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旱傣”
傣族的一支,自稱“傣羅”,人稱旱傣或“黑傣”,居住於紅河河谷等地距水源較遠的地區。
其特點為:
服飾:婦女衣服寬大肥碩,袖口鑲紅綠兩色,下著黑色齊膝短裙。
住房:為土木結構的“土掌房”。
農業:以旱作農業為主。
生活習慣:因水源缺乏,舊時旱傣與“水傣”相比,較少洗澡,給人較髒的感覺,但現在以今非夕比。
不再使用“漢(旱)傣/水傣”的提法

不再使用“漢(旱)傣/水傣”的提法是尊重傣族的行為。
“漢(旱)傣、水傣”這個概念最早可以上溯至清初。德宏/版納等地居住的民族自稱“傣”,但“傣”這個字發明還是建國以後的事情,因此當初音譯為“擺夷”(可能是彝族音譯)。為了指代方便,清朝人把地理上接近內地,採取較多漢族生活習慣的擺夷稱為“漢擺夷”,結果以訛傳訛成了“旱擺夷”;自然的是,與之相對的,人們就把地理離內地較遠、保持傣民族特點較多的就稱為“水擺夷”;除此之外,當時由於衣著習慣,還把紅河中游的傣族稱為“花擺夷”。至於這些名詞的發明者,可能是漢人,但也不排除是滿人甚至彝人的可能性。“擺夷”後來在建國後政府主持下被“傣”字取代了以後,“旱擺夷”、“水擺夷”就變成了“漢(旱)傣、水傣”。
第一個提出糾正這個觀念的是傣學家江應梁先生,他在1939年就提出了旱/水/花不是傣族自己的分法,而是外族對其的分類;因此主張以傣人自己的地域分法去稱呼,例如傣泐(西雙版納傣)、傣勒(德宏傣)、傣勐艮(臨滄傣)、傣勐會(騰衝傣)等等。江應梁在專著《滇西擺夷之現實生活》論述到這個問題。
註:“擺夷”這個詞原意是“山下有水的地方”,是傣人用來形象描述自己居住環境,並無貶義。但建國後的官方稱呼改為“傣”了以後,一些地方覺得“擺夷”太俗因此產生了貶義,其實這兩個詞都是傣語音譯過來的,沒有褒貶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