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塘廈鎮麒麟隊有悠久的歷史,《東莞縣誌》(民國)有記載:“元旦至晦,結隊鳴征鼓,以紙糊麒麟頭,畫五采。縫綿被為麟身,兩人舞之,舞罷,各演拳棒,曰舞麒麟。”歷史上,珠江三角洲麒麟舞以東莞最為鼎盛,而東莞又山區片的鄉鎮最為普遍。東莞市山區片和丘陵片、埔田片的部分鄉鎮都有舞麒麟,現在主要集中在山區片鄉鎮,其中塘廈石潭埔社區的麒麟隊能推算的傳承譜系就有七代,其中第四代的黃茂和、黃窩容在香港新界元朗地區設武館授藝,桃李滿天下。
發展歷程
近十多年來,塘廈鎮麒麟參加全國首屆麒麟比賽獲得第一名,參加廣東省第二屆麒麟舞比賽獲得金獎,參加廣東省第三屆麒麟舞比賽獲得傳統麒麟和創新麒麟金獎,具有欣賞價值、傳承價值與發展價值。目前,塘廈鎮舞麒麟有隊員近千人,他們都是塘廈鎮麒麟隊的中堅力量。政府大力支持,每年給予資金扶持,民眾基礎深厚,麒麟隊更積極走進校園,大力培養後繼人才。塘廈鎮舞麒麟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已逐步走向規範化與科學化,區域影響廣,由於民間力量的不斷增強,政府也加強舞麒麟的保護力度,形成政府指導,民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多層次的保護體系,使這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發揚光大。
傳承現狀
受到當今外來文化各種娛樂的衝擊和市場經濟的引誘,年青人就漸漸遠離這種傳統民間藝術,舞麒麟這一傳統鄉土藝術逐漸變得老年人化,如果再不努力搶救和保護,賦予它新的生命,不久後就會失傳。雖然近年來有不少比賽活動,但容易流向於競技性和藝術性表演,一旦民俗文化轉變成為藝術舞蹈和競技比賽,就容易造成保護性、開發性的破壞。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再不對舞麒麟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舞麒麟就必將面目全非,成為跟歷史文化遺產沒有聯繫的藝術或競技節目。近年塘廈鎮政府對各社區的麒麟的給予資金扶持,但一旦補助政策退出,舞麒麟的生存狀態將再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