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必成簡介
凃必成(法名本緣),1947年6月出生於三晉古鎮端氏,自幼習畫,1968年開始從事有千餘年文化歷史的大唐絕藝上黨堆錦的製作、設計和研究工作。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佛學專業研究生班畢業。山西省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華堆錦藝術家。現任山西上黨堆錦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山西省長治堆錦研究所所長、上黨堆錦藝術博物館館長、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藝術部主任,是中國輕工業網副理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山西省工藝美術協(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省工藝品旅遊品生產經營協會副理事長、山西省旅遊文化協會副會長、山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長治市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
生平
塗必成凃必成1947年6月出生於三晉古鎮端氏,自幼習畫。1968年參加工作,開始從事有千餘年文化歷史的大唐絕藝。上黨堆錦藝術的製作、設計和研究工作,是上黨堆錦藝術工藝推陳出新第一人。
1953年,李家後人回響國家公私合營的號召,在長治市油漆裱糊生產合作社組成堆錦小組,把家傳的工藝擴大為小規模生產,製作的堆錦作品作為國禮饋贈給朝鮮和前蘇聯。1964年堆錦小組增至150餘人,其後的一年中,僅僅出口美國、英國的堆錦作品就達到3萬幅。1966年“文革”開始後,破四舊的革命小將幾番打砸,堆錦圖紙失落,樣品被毀,老藝人李時忠病逝,李家所剩的唯一傳人李時傑也被批鬥。直到1968年,李家的傳人李時傑才被重新請到工廠。無論是刻意保護民間文化,還是因為當時的需要,這一舉措使得堆錦在“文革”期間罕見地生存下來。
1968年在長治市工藝美術廠參加工作後,凃必成和許多長治百姓一樣,他從沒聽說過堆錦這種東西。“那時堆錦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我們做毛主席像,也只是做出人物的輪廓,面部五官都是畫上去的,立體感並不強。”在凃必成印象里,他完全掌握堆錦製作,不過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並不是什麼難事”。
2001年,凃必成到北京廣化寺觀摩該寺收藏的兩幅清朝年間的堆錦。交談中,方丈怡學法師得知他製作堆錦遇到困難,便先後資助他30萬元。這筆資金,使凃必成有實力改進堆錦的製作工藝,一方面使畫面更具立體感,一方面著手解決堆錦的防腐防蛀。“因為以前都是用漿糊把綢緞粘在一起,很容易引起蟲蛀,我們能看到的歷史作品頂多兩三百年,很難保存下來。我通過化工專家的幫助,研製出一種防腐的粘合劑,現在哪怕保存500年、1000年都問題不大。”
如今的凃必成現任為山西上黨堆錦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上黨堆錦博物館館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山西省工藝美術協(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山西省長治市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
背景
上黨堆錦藝術俗稱"長治堆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古上黨地區(今長治市)所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經千餘年的歷史滄桑,這一手工技藝日臻完善。上黨堆錦藝術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手工藝品之一。
自唐代至明清,堆錦都是皇廷和富商大賈收藏的珍品,價格極其昂貴,普通百姓難得一見。山西喬家大院內至今還收藏著清代的多幅堆錦,但都已黯然蒙塵,只能依稀辨認當年浮華的輪廓。清末民初,國難迭起,晉商逐漸式微,製作堆錦的手工藝人也逐漸蕭條,最後只剩下李氏一家。1915年,藝人李模和兒子李時忠、李時庸帶著他們製作的堆錦《春夏秋冬》四季條屏漂洋過海,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銀獎。這是堆錦第一次在國際舞台拋頭露面,其獨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引來世人驚嘆。
凃必成從事有千餘年文化歷史的大唐絕藝。上黨堆錦藝術的製作、設計和研究工作,是上黨堆錦藝術工藝推陳出新第一人。
作品
成就
“十分之一的毛主席像都是我畫的” 必成辦公桌的正對面,掛著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堆錦。畫面上的毛澤東意氣風發,面部的表情、衣服的流線自然天成。高中畢業前後,有了一定油畫功底的必成開始畫毛主席像,一些單位、許多造反派紛紛找他要畫。“當時全市至少十分之一的毛主席像都是我畫的。”1966年11月25日,在天安門西側的第一觀禮台上,必成還趕上了毛主席最後一次接見紅衛兵。“因為我父親是全國勞模,我得到了一張觀禮台的票。”敘述這段往事,必成面孔漲紅,“毛主席出來時,我什麼也顧不上了,就知道喊‘毛主席萬歲!’”必成所站的西側觀禮台占據地利,從他的角度看城樓上的毛澤東,面部表情清晰可見。“毛主席在城樓上大約呆了30分鐘,他沖我們招了招手,我激動得忘乎所以了,只會不停地喊。因為從來沒想到會有這一天,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40多年過去了,天安門前的這一幕仍清晰如昨。我一直想把毛主席各個時期的像做成系列,由於工藝沒有新的突破,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動手。直到2005年,我在人物面部製作上做了改進,眼窩凹下去了,鼻樑凸起來了,眉毛也是用絲線一根根粘上去的,立體感更強,也更加逼真。我這才開始實施毛主席系列肖像的計畫。”說到高興處,必成走出辦公室,到製作間拿來了已經做好的兩幅毛主席堆錦像,“2008年,我準備辦一個毛主席堆錦像展。”事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幅堆錦的出口價格大約400元人民幣。而一個資歷較高的工人,月工資不過30元,就差不多能維持三口之家的生計。因為堆錦一直都是國家的特需品,在市場上幾乎見不到。“文革”時期,必成等人製作的毛主席堆錦像大受歡迎,每個月都脫銷,那時主要的購買者也是公家單位。 沒想到,“文革”結束後,堆錦停產了。工藝美術廠改行生產電池,必成的身份也變成了長治市二輕局技術科科長。1990年,製作堆錦的李氏家族最後一位傳人李時傑去世,流傳千年的大唐絕藝面臨失傳。 1997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保護民間傳統工藝的相關條例,機會來了!於是他四處募集資金,組建了長治堆錦研究所。作為一家民間機構,研究所沒有固定的資金來源,必成和其他3位同事四處兼職,靠其他收入維護研究所的運轉。艱難的時候,必成也免不了心灰意冷。 榮譽
凃必成現任為山西上黨堆錦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上黨堆錦博物館館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山西省工藝美術協(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長治市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其作品參加過1972、1978和1987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第一、二、三屆工藝美展,後又多次參加全國性工藝美展,並多次榮獲金、銀、銅及優秀獎。2003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評為全國科技專家。2005年榮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2006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堆錦)。近十幾年來,為已瀕臨滅絕的中華一絕-----上黨堆錦藝術的搶救,恢復,保護,傳承,研究,開發和展示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7年6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2008年上黨堆錦藝術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價
長治堆錦研究所所長必成並非出身於堆錦世家,在24歲前他甚至不知堆錦為何物。那個時候,他不曾想到,日後數十年的時光都和堆錦密不可分;更不曾想,這門延宕千年險些失傳的藝術,會在自己的手上得以傳承。 40多年,凃必成從一個毛頭小伙變成花甲老人,為了一個民族工藝的延續,他奉獻出了所有的年華。“這是我的幸運啊,能看到堆錦重煥光彩的希望。” 透過一幅幅堆錦,我們似乎看到了那個遠去的盛唐背影,也觸摸到絲綢古國的餘溫。那個華美得讓世界仰視的夢想,在凃必成手中,剛剛打開了一個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