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塔嶼
塔嶼被人們稱為“仙山”,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島嶼,250多級的曲折石徑間,海拔百米的主峰。塔嶼象一隻鳳凰拖著長長的尾巴。藍、白、綠相間構成的灘林,藍色的邊沿鑲嵌著奇形怪狀的礁岩;天然沙灘躺臥著遊人。這是一處恰似天然山水盆景靜臥於碧波綠海之中,難怪旅行家徐霞客把她與台灣的蘭嶼、溫州的江心嶼、廈門的鼓浪嶼並稱中國著名四嶼。
塔嶼位於福建省東山縣的塔嶼,因地處銅山城東門外,又稱東門塔嶼。其標誌性建築——文峰塔,由花崗岩雕琢砌成,共七層,塔高三十二米,座圍十四米,呈八角形,形如八卦。從第二層起,八面均有一幅浮雕,其中慈佛端坐。四百多年來,面對凜冽的寒風,經歷數次的地震,文峰塔依然無恙。塔的頂端,一個石雕葫蘆猶如閩南人過冬至時吃的湯圓。傳說,東山島沒出過傑出人才,人們便去求助陰陽先生,他煞有介事說,這海島東面是青龍,西邊是白虎,環海浪滔滔,文采付東流,須鎮以七級浮屠,文人才能蔚起。於是,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為航船安全計,主持建造此塔,有意藉此喚起文教興盛,以揚文氣,特起名“文峰”。其實,文峰塔還是閩南海域航行的很重要標誌之一。當年,鄭成功在此海面操練水師,揚帆收復台灣;戚家軍重創倭寇,捍守海疆……而今,嗆人的硝煙消散了,塔,依然是那么高;嶼,依然是那么美。站在塔下,海風送爽,極目四眺,但見東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漁舟貨輪穿梭不斷;南面“蘇峰拱秀”,相互輝映;北面“梁岳擁翠”,以為屏障;西面銅山古城,景色迷人。南門灣桅牆林立,海鷗飛翔;田園錦繡,“綠色長城”鬱鬱蔥蔥,令人心曠神怡,仿佛進入到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畫境之中。在塔嶼,視覺所入的石頭煞是神奇:“兩隻黃鸝鳴翠柳”、“對鏡貼花黃”、“獨釣寒江雪”、“群仙聚會”、“珠球玉盤”、“壁虎戲象”、“神龜悟道”、“青蛙望天”等等。
塔嶼的鷹嘴岩,石洞口和對面石壁分別鐫刻著黃道周的手書:“石齋”、“雲山石室”,這兩處是他少年時的讀書處和寢室。這孤懸海空的陋室,培養出明武英殿大學士、理學家、書畫家。歷代政要、文人在一覽此處後,不免懷古感嘆。民國初年巡按使許世英南巡至此,有《訪黃石齋先生讀書石室》詩:“奇峰怪石鍾靈氣,大海共濤姿遠觀;天與斯人存正義,心傷王業未偏安。談經早具千秋想,入室今猶六月寒;悵望空門一灑淚,曩時誰復共艱難。”悵然感懷至極!難怪清代巡撫潘思榘到此立下石坊,並鐫刻:“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遊學海群推道岸先登。”
塔嶼的另一特色是洞幽泉清,出名者當推“菜廣洞”,深二三十米,洞中有洞,撲朔迷離。漫遊這清涼世界,恍如進入李白詩中的“別有洞天非人間”之意境,煩惱瑣事會悄然離去。塔嶼的泉眼也真多,有碧雲泉、平湖泉、半月泉等,洞壁毛細微隙間,清泉泌泄,噴珠濺玉,崢琮作響。
沿著長千米的海灣沙灘,耳畔隱約傳來“篤、篤、篤……”的木魚響聲,那是始建於宋代,後經多次復建的,位於塔嶼東面的一個恢宏氣派的古剎“東明寺”。寺廟主持釋道裕師傅介紹說,這寺廟是依山而建,每一處都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相互添輝。寺匾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赴朴初所題。東明寺有幾項全國“之最”:是全國海拔最低的寺廟;全國帷一點“佛澳”;全國獨一無二點釋迦牟尼青少年的白玉佛像;全國玉佛最多的寺廟,有100餘尊白玉佛。
塔嶼不僅以美景幽色令人動心,而且以豐富的詩文叫人動情。明東閣大學士林纖詩曰:“洞門六六鎖煙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出月,曉天清露滴松花。”清朝鄉土詩人文三俊詩讚:“突兀危峰聳,浮圖砥海東;草廬徵嘯詠,石艇自玲瓏;唇飛百千外,龍騰萬壑中;雲雷過日夜,不變摩蒼穹。”
南澳塔嶼
塔嶼原名虎嶼。在南澳縣深澳灣東北,東南距南澳島0.6公里。面積0.028平方公里。島形似虎,原稱虎嶼。清道光十六年(1836)於島南部建石塔,名龍門塔,島因塔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