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茨夏克·拉賓

Yitzhak Rabin

基茨夏克·拉賓基茨夏克·拉賓,以色列政治家。1922年3月1日,拉賓出生在耶路撒冷一個熱衷於猶太復國事業的俄國猶太移民的家庭。當時,拉賓的父親在海法市一個郵局工作,母親羅莎是當地一家木材商行的會計。
1940年底,不滿20歲的拉賓加入了猶太人的秘密武裝組織“帕爾馬赫突擊隊”,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此後,幾次傳奇性的事件使他成為全以色列傳頌的英雄:1946年,拉賓曾因援救被國人囚禁在阿特利特集中營的猶太移民,遭到英國當局關押;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作為一名旅長,拉賓雷厲風行地打通了號稱“地獄之門”的阿雅龍山谷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公路;1956年,拉賓動用軍隊成功地將冰天雪地中的10萬餘名新猶太移民妥善安置。
1966年2月敘利亞新政權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不久,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簽訂共同防禦協定。此後敘以、約以邊境衝突不斷,阿以雙方劍拔弩張,勢在必戰。當時身為總參謀長的拉賓通過對形勢的分析,認為戰爭一觸即發。他立即著手制定了嚴密的作戰計畫,分東、西、北三路出擊。在此期間,他每天在辦公室行軍床上只睡三、四個小時,大量抽菸使他尼古丁中毒,只得改嚼朱古力。經過周密考慮,拉賓決定先發制人,對埃、敘、約發動閃電戰。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選擇埃及軍隊戒備最鬆懈的上午7點45分對埃及空軍和空軍設施實行突然襲擊,一舉摧毀了防空力量,贏得制空權。然後在南部戰線上,出動裝甲部隊分三路向西奈半島推進,只用了4天時間到達蘇伊士河東運岸。同時在西部戰線上用4個旅的兵力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在北部戰線上突破敘軍防線,占領了戈蘭高地及其首府庫奈特拉。埃、敘、約被迫停火。以色列發動的這次戰爭打了6天便宣告結束,被稱為“六天戰爭”,共占領了阿拉伯國家67000平方公里領土,相當以本土面積的三倍。指揮這場戰爭的拉賓也被認為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成為國民精神的象徵,並被以輿論界評為1967年的風雲人物。
1968年2月,他出任駐美大使,在美的五年成為以美關係最好的時期之一。1973年任期屆滿回國後,拉賓加入工黨。1974年1月他如願以償,成為工黨議員,不久又進入梅厄內閣,任勞工部長。6月總理梅厄夫人引咎辭職。拉賓在競選工黨領袖的激烈角逐中獲勝,成為工黨新黨魁,並受命組閣,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第在巴勒斯坦土生土長的總理。但拉賓執政後,未能擺脫經濟危機的陰影,政府內部的貪污、腐敗使危機加劇,他本人也因其妻莉雅在美非法存款一事被揭露,於 1977年4月辭去工黨領袖和總理職務。1992年2月,拉賓擊敗前工黨領導人希蒙-佩雷斯,再度當選工黨領袖,並在6月大選中獲勝,取代利庫德集團領袖沙米爾,成為以色列新總理。

拉賓執政

基茨夏克·拉賓拉賓執政後採取積極、靈活、務實的外交方針,支持參加中東國際和會,表示同意以“部分領土換取和平”的主張。他提出首先分階段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除約旦河谷、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等戰略要地外,拉賓下令停止在被占領土上修建新的移民點,同意與被占領土的巴勒斯坦代表談判,並6-9個月內巴勒斯坦實現自治,為期五年。但拉賓反對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反對歸還耶路撒冷,認為耶城是以色列的主權範圍,表示不接受恢復1967年“六.五”戰爭以前的邊界線,並將採用“鐵拳”對付巴勒斯坦人的武裝鬥爭。拉賓還希望在同巴基斯坦人達成協定後,加快同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的談判步伐。他的任期內,以色列先後同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約旦簽署了和平協定,中東和平進程取得空前進展。但他提出的“以土地換和平”的政策也遭到了以色列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

拉賓身亡

基茨夏克·拉賓1995年11月4日,拉賓在特拉維夫參加和平集會時遭右翼極端分子槍擊身亡,終年73歲,成為以色列建國後第一位遭到國內反對勢力槍殺的總理。死後葬在耶路撒冷西的赫茨爾山國家公墓。聯合國總部於11月6日全天降半旗悼念拉賓,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參加了他的葬禮。
199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拉賓“博瓦尼和平獎”。1994年,拉賓因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所作的努力而獲諾貝爾和平獎。同年他又獲“阿斯圖里亞斯王子1994年度國際合作獎”。
拉賓曾於1993年10月訪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