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大熊貓

塑化大熊貓

塑化大熊貓是以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各自獨立的生物塑化形式。據介紹,生物塑化標本(plastinated specimen)理論上可以保存上千年。傳統的動物皮毛標本,每年至少維護一到兩次,否則就會生蟲腐爛,但塑化皮毛只需要擦灰就行。

基本信息

簡介

塑化大熊貓標本塑化大熊貓標本
2018年4月25日,全球首隻塑化大熊貓亮相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並以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各自獨立的生物塑化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本次亮相的塑化熊貓名叫“新妮兒”,2016年2月因患十二指腸梗阻(高位腸梗阻)離世。通過運用生物塑化標本技術,如今“新妮兒”重獲新生。

據介紹,生物塑化標本(plastinatedspecimen)理論上可以保存上千年。傳統的動物皮毛標本,每年至少維護一到兩次,否則就會生蟲腐爛,但塑化皮毛只需要擦灰就行。

通過生物塑化技術展示的“新妮兒”有可愛的模樣,還有詳實的內部結構,包括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skin,muscles,skeleton,andinternalorgans)。參觀者可以近距離觀察,甚至可以用手觸摸。為了適應素食生活,大熊貓的身體結構發生了轉變,因為要握住竹子(holdbamboostalks),大熊貓的手部逐漸進化為6指。第六指也被稱為“假六指”(pseudofinger)。

技術原理

塑化大熊貓標本塑化大熊貓標本
生物塑化技術是一種可以把生物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廣泛套用於解剖學、病理學、生物學、組織胚胎學、展覽館展示等多個學科和領域。它的原理是通過高分子聚合物,來替代組織中的水和脂肪等物質,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

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館長吳軍向科技日報記者獨家披露了首個大熊貓標本的製作流程:首先是防止腐敗,即通過福馬林液體的灌注和真空包裝,對標本進行組織固定和殺菌;其次是解剖,讓標本暴露出神經系統、肌肉和骨骼,並取出內臟;隨後,對標本不同組織部位進行脫水、脫脂;最後,進行真空負壓強制浸滲,完成造型的固定和聚合硬化處理。

作為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標本製作技術,生物塑化使標本展示生物外形的同時,可以展示生物內臟、肌肉等內部結構,以揭示生物在演化和適應環境中產生的結構特點,理論上可以保存上千年,目前全球多國的醫學標本、自然博物館標本都在以此項技術為依託進行更新換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