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史
培正創立於1889年,始稱“培正書院”,後稱“培正書塾”,是蒙學性質。1908年,遷至東山,址在今之培正中學。民國之後,本校改稱“培正學校”。1916年增辦中學,與國小均在同一校園內。是時,國小又分初小(一至四年級)、高小(五至六年級)。1918年,培正領導人參與興辦培坤女校,1921年併入培正,稱為培正女校。1923年,培正與鄰校培道達成協定,培正女校停辦中學,專辦國小,原有中學生移送培道;位於培正西鄰的“培道蒙學”校址及學生併入培正,改稱“培正國民學校”,成為培正的初小部。1928年,培正奉教育廳令更正校名為:“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校”,國小、國民學校、女校各改稱“附屬高級國小”(址在中學東南隅)、“附屬初級國小”(在本校今址)、“附屬女子國小”(址在今東山區少年宮),原有學生亦隨年級而歸入相應學校。 抗戰時期,培正中學及國小遷至鶴山、澳門。戰後復員廣州,。因女校毀於日機濫炸,且潮流已趨向於男女同校,故原三所附屬國小合併稱為“東山培正國小”,受中學領導,一直至1953年改為獨立的“公立第四中心國小”。此後又曾改稱為“保全街國小”、“育紅國小”、“東湖街國小”,l984年復名為培正國小。早在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保全街國小”,已經是廣州市“小寶塔式”的重點學校之一,教研活動特別活躍,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動亂時期,在教學研究上轉趨沉寂,七十年代後期,祖國開始了教育的春天,當時的東湖街國小又重新被列為東山區的六間重點國小之一。1980年開始,區內重點國小收縮,全區只辦兩間,東湖街國小是其中之一。1981年開始,培正國小的聲譽復振,我校列入了廣州市十所整體改革聯絡點學校之列,首批在廣州市開展國小教學低段整體改革試驗,向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學校榮譽
歷任校長秉承至善至正的校訓,勵精圖治,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探索與實踐中發展。早在80年代末,我校就濟身於廣州市整體改革聯絡點學校的行列,1994年被評為首批省一級學校,1997年被確定為全國千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之一;2000年被確定為全國八所無線電測向活動重點單位之一,還先後獲得“廣州市少先隊紅旗大隊”“市文明單位”、“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花園式單位”榮譽稱號。一門八校
“培正家族”香火延續,一門八校,分別是廣州培正中學、廣州東山培正國小、廣州西關培正國小、香港培正國小(含培正幼稚園)、香港培正中學、澳門培正學校(中小幼一條龍)、台山培正學校、廣西梧州培正國小等。同門學校使用同樣的校徽、校歌、校訓、校旗、校色、校領帶、校絲巾,這些標誌都有著特殊的內涵和寓意。
-其中廣州市東山區培正國小,坐落於四季如春的廣州市東山湖畔,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它是第一批廣東省一級學校;是全國1000所、省100所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之一;它是一所設備先進、環境優美、教學質量高的社會公認的一流的學校。學校每年都要接待多批的國內外來賓。1500多名學生。
-香港培正國小為香港浸信會聯會屬下機構。遠在一八八九年,由一群熱心浸信會華人基督徒在廣州創校,其後,在香港及澳門設立分校。香港分校創於一九三三年,由國小逐漸發展至中學,成為香港培正中學,國小則附屬於中學。至一九八四年,中國小行政獨立,分別註冊為香港培正中學及香港培正國小。校園寬敞,面積約七萬平方呎。
辦學理念
近年來,學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策略,秉承“敬業、樂群”的教風,積極構建“以促參與求體驗,重創新求發展”為標誌的創展教學模式。同時不斷深化學校文化建設,通過校本課程和校園文化活動,大力彰顯學校“培德正心、文化育人、多元發展”的辦學特色。學生學科知識紮實,語數英教學質量高,全國數學和市的英語智力競賽無論在獲獎等次或獲獎人數均在市區里名列前茅。學校田經隊連續多年名列區小學生田經運動比賽甲級隊的前四名以上;合唱隊在廣州市合唱比賽中多年獲得一等獎,被評為廣州市優秀合唱團;管樂隊連續三年獲廣州市中國小管樂比賽一等獎;無線電測向隊在全國、省級比賽中成績在廣州市國小里首屈一指。
辦學理念:“面向未來、追求創新、整體發展”
辦學思路:“人本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
教學模式:以“促參與求體驗,重創新求發展”為標誌的“創展”教學模式
教風:“敬業、樂群”
學風:“博愛、善學、尚美、自信”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優良,擁有一批在省市區,甚至在國內有競爭力的骨幹教師,有1名特級教師,5名教師分別評為南粵優秀教師、優秀輔導員和教壇新秀,3名教師分別評為廣州市百佳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2名東教名師,2名東山學科帶頭人,6名東教新星。招生地段
東湖街:培正路、培正東街、培正新橫路;培正一、二橫路;新河浦2、4、6、12、14、16號;新河浦一、二、三、四(其中13拆遷、31號除外)、五橫路;美華中路、美華北路、合群中路、煙墩路33號;山河大街1-15(單號)、35-79(單號)、2-68(雙號,其中24-32號、58號拆遷);山河西街2-14號,山河東街1-15(單號)、2-30(雙號);山河后街61-97(單號)、24-30(雙號);山河五橫1-47(單號)、20號;合群西,合群一、二、三馬路(含東湖招待所、原東湖北路);恤孤院路(單、雙號),恤孤院一、二、三、四橫路,江嶺東、南、西、北、下。大東街:東華東路543-669(單號),東華東路602-706號(雙號),百子東一、二、三巷(其中一、二巷拆遷),東華市場東、南、西、北街;塘羅涌,紫來一、二、三巷,新河浦68(華豐大廈)、80-96(雙號);東湖路5-25號(單號,其中5-23號拆遷),東湖路33-35(東湖豪苑);東華東路508-556(雙號),東華南路172號、178號;新南街(27、29、31、33、35號拆遷),牛皮一、二、(聯發名閣),南安巷、聚龍社、車路邊,東湖路4、6、8號。
白雲街:東華南路159-164、170號,東湖路52-58號,永勝東街21-25號、33-35號;合群一馬路89、91、93、95(市政園林規劃)、97-137號。
計畫招8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