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大禹傳說

簡介

懷遠以山為屏,以水為障,地勢險要,扼守可拒,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不但留下了大禹、劉邦、曹操、趙匡胤、朱元璋、李自成、張樂行等歷史偉人的足跡,也曾吸引過無數詩人墨客來此遊覽。早在四千年前,懷遠已是塗山氏氏族聚居之地。廣大勞動人民以樸實精煉的語言,通過民間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口碑記載,記錄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土民情,創造出大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 大禹治水到此,聚塗山氏女為妻,並在禹會村召會天下諸侯,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等許多美好傳說。 “塗山大禹傳說”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懷遠人民中間口頭流傳的一種敘事體民間故事。他們用奇異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就象所有優秀的創作一樣,“塗山大禹傳說”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合理範圍之內。它們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份。“塗山大禹傳說”是懷遠廣大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它在懷遠人民中產生廣泛影響,許多傳說家喻戶曉,流傳深遠,有的甚至成為千古絕唱。

歷史淵源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共祖之一,自古以來,大禹的傳說不但在漢族地區流傳甚廣,也一直受到羌族人民的崇拜。大禹所在的古羌部族,被帝堯徵召治水,大禹接替治水失敗的父親鯀後,歷時十三年,最終完成治水大業。自此以後,中原地區成為適合農耕的沃土,華夏文明從此進入繁榮發展的時期。

在羌族民間流傳的“禹的傳說”歷史悠久,以“民間文學”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大禹出生在西羌,治水始於岷江,“岷山導江”既是傳說,也是歷史。故事由六個部分組成:石紐投胎,出世不凡,塗山聯姻,背嶺導江,化豬拱山,功德永垂。“禹的傳說”歌頌和讚美了大禹不凡的成長,以及治水建功的成就。

如今在進入汶川縣綿虒的213國道路口,一尊高達16米、重30噸的大禹像巍然挺立於群山和岷江之間,作為汶川縣的文化地標之一,這裡的大禹文化旅遊區已成為宣傳和弘揚大禹治水精神,傳承羌族民間文化並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

基本內容

千百年來,關於大禹的傳說一直在民間口頭流傳,雖版本各異,但都反映出羌族人民對於遠祖大禹的崇拜歌頌之情。汶川縣境內的大禹傳說流傳地主要分布在岷江河谷的威州鎮、龍溪鄉、雁門鄉、克枯鄉、綿虒鎮等地。從大禹帶著天意出生、立志為民治水、戀愛成婚、夫妻治水、背嶺導江、萬事敬仰等方面,積極歌頌和讚美了大禹不凡的成長以及治水建功的成就,讓後人受到鼓舞和教益。此外,在北川縣、理縣通化鎮、什邡市等羌族聚居區,也有不少關於大禹傳說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這些傳說看似有些神話色彩,但卻反映出羌族人民對大禹的民間記憶。

先秦時期,禹生石紐作為四川岷江上游羌人的神話傳說,已在多種漢文典籍上有所記載。到了漢代,正統的文獻多說“禹生西羌”或“禹興西羌”,並在當時的碑銘中有這樣的記載。揚雄《蜀王本紀》根據歷史傳說云:“禹本汶川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並經司馬遷寫入《史記》,從而成為大禹誕生地最重要的文獻依據。也就是說,關於大禹出生地最早的漢文獻版本也來源於古羌人的歷史傳說。

大致在兩漢時期,漢羌關於大禹的傳說開始走向融合,但依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點。也許是受“禹生廣柔石紐”的影響,在現今的羌族地區多有大禹傳說中的地方如汶川縣綿池鎮、理縣通化鎮、什邡市就聯坪等地都有“石紐山”、“禹穴”這些古蹟的存在。那時的廣柔縣地域很廣,幾乎包括了現在上述各地,這一帶過去是羌人聚居區,羌人崇拜大禹,他的傳說和遺蹟就自然遍布於此了。

同時,北川縣的禹里鄉也被多數專家認定為大禹誕生地。從唐代開始,由於受漢文化影響,羌人對大禹的原始崇拜逐漸演變成建廟祭祀。當地人認為農曆六月初六是大禹誕辰,遂於每年這天都舉行大型祭祀活動,歷時千年不絕,一直延續至今。中國民協根據這裡有關大禹的傳說遺蹟與祭奠儀式,將北川命名為“大禹文化之鄉”。北川的“大禹祭祀習俗”同樣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汶川關於大禹的傳說更多,留下的遺址也更為集中,而且盛傳二牛抬槓的耕田方法、用羌活魚(大涼疣螈)治療風濕等都是大禹流傳下來的,修建房屋的一種工具叫禹夾板,據說也是大禹發明的,命名則直接跟大禹有關了。這些傳說固然有後世的牽強附會,但大禹生於這片高原的某地,卻是自先秦以來就被確立的主流觀點。

主要價值

傳說塗山氏在大禹治水過程中勞苦功高,從獻羊皮圖、做云云鞋到擂鼓助戰,但為治水東奔西跑的大禹,卻在九年中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祈求天神把自己變成了一頭神豬,去幫助大禹開山導水。她每天黑夜悄悄來到大山下,用嘴拱山,給江水開路,天亮前變成人回到塗山。大禹發現擋水的大山被推平了許多,岩石上還有豬毛和血跡,於是晚上來到江邊觀看。只見擋住水路的那座大山正漸漸垮下去,水通過山口向東流去,大禹看到是一隻如小山包一樣的豬正用力拱山。他上前致謝,塗山氏見大禹來了要逃走,被大禹一把拉住,現出了原形。見大禹識破了自己,塗山氏覺得自己化成豬的樣子太醜,於是又變回神豬沿江向西跑去,一口氣跑到古西涼國去了。

大禹治水從岷江開始,以後又治理黃河流域,歷時十三年,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民間流傳的大禹傳說內容十分豐富,不但是羌族、也是整個華夏民族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古的華夏大地遠不如今天這樣宜居,正是經過一代一代先民們治山治水,方使華夏大地成為農耕文明誕生的一塊寶地。雖然一些學者認為大禹治水的故事屬於神話傳說,但其實它是文字發明前,我國先民從狩獵遊牧文明發展到後來的農耕文明的一種集體記憶的體現。大禹的傳說流傳至今,傳遞著一個重要而可貴的信息,那就是大禹為民謀利、戰天鬥地的開拓進取精神,激勵著人們不斷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