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黃村

塗黃村,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從典型的南方村莊到現代化的城市小區,從“城中村”村民到城市市民。

基本信息

概況

塗黃村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從典型的南方村莊到現代化的城市小區,從“城中村”村民到城市市民。塗黃村人的30年,經歷了3次大蛻變。

發展之路

1978年——“豆芽村”1978年的塗黃村,尚在南昌城外,村民唯一的生活來源便是那人均不足一畝的水田,即使全村人將整個身子撲在田地里,也僅能維持基本的溫飽。
1978年後的中國,改革的種子破土成長,塗黃村村民也將目光從土地伸向城市。他們發現,南昌市民對農家蔬菜需求量很大,塗黃村土地不足,但豆芽這種在室內種植、生產周期短的蔬菜,最適合發展的“第二經濟”。
1979年4月,塗黃村以村集體的名義種植豆芽,開始了第一次變革。每天250公多斤豆芽,一到市內就被一售而空,當年便讓村民的收入增加一倍。小小的豆芽讓大家嘗到了甜頭,兩年後,當塗黃村推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時,80%的村民搖身一變,成了豆芽“專業種植戶”。
在之後的10多年裡,豆芽讓村民們成為“萬元戶”、“10萬元戶”,塗黃村出產的豆芽也一度占據著南昌市區豆芽市場60%的份額,“豆芽村”的名聲不脛而走。
1998年——“機械村”機遇總是伴隨著時代的腳步青睞塗黃村。
20世紀90年代中期,南昌步入了城市化的快車道,處在城市之外的塗黃村很快成為身處城市之內的“城中村”。先富一步的村民開始用一種建設城市的熱情,實現自己的新夢想。
1998年,對塗黃村來說,是個“轉型年”。這一年,南昌設立民營科技園,園區就在塗黃村旁。村副支書黃水根告訴記者:“豆芽雖小,但花費的人力太多,發展有限。1998年,民營科技園很多基礎設施動工,我們認為這是村里產業轉型的好機會,就鼓勵大家湊錢買大型的壓路機、挖土機、裝載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就地承攬工程。”
黃國林是最早購買大型機械設備的人。1999年,只有34歲的黃國林,用做豆芽積攢下來和銀行貸來的200萬元,購買了3台機械設備,當年就賺了30多萬元。面對記者的採訪,這個憨實的農家漢子自豪地說:“現在,我的業務不再局限在南昌,已拓展到了河北、湖北、四川等地,連四川建黃龍機場都用上了我的機械設備。”
在之後的8年裡,塗黃村與城市共成長,塗黃村的村民在城市建設中大顯身手。截止到2007年底,全村共有大型機械化設備30餘台,從事建築行業的有200多人,村民60%的收入來自利用機械設備承攬工程。為了提升競爭力,2007年底,已具備較強市場意識的村民們,自發組織成立了南昌市首個村級機械設備協會。村支書黃召煙告訴記者,協會的目標是以這些機械設備為基礎,成立一個集團公司,吸引村民入股,讓每家每戶都有股份,幫助全村共同富裕。
“豆芽村”沉入歷史,“機械村”聲名鵲起。在融入城市化的征途中,塗黃村人以一次漂亮的“轉身”,站立時代潮頭。
2008年——“創業村小小的豆芽,讓村民撐起殷實的家業;笨重的機械,讓村民闖出人人艷羨的事業;而近兩年間,在市場浪潮中歷練了30年的村民,開始各顯身手,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創業能手,塗黃村的產業化之路愈走愈寬、越來越多樣化。
黃水根,塗黃村支部副書記,當年,他是全村最早的豆芽種植戶之一,也是最早的機械設備購買者之一,而在2008年7月,他已是贛縣一片山區的開發人。
黃國林,這個靠機械設備率先成為“百萬元戶”的農民,年投資上百萬元,成立公司,將重心轉入到贛江相關資源的開發上來。
建築公司、運輸公司、水資源開發企業、服裝銷售公司……在不足400戶、1000人的塗黃村,繼機械產業之後,一個個粗具現代企業模式的公司紛紛創立,走出村莊,闖入南昌乃至省外,成為時下創業大潮中的生力軍,也為塗黃村贏得了“創業村”的美名。
“豆芽村”、“機械村”、“創業村”,30年的風雨,3次產業嬗變,呈現的是一個“城郊村”走向都市的變遷史,創造的是一幅富裕、和諧、幸福的嶄新生活圖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