書有美容的功效。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使人由內向外產生一種氣質和美感。黃庭堅曾說過“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失去了書卷氣,人就會變得粗俗、鄙陋,也是這個道理。
管繼平並不推崇功利性的讀書,他欣賞的是“讀閒書”的態度,認為讀書就是為了開心、益智、增長見識,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更為深邃,能做到這一點的才能稱得上是“讀書人”。他強調說,讀書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成為我們生活中須臾不可離的存在。王安石曾說他的讀書利用了“三上”,即枕上、馬車上、廁上。《三國志》里董遇說過讀書用三個時間可以利用,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這時之餘”,合稱“三餘”。
那么要讀怎樣的書呢?對於這一問題,管繼平引用了劉文典的名言:“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滿筐。”天下書很多,而我們必須要讀最好的書,這樣才是交到了第一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