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09年6月以來,隨著新一輪油、電、水等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推進,公眾頗為熟悉的幾個辭彙又開始頻繁出現——巨額虧損、資源保護、國際接軌。這三個詞堪稱資源產品價格上漲的孿生姐妹,總在漲價前夕適時現身。聲稱巨額虧損、資源保護的背後,是2009年7月末以來中國國內多個城市水價的連續上調,其中洛陽、寧波等地的自來水公司以虧本為由要求上調水價,受到廣泛質疑。一說到漲價的問題,這些相關人士總愛哭喪著臉,一手攫取著巨額壟斷利潤,一手又在眾人面前無辜地翻著一本“虧損”糊塗賬的自來水企業。
面對壟斷企業攤在眾人面前的一筆“糊塗賬”,水務業內專家傅濤卻一語道破天機:“自來水公司屬於‘賬面虧損’實際利潤並不差,員工福利都很好,他們擁有壟斷利潤,只是被合法轉移了。”
搞了半天,壟斷企業時常哭哭啼啼的“虧損”,只不過賬面上的“數字遊戲”而已,哭喪著臉高喊著虧損的背後,藏著的卻是悶聲發大財的竊笑,這或可稱為壟斷行業慣常的“壟斷性虧損”。亦即,獨霸著市場的壟斷資源獨享厚利,既不用向公眾公示成本賬目清單,又不失時機地“合法”轉移利潤,賬面上想虧損就虧損,也自然,想漲價就漲價了。
背後
水價
水公司,在漲價之前又拿“虧損”說事,實在是把住了公眾雖對漲價頗有微詞,卻又苦於無證據證明其實非虧損的現狀。比如,河南洛陽水價擬上漲40%,該省城鎮供水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朱培珊就表示,河南地市級自來水公司平均負債率為58%,其中負債率超過70%的,在18家企業中就有7家之多。仿佛水價上漲已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據稱,這些壟斷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審計,都有所謂的審計事務所參與,自然也容不得普通公眾輕易質疑了。
而一些地方所謂的價格調整聽證會,也往往是還沒聽證,就注定了壟斷漲價方勢在必得的結局——且不說聽證短短几小時內,公眾無法核實壟斷企業羅列出的那一堆堆“虧損數據”的真實性,就算這些數據是真實的。造成虧損的每個具體項目,是否具備讓公眾埋單的合理性?這些疑問,公眾都很難在聽證會上得到釋疑。
作為公眾生活必不可缺的公共產品的生產者,自來水企業本就應承擔起“保本微利”的公共責任,也更應以坦誠透明的姿態示人,從而不致使公共利益流失。就像面對“虧損”的成本核算,企業就應向公眾明示成本賬單:城市管網費用是否作為公共項目由財政承擔?由於對管網管理不善,造成的管網漏損損失是否由民眾埋單?企業自身機構設定是否臃腫,從而造成巨額人工費用?
石油
中國的成品油市場再一次和國際市場脫軌了。2008—2009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從臨近150美元/桶,降至60~70美元/桶,而中國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卻一漲再漲,甚至超過新加坡國際成品油市場和美國大多數州的價格。儘管如此,中國的兩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石化還在大呼煉油企業虧損嚴重,價格尚未調整到位。
公眾驚呼看不懂,專家質疑聲不斷:原油價格回落與成品油價格“水漲船飛”的鮮明對比,是否說明石油壟斷暴利橫行?
