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我們必須認清幾種錯誤觀點:一種錯誤觀點認為,憲政就是不承認某一政黨在國家政治中長期處於執政地位,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就不是憲政,就要反對;另一種錯誤觀點認為,人民民主就應該是人民自己做自己的主,不需要由誰來領導;還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依法治國的本意就是排斥政黨的領導,強調黨的領導就不是依法治國,而是搞“黨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效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考驗,做到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同世界上一些國家不斷出現亂局形成了鮮明對照。現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我們的制度優勢。
實際上,西方政治制度的問題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多黨制和兩院制,已將政黨之間的政治角逐變成了黨派間的利益博弈,最終將政治權力的競爭變成了利益集團間的利益爭鬥。另一方面,在西方國家的立憲民主制下,權力的相互制約已經異化為黨派間的彼此扯皮和相互掣肘,嚴重影響了國家機器的運行效率。
編者按: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要任務 。
根本方針
根本方針: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鄧純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堅持和完善這三大要素,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具有決定性意義。這三者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格局中占有什麼樣的地位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都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制保障。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內在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堅持三者的有機統一,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才能保持正確方向。離開了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就會失去主心骨;離開了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就會失去民意基礎;離開了依法治國,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就會失去法理依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同西方政治理論及所謂的“憲政民主”的原則界限。
一種觀點認為,憲政就是不承認某一政黨在國家政治中長期處於執政地位。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就不是憲政,就要反對。這既是對人類政治發展規律的誤讀,也是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否定。堅持黨的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鍵。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戰,歷經千辛萬苦,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勝利,探索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歷史證明,在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論人民當家作主,還是依法治國,都無法實現。黨的政策和主張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政治方向和基本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領導人民有序治理國家,切實防止出現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現象。”
另一種觀點認為,人民民主就應該是人民自己做自己的主,不需要由誰來領導。實際上,人民當家作主從來就不是自發實現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都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把人民民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團結起來,帶領人民民眾為維護、發展、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鬥,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偏離了黨的領導去追求抽象的人民民主,除了混亂,什麼也得不到。人民當家作主也不是所謂的“大民主”或無政府主義狀態,它不僅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且需要法制的規範和保障。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對於實現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至關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既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也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切實防止出現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後無人過問的現象。”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依法治國的本意就是排斥政黨的領導,強調黨的領導就不是依法治國,而是搞“黨治”。我們強調的依法治國,既不是西式民主的“三權分立”,更不是脫離黨的領導的所謂“司法中立”,而是要把黨的主張與人民的意志統一起來,通過依法治國把黨的正確主張、人民的共同意志、國家的科學決策有機結合起來,保證我們黨始終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帶領人民前進。我們黨歷來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歷來主張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在當代中國,偏離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實現依法治國。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就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擴大人民民主,發展黨內民主,建設法治中國。
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多層面擴大人民民主。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選擇什麼樣的政治體制,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要積極探索人民民主實現的各種有效形式,進一步完善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這兩種基本民主形式,深入研究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等具體的民主形式,不斷豐富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載體。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使各方面的民主建設有制度遵循,有規範約束,有程式保障。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擴大黨內民主。我們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進程中,發展人民民主和建設法治中國的。如果沒有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提高,如果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就難以有效應對長期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始終成為帶領人民團結奮鬥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要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形成穩定成熟的黨的制度體系,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擴大黨內民主,使8600多萬黨員發揮好自己的作用,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要加強對權力的有效制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中,讓嚴密的制度約束好權力,不能讓權力成為資本的“俘獲物”。
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就要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制定並實施有利於人民利益實現的法律法規,把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為人民利益的實現和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法治基礎。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們的制度優勢。建設法治中國,就要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則,形成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切實防止出現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的現象。”建設法治中國還要不斷完善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法制化、有序化、規範化、民主化,提升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能力和水平。
總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我國政治制度區別於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定海神針”。我們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確保政治體制改革的每個步驟各項措施,都有利於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主任 任天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這一重要論述,既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任務,又明確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
我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民眾自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是要從根本上否定我們的制度,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完善制度體系,堅定製度自信。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我們在建設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實踐充分證明,我們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好的,是適合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具有獨特優勢的制度。這樣一套制度安排,能夠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證人民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係,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有效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有效應對了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考驗,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同世界上一些國家不斷出現亂局形成了鮮明對照。現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我們的制度優勢。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以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為深厚基礎的。
