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士林
拼音
shì lín
漢語詞語
指文人士大夫階層、知識界[intellectual circles]。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唐·羅隱 《寄前戶部陸郎中》詩:“出馴桑雉入朝簪,蕭灑清名映士林。”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三:“近世知學六朝初唐,而以餖飣生澁為工,漸流於不通,有改‘鶯啼’曰‘鶯呼’、‘猿嘯’曰‘猿唳’,為士林傳笑。”
歐陽予倩《桃花扇》第一幕:“我輩聖人之徒,豈能有甚么朋黨。倘若東林、復社兩黨的朋友,能夠顧全大局,解除糾紛,也未嘗不可一變士林的風氣。”
郭沫若 《文藝論集·新舊與文白之爭》:“我以為這樣的事,正可以嘉惠士林不少呢。”
2. 指士林館 。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天子方刪《詩》《書》、定《禮》《樂》,設 重雲 之講,開士林之學。”
《陳書·虞荔傳》:“ 梁武帝於城西置士林館 ,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於館,仍用荔為士林學士。”
士林精神
文言文:中華士林精神考
作者:蒼山牧雲
序 煌煌中華五千年,青史飄香,頗賴士林之傳承,風騷大雅,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大廈之棟樑,炎黃之骨;民族之魂魄,華夏之鹽。天下文章皆出士林之手,或曰:讀諸葛《出師表》不哭者,謂之不忠;品李密《呈情表》不泣者,謂之不孝。斯士林上忠其君,下孝其親之尺度也。觀範文正《岳陽樓記》不賞者,謂之不純;見王子安《滕王閣序》不贊者,謂之不厚。斯士林上正其心,下正其才之標桿也。作賦以考之,斯為序。
正文 華夏立國於炎黃,禪讓公推於堯舜,三代以下皆有聖賢,至春秋周失其德,戰國陷入無義之戰,令道崩於廟堂,江湖黑惡。孔丘欲追周公遺志,倡仁義以化九州,然終未如意。及六國歸秦,貴族死而刁民立,暴政已極。民怨起,四海分,及劉漢有國,以忠孝仁義治天下,士林漸豐,為封建之中堅,千年不倒。
三國爭紛,歸於晉室。然臣挾其君,奴窮其主,國家雖一統,而人心渙散。廟堂之上早不保夕,江湖之中危如累卵。士大夫寧打鐵犁田也不為朝黨所用,誓死不屈,形成對抗。常有借酒癲狂,長嘯竹林者,縱聞廣陵之絕響,亦不辱其志也。仁人掛印而去,不為斗米折腰,為兩晉之殊色。
有唐天下大治,隱士起於草莽,俊彥拔於坊間,幽花明珠,雖欲走中山之徑尚不能得,紛紛入世為官,謀天下福祉。以致上賢下惠,文鼎詩盛,富麗一時,引鄰邦側目,為附國之師。其後雖有五代之憂患,然士林傲然矗立,隱逸若陳摶之輩迭出,俊士似衛賢之流頻見。趙宋伊始,偃武息戰,重藝修文,欲承道統於春秋,重建士林之不朽,宋詞出,發明現,古文八家有其六,開放而爭鳴之故也!
及金人入侵,士林遺德仿東晉例,故能偏安杭州,北相中原。北伐之未遂,乃上層之故也,為後世所悲嘆。胭脂遍地,江南溫柔,蒙人貪而欲亡之。然彈丸之國,士林強音,奏響南國。故先有文丞相高歌於燕市,一片丹心鑒史冊;後有陸秀夫投江而負帝,萬人追隨雖魚龍不忍蛀其肉,動地感天。然有元為政至野,盡傷士林之心,逾代而自亡,宿命當歸,毋需多言。
漢唐以降,未見如朱明之主昏悖者,真乞丐為君,朝野赤貧!逐孔孟、毀士林,無所不盡其極。及世祖篡立,力折士林衣缽方孝孺,人格扭曲,喪心而病狂。人文策史二十四,滅人十族,唯明一朝有之,以致千年士林皆為銼骨揚灰。朱棣之流,代逾不如,視閹人為骨肉,驅家奴治天下;宰相如豬狗,百官似呆雞。殆滿清入關雖有褐衣揭竿,然朱紫皆降若錢謙益狀,廉恥蕩然,焉得延祚。
滿蒙入主華夏,春風引禍,因言遭殃,朝廷大興文字之獄,以封海內君子之口。清人有節之人耽於高壓,記取金聖歎之血訓,為求自保,完成思想士林向學術士林之華麗脫變,近代於文革浩劫不死者若沈從文、錢默存皆為其人。一言而蔽之,士林者,雖無權無勢,然活得尊嚴;雖無財少帛,然留得心安。近代張表老,朱吳舒傅其道不孤;當代饒宗頤,季任程張皆斯人也,為余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