2009年7月後,各地市場紛紛對高油價做出了反應。北京地區已超過200家加油站開始降價促銷,93號汽油每升優惠0.25元。國內其他地區成品油批發價格亦出現了明顯跌幅,每噸下降50~600元:重慶市場90號汽油的批發價僅為6700元/噸,比發改委規定的最高零售限價每噸降了1000元;貴陽、成都的降幅近800元;陝西、山東等地方煉廠90號汽油報價5700元/噸,批零價差高達1795元/噸。一位業內專家稱,市場已經對人為製造的高油價進行了否定,給了石油壟斷一記響亮的“耳光”。
然而,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2009年7月15日報告,中石油93號京標汽油的批發價僅為7200元/噸,民營單位6850元/噸,折合成每升的價格應為5.25元和5元。但事實上市場上的零售價格卻高達6.37元/升,如果按汽油比重為0.73計算,每噸汽油零售價高達8727元左右,每噸差價竟然達到1500~1877元,高達21%~27%的利差被成品油零售環節占有。
巨大的批零差價背後,卻是中石油、中石化幾乎壟斷了成品油銷售終端市場。就全國而言,民營加油站的數量不超過40%,而且銷售量最大的高速公路、國道附近,幾乎全被兩大石油企業的加油站占據。巨大的成品油批零差價絕大部分流入了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當民營加油站購進油品時,經常被告知只能按照直銷價格供油,因為針對民營單位的油品已經賣完。無形中,發改委的限價已經形同虛設,成品油的價格又一次被抬高。
現狀
行業收入
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2009年一季度公布的數據顯示,最高的證券業是全國平均的5.9倍,行業收入最高與最低的比例擴大到了11:1。”“而這種差距約1/3是壟斷因素造成的”。“中國國民收入中用於雇用職工的工資比重大幅下降。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10年下降了11.66個百分點,嚴重影響了就業總量。”
以上幾組數據是全國政協委員宋曉梧在全國政協“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專題協商會上作專題發言時提及的。為此,宋曉梧建議調整分配結構以促進就業。宋曉梧還列舉了好幾個“頗具震撼力的數字”: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表明,1980年,中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200多萬人就業,這一比例到了1990年下降至100多萬,21世紀以來基本徘徊在100萬左右,有的年份只有80萬。目前我國的就業彈性大致為0.1。2007年歐盟地區總的就業彈性為0.78。1992年至2004年“金磚四國”的就業彈性,巴西為0.9,印度為0.3,俄羅斯為0.2。
行政性壟斷
按照國家發改委分配司有關報告列舉的18個行政性壟斷行業的工資總額推算,以2007年行業平均工資為基數,節省下來的1/3工資福利可以多容納700萬人就業。如果把行業差距縮小到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合理的差距,達到最高與最低比為2:1左右,節省下來的工資福利可以多容納1000萬人就業。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可以大量容納就業的第三產業,近十多年來產值比重長期停滯在40%左右,就業比重長期停滯在30%左右。提供城鎮80%以上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
近期乃至“十二五”時期巨觀調控都應將促進就業作為首要目標,下大力氣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提高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改革力度,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對民營經濟的金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宋曉梧認為,這不僅有利於經濟發展模式的還變,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更有利於緩解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造成的社會矛盾,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價格因素
在中國,壟斷行業的壟斷租金不但包括由於壟斷價格而導致的消費者福利轉移,而且包括壟斷部門巧立名目非法收取的各項費用。非法收取的各項費用方面,1998-1999年,僅電力和電信兩個行業就達到49.1億元。壟斷價格是形成壟斷租金的主要因素。1991年—2006年可以查到的壟斷產品價格——水、電、燃料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全國水平進行了比較。從表中可以看出,1990年—2005年的16年中,除去1994、1995兩年之外,其餘14年水電燃料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都遠高於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水平,壟斷價格呈現“全國小漲我大漲,全國不漲我也漲”的總體發展態勢。