堅定製度自信,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制度體系,要求我們一定要有戰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善於明辨大是大非,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絕不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應當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存在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還沒有達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一些具體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還有不少漏洞和薄弱環節,一些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與此有直接關係,有些方面甚至成為制約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因素。比如,某些領域腐敗多發易發,以及利益固化現象等,都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同時要看到,我們的體制機制改進和創新的空間是巨大的。堅定製度自信與制度創新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機統一的。我們要在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礎上,不斷通過改革創新推進制度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防止裹足不前、固步自封。
人類社會的民主政治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具有多樣性。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根據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和社會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民主形式。一個國家政治發展道路的選擇,是由這個國家的社會歷史條件、政治經濟狀況、民族文化傳統、外部國際環境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這個制度,深深地紮根於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制度模式選擇上搞“拉郎配”只會禍國殃民。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不是選擇資本主義制度,這為中國自立自強、發展進步確立了根本立足點。否則,就會如同鄧小平指出的那樣:“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發展起來也不容易。”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制度,堅持我們的制度特色,確保這個制度適應和推動中國的發展進步。當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不是要與世隔絕、傲然孑立,它與借鑑吸收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是有機統一的。我們要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堅決抵制西方三權鼎立、多黨輪流執政那一套,同時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廣泛吸收借鑑當代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實現制度體系的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
一個國家的制度體系與價值體系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繫。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制度體系是國家機器有序運行的制度載體和保證,核心價值體系對制度體系具有引領和決定作用。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價值體系就有什麼樣的制度體系,制度體系對價值體系具有承載、保證和弘揚作用。一個國家只有根據本國國情和歷史傳承來選擇和堅持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並使制度體系與價值體系高度一致、相互匹配、相得益彰,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因此,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須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貫通起來思考,統籌起來把握,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努力搶占價值體系的制高點,構築起抵禦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堅強制度屏障。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指導、規範國家制度體系的價值取向,推進制度體系的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
基本遵循
基本遵循:走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道路
南開大學哲學院院長 王新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們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功開闢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已經擺在面前。中國是否應當堅持走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應當走怎樣的道路?30多年來,每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政治道路的問題就會被重新提出,站在不同立場的人就會對中國未來的政治道路作出各種猜想,發出各種預測,甚至開出各種“藥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成功開闢出來的,也是在不斷回答各種疑問的過程中堅持下來的,我們無疑要在堅持這條道路的基礎上走自己的政治體制改革道路,這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自己的基本遵循。
首先,始終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政治體制改革要改什麼和怎樣改,都是由這個基本遵循決定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定了根本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的鮮明指向。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其次,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這就告訴我們,必須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條件出發,探索自己的政治現代化道路。從別人的歷史出發書寫不出自己的歷史,從別人的文化出發提煉不出自己的理想,從別人的社會出發開闢不出自己的道路。別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即使是成功的道路,也只是形成於他們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條件下的道路,不是為我們量身訂做的。別國的發展經驗可以學習,但別國的政治體制卻不能簡單照搬,否則便可能水土不服,產生南橘北枳的結果。
其三,絕不照搬照套西方的政治模式,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西方國家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政治制度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因此就有人錯誤地認為,西方的政治道路是“普適”的現代政治道路。實際上,實現現代化,可以有多種道路選擇和制度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西方經濟學、政治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經驗,要注意分析、研究並借鑑其中於我們有益的成分,但決不能離開中國具體實際而盲目照搬照套。”“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
西方的政治體制制度積累了幾百年的發展經驗,但它是西方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的產物,我們決不能盲目照搬照套西方的理論和發展經驗。實際上,西方政治制度的問題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多黨制和兩院制,已將政黨之間的政治角逐變成了黨派間的利益博弈,最終將政治權力的競爭變成了利益集團間的利益爭鬥。在西方國家的立憲民主制下,權力的相互制約已經異化為黨派間的彼此扯皮和相互掣肘,嚴重影響了國家機器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選民只有投票的權利而沒有廣泛參與的權利,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這樣的民主是形式主義的。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以促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與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堅持興利除弊,絕不能動搖和否定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轉軌到西方的政治體制上去。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一點絕不能有任何含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循序漸進的工作,既要敢於突破,又要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向前走,確保實現改革的目標任務。”一方面,改革要積極推進。改革不能停頓,停頓就等於止步不前,就等於放棄發展,就等於放棄未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思維定勢,不能走停滯僵化的老路。看準了的問題就不能猶豫,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地改。另一方面,改革要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怎樣才是從實際出發?首先要看現階段必須解決哪些問題。如果一些體制性的弊端不革除,改革開放的事業就無法進行下去,那么就必須下決心通過改革破除體制障礙,革除這些弊端。同時要看現階段能夠解決哪些問題。如果一些問題的改革條件尚不成熟,那么就應分階段進行改革,或者等時機合適條件成熟後去改,以減少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風險。改革是艱巨和有風險的事業,但更是前途光明的事業。只要我們方向正確、科學統籌、步伐穩健,不為錯誤思潮所迷惑,不為錯誤傾向所誤導,就能夠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