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記憶

塵封的記憶

《塵封的記憶》黃瑛著,時代文化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基本信息

本書序文

黃瑛是我的小妹。讀她《塵封的記憶》(以下簡稱《記憶》),是她感悟老境的

回眸,我貪吝地讀了三遍。那不是塵封,而是刻在她心底鮮活的印記,那樣真切、詳實。我佩服她的記憶,與她重溫了我們的童年,追憶與父母兄弟姐妹的溫馨親情。

瑛是幸運的,1937年她降生在當時法國人在昆明新建的惠滇醫院。父親說讓母親去西式醫院“擺格(享受)”。親戚朋友去看望母親,藉機去領略醫院風采,醫生護士見來人都誇讚瑛的第一聲啼哭清脆悅耳,與眾不同。後來還演變成這孩子是唱著歌來到人世的。也因如此美妙的褒獎,父親給她取名“黃鶯”,為與兄弟排名斜王偏旁,諧音瑛。我們姐妹兄弟共八人,兩位姐姐早已出閣,元配母親去世後才續取我們的母親。父親四十多歲才有我們兄妹六人,父母疼愛,兄姐呵護,全家人都喜歡她。

1956年,我調北京工作後,靠書信傳遞相互情況,她的半生經歷我們都很了解。從《記憶》中又全面閱覽了瑛的人生歷程:有歡悅,對未來的美好暢想,有蹉跎歲月的無奈,有苦澀的磨難……運載著我們國家文化教育事業的軌跡。國中畢業,服從國家需要,優秀學生保送學習師範,發展教育事業;昆明成立雲南藝術學院,有幸成為第一屆美術系學生。五年大學畢業,服從組織分派,自願到艱苦的邊疆。這是共和國鑄就她的人生本色: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帶著學業與婚戀雙豐收的喜悅,一路歡歌到了滇西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開始分到潞西縣文化館,後來調到州民眾藝術館工作。

準妹夫是州歌舞團送到藝術學院學作曲、指揮的調乾學生,學業優秀,有超群的口才、文才,學院多次要留他任教,當地不允、自己不願。“文革”中的遭遇不用贅述,落下一身病痛。夫婦倆邊疆工作26載後,剛調回昆明雲南藝術學校(現在的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任教,兩年後妹夫又英年早逝。一生為雲南民族音樂,帶著滿腹未完成的曲譜鞠躬盡瘁。是瑛最為痛楚的憾事和大不幸。

瑛是堅強的,流幹了眼淚,又掙紮起來撫育未成年的16歲女兒,供她在北京讀完五年大學。女兒留在北京高校工作,如今又有了孫女,她擇時昆明--北京兩地飛,瀟灑度晚年。在女兒、女婿的幫助下,2008年在北京舉辦了她《塵封的畫頁》展覽和出版了畫集;還為妹夫整理出版了30萬字的《楊正璽景頗族音樂概論》,現又出版她的《塵封的記憶》,將了卻她一生的夙願。