監控責任
與此同時,作為公眾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產品,政府對水企業的成本及價格形成,也理應肩負起監控管理責任。對於此輪水價上漲,有輿論曾指出也與外資進入水務行業有關。實際上,在英國,政府將水務系統賣給私營公司後,仍然對水價成本進行有效監控。政府通過分析,知道哪些虧損部分是需要提價來解決的,哪些虧損部分是需要公共財政增加支出來解決的,而不是只要虧損就漲價,只要虧損就讓消費者來承擔。也只有這些成本公開,政府進行價格監控的思路運用到諸如水務之類的壟斷行業上,“壟斷性虧損”才會少許多。
法律相關
法律方面,中國壟斷行業的突出特徵表現為“部門立法”。儘管各項規製法律的起草工作是由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但實際起草任務多半是由相應的行業主管部門承擔。由於對規製法律的修改往往只能在初稿的基礎上進行,“給你一塊木頭,不可能削成一根鐵棒”,因而最終的法律條文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行業主管部門的利益訴求,形成“誰管誰起草,管誰誰起草,誰起草誰受益”的結局。這種情況顯然既不利於制定合理、公正的規製法律,也不利於在適宜打破壟斷的領域實現有效競爭的效果。此外,“部門立法”的程式之合法化和所立法律之合法性也存在問題。
“部門立法”的一個結果是,所立法律中維護部門利益的條文過多,而有利於突破部門利益的條文則嚴重不足。如在《電力法》、《鐵路法》等部門法中,過多強調維護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忽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對資源最佳化配置及有效競爭市場形成的促進。這方面的另一個典型事例是近年來在《電信法》制定中對設立獨立電信監管機構的立法。儘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律師協會等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都建議將“設立一個國家電信監管委員會”寫入《電信法》,但這一符合現實發展需要的建議在落實中受到很大障礙,前途至今不明,這顯然與在位規制者的利益衝突有關。
改革
過去,中國的能源價格改革似乎陷入“一改革就漲價”的怪圈。此次的水、電 燃氣價格改革我們似乎又看到這樣的框架:不少大中城市已經或準備提高水價;電價從2004年起經歷數次調整,每次調整的結果都是漲價,因為煤電之爭的日益加劇,此次的價格改革無疑逃不出漲價的“魔咒”;成品油價格的“跟漲不跟跌”已經備受詬病,如今在“國情不同”的美麗外衣下,“不能象美國那樣低稅低價”的論調更是理直氣壯。
儘管公眾對“改革就是漲價”存有諸多不滿,但從網友的反映看,公眾又很理解能源價格的漲價確實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是“符合改革方向的”。由於中國能源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長期以來維持了較低水平,不能反映能源成本的變化。在全球能源價格上漲的時候,為全世界扮演“生產車間”的中國,實際上相當於以低能源價格向全世界提供補貼,這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同時價格槓桿確實可以遏制浪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但建立在壟斷基礎上的“漲價改革”,公眾還是無法釋懷。
水、電力、成品油等壟斷行業的高福利、高揮霍、高貪腐早已成為社會的一大病根,甚至朝著越來越嚴重的方向發展,一些壟斷資源性企業一方面打著“政策性虧損”的幌子,向政府伸手要補貼,一方面揮金如土。雖然缺乏精確的數字計算,但從邏輯上看,壟斷是有助於國企維持價格控制,並獲得壟斷利潤的。人們可以看到,即使在“油價倒掛”的情況下,國內能源巨頭也獲得可觀的利潤。
社會評論
1)在獨占壟斷資源、坐享壟斷利潤的語境下,“壟斷性虧損”就在如此的數字遊戲中悄然煉成,實在是一個笑話。而要避免這些“壟斷虧損”屢次上演,唯有通過面向公眾的成本公開,政府進行價格監控的政策措施,甚至是一定程度的市場競爭,才能真正抹去這些附著於壟斷之上的虧損痕跡。
2)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毅撰文稱,“權力經濟”體制長期延續,不斷膨脹,在保證“權力暴利”的同時,迫使整個社會為其埋單。毫無疑問,靠壟斷搭建起來的自來水、天然氣漲價,正是這種可怕的“權力經濟”,它越強悍,越暴利,越“綁架”公眾,也就會越讓整個社會付出驚人的“制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