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墨頭魚(Garra pingi)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墨頭魚屬。俗稱:墨魚,東坡魚,烏棒,黑魚,鮇魚。
識別特徵
體長為休高的4.6-5.6倍,為頭長的4.2—5.2倍,為尾柄長的5.6—4.9倍,為尾柄高的8.3—10.2倍。頭長為吻長的1.6—2.0倍,為眼徑的4.3—7.0倍,為眼間距的1.8—2.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3—1.7倍。
體長,前部略呈圓筒形,腹面自腹鰭前較平,尾柄部側扁。頭部寬闊,稍扁平。吻圓鈍,背面無凹陷,不形成吻突,前端具角質珠星;吻皮向腹面擴展而蓋子上頜外面,外表具小乳突,邊緣分裂成流蘇。在口角與下唇相連。口大,下位,呈橫裂。
下唇吸盤寬大,其寬度約與頭腹面寬度相等。吸盤肉質墊呈橢圓形,其上有一三角形的乳狀角質突分布區;周緣為游離的薄片,薄片前面窄,有溝與肉質墊相隔,兩側及後面寬,與肉質墊相連,薄片上具細小乳突。眼較小,側上位,位頭後半部近背輪廓線。眼間較寬.平坦。成魚無須。鱗片中等大,腹鰭前的腹部鱗片退化變小隱埋於皮下,腹部中線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而平宜,白鰓孔上方延伸至尾柄正小。背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等於或大於其基部末端至尾鰭基的距離,背鰭外絛深凹。胸、腹鰭接近腹面。腹鰭起點約位於吻端至尾鰭的中點,背鰭起點的後下方,末端後伸越過肛門,但不及臀鰭起點。肛門至腹鰭基較距臀鰭起點為近。
臀鰭外緣微凹,後伸個達尾鰭基,尾鰭分叉較深。咽骨薄且狹小,下咽齒近退化,齒面光滑,頂端尖細。鰓耙短小,排列緊密。鰾小.2室,前室為卵圓形,約與眼徑等長;後室細小,其長小十眼徑。腸細長,盤曲多次,為體長的10倍余。腹膜微黑。體青黑色,背部色深,呈濃黑,腹部乳白。體側每一鱗片基部具黑點,常練成黑褐色不連續的縱條紋。鰭均呈灰黑色。
生長環 境
墨頭魚喜歡棲息在水流湍急、水底多岩石的環境,常以肉質的吸盤吸附在水底石塊上,屬底棲性魚類。它以著生藻類、植物碎屑以及沉積在岩石表面上的有機物等為食,有時也食少量水生昆蟲幼蟲。成熟較遲,一般長至3-4冬齡始達性成熟。生殖期約在5-6月,於流水中產卵。
形態特徵
拉丁科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拉丁屬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種 學 名:Garra pingi pingi
中文別名:墨魚,東坡魚,東坡墨魚,烏棒,黑魚,鮇魚
種英文名:Beardless sucking bard
同物異名:東坡魚
一般2冬齡魚能長到20厘米左右,3冬齡可長到24-27厘米。最大個體可見到體長60厘米左右,為同類群魚類中最大的一種。肉肥厚,多脂肪,味極鮮美,是珍貴的經濟魚類,惟產量不大。
地理分布
分布於長江上游`瀾滄江及元江水系。
廣西分布區
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