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孔症是一種由基孔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流行於冬季氣溫在18℃以上的非洲、東南亞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曾在非洲、亞洲及印度洋島嶼爆發。
基孔症病毒是由伊蚊所傳播的。該病臨床症狀以突然發熱、皮疹及關節痛為主要特徵。
病症可持續一星期至數月。患者通常會痊癒。潛伏期為1天至12天。
傳播途徑
造成該病的基孔貢雅病毒在1952年首次被發現。病毒在2011年出現變種,使病毒能由兩類伊蚊傳播,在印度、東南亞和歐洲肆虐。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共有25億人口受到該病的威脅。2008年至2010年間,僅新加坡就有1033人感染基孔症。
症狀表現
病症與骨痛熱症相似,包括高燒、發冷、發抖及嚴重的肌肉和關節疼痛。患者可能有其他病症,例如:肌肉痛、頭痛、出疹、畏光。
一般病人可在一周內康復,但嚴重者的關節痛現象可延續數個月或數年。
新生兒和免疫力低的病人患上此症後危險性更高,因為它能導致致命的腦部炎症。
治療方法
目前(截至2012年)治療基孔症的主要途徑是利用藥物減輕症狀和疼痛,但市面上還沒有針對此症的疫苗或抗病毒藥物。
預防方法
現時並沒有一種有效疫苗來預防基孔症。人們應採取預防蚊咬的措施,避免給蚊子叮咬:
1、保持環境清潔,別亂丟垃圾;
2、每隔一天更換花瓶里的水,並徹底洗刷花瓶,以清除伊蚊卵;
3、每隔一天清除花盆墊盤裡的水;
4、將水桶和水容器倒置存放;
5、在不用曬衣竿撐管時將它們蓋好;
6、每個月疏通阻塞的屋頂檐槽,加入Bti殺蚊藥來殺滅伊蚊孑孓。
最新研究
2012年10月,新加坡醫藥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基因技術,可阻止病毒在人類細胞內繁殖,未來可發展成有短期功效的預防性藥物,保護前往基孔症高發地區的人。該項研究的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科學雜誌PlosO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