書籍目錄

序 2

童年記趣8

(一)金碧交輝 8

(二)玫瑰花與玫瑰升酒 8

(三)我的父親 9

(四)我的母親 10

(五)啟蒙 11

(六)楊家地·景星國小 11

(七)放“小馬”·雞鳴橋 12

(八)聽話的月亮 13

(九)放風箏 13

(十)落日暇想 13

(十一)二角村老家 14

(十二)鄉間童嬉 14

(十三)歌兒的啟示 15

二 在學校 17

(一)兩次第一名和一次小歌劇 17

(二)昆明解放了 17

(三)與畫結緣 18

(四)娃娃頭 19

(五)海埂 20

(六)特殊的感悟 20

(七)志願 21

(八)我讀幼兒師範 22

(九)幼師36班 23

(十)第一次受挫 24

三 生活第一站 25

(一)幼稚園里的大孩子 25

(二)共青團員當家 25

(三)一次團日 26

(四)我經歷的反右鬥爭 27

(五)想變 28

四 在大學 30

(一)在自我否定中學習 30

(二)第一件作品遭非議 31

(三)校園臘梅 31

(四)邊疆散記 32

(五)莫非是忘記了趕街 35

(六)採風軼事 35

(七)農場勞動 36

(八)另一半 37

(九)煩惱 38

(十)又畢業了 39

五 定居邊疆 41

(一)別了,昆明 41

(二)走進旱傣人家 42

(三)第一場勞動——收甘蔗 42

(四)最感艱辛的兩項農活 43

(五)遭遇螞蝗 44

(六)我在傣鄉的美術活動 44

(七)傣鄉生活瑣記 46

(八)結婚 47

(九)芒市——芒市大河 48

(十)牙坦曼相 49

(十一)我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指令 50

(十二)“狗”畫“貓” 51

(十三)牽著馬兒送展覽 51

(十四)一份在景頗山的調查報告 52

(十五)也是調查了解到的 54

六 邊疆文革 55

(一)不太理解的一樁樁一件件 55

(二)我奉命辦革命大批判專欄 56

(三)“抓革命,促生產” 56

(四)是哭?是笑? 57

(五)楊正璽落難 57

(六)“珍寶島”,茅草屋,雞樅 58

(七)初為人母 59

(八)災難在延伸 60

(九)昆明就醫 60

(十)再敘正璽 61

(十一)遭遇7.2級大地震 61

(十二)我在民眾藝術館的工作 62

(十三)傣族農民畫 64

(十四)啊!大山,大川 64

七 人到中年 67

(一)四十年蹉跎67

(二)對星星傾訴衷腸 68

(三)涉及美學——我的社會責任感 69

(四)兩篇有關美的文章 70

(五)關於兒童畫 74

(六)各種美術培訓班和各種展覽 76

(七)我搞服裝設計 78

(八)我家的小院 79

(九)山路彎彎 81

八 晚風 87

(一)身在青山綠水間 87

(二)學校領導班子調整 88

(三)新居與楊正璽的病 88

(四)君去也 89

(五)我的“自畫像” 90

(六)帶著女兒上京趕考 90

(七)晚風 91

後記 93

(一)老年大學 93

(二)現實的適應 94

(三)手足親情 94

(四)未盡的升華 95

(五)最後的囉嗦 95

原文摘錄:

……

我小時候,家在昆明大南門外金碧路上,就是碧雞坊西頭南側第二道門。

金馬坊和碧雞坊是昆明一大景觀,金碧路因此得名。

老昆明城裡,牌坊有好幾座,當年商業最繁華的也是城市最中心的正義路上,就有三牌坊、忠愛坊。而城外金碧路上的金馬坊和碧雞坊,可算最有代表性。

正義路的下段,就是近日樓大南門外的三市街,與金碧路在兩坊之間成丁字。靠東是金馬坊,靠西是碧雞坊。據說,這兩座大型牌坊除了頂上的琉璃瓦外,全用不同形狀的石塊交錯排列堆砌而成,沒有什麼卯榫。雄偉而壯觀,歷經數百年,安然屹立。更奇妙的是,六十年(一個甲子)可遇一次金碧交輝。即在某一年的某月某日,東邊的月亮升起了,西邊的太陽還沒有落下。兩坊的月影和日影會重合在一起,這樣的奇觀,在我小時候遇到過一次。

說不清是哪一年的哪一天,那天,從下午到傍晚,家門口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都說是等著看金碧交輝。可惜,那時候我太小,只記得跟著大人忙出忙進,並沒有看見個所以然。更可惜的是,我們祖先這凝聚如此聰明才智的建築,在文化革命中被毀掉了。現在的是文革以後原址原樣重建的。

碧雞坊下的義興祥酒莊,可能老昆明人還有點印象。酒莊鋪面有三間,是一座當年那一段路上僅有的三層樓房。樓上租給羅姓一戶人居住。鋪面後頭是直進、有兩個天井的兩層樓房,那就是我家的老宅了。

父親在酒莊賣酒,收來農村家釀的高粱酒,再加工製成的玫瑰升酒、雜果酒,在昆明小有名氣。

記得小時候,每到玫瑰花開的季節,為釀製玫瑰升酒,我們家兩個天井裡晾滿了玫瑰花。據說,釀製玫瑰升酒只能採用花瓣。花心、花蒂、花莖都必須去除。這樣制出來的酒,味道才純正。我們姐妹常幫著把玫瑰花瓣摘散,清除花心花蒂,然後裝在碩大的簸箕里去晾曬(只把水氣晾乾)。

玫瑰花晾在大大的簸箕架上,簸箕架下便是我兒時最好的遊戲天地。這時,我會約來左右鄰居的小夥伴,將玫瑰花一朵一朵用長繩串起來,披在頭上扮新娘。在簸箕架下搭家家,用丟棄的花蒂、花葉子做各種想像中的美味佳肴。那個晾曬玫瑰花的季節,和這美麗芳香的玫瑰,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十分美好,似乎開啟著我幼小心靈中的某些潛能,帶給我很多童年的快樂。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