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據所立新村碑、架氏家譜碑記載:明代中葉鄒家埠賀姓為租種劉姓土地而定居,因多從事培育棗樹苗故曾取名“培育”別名“棗園”,後因所居村南面一條“風水寶峪”直衝村中,將“育”改為“峪”即是現在培峪村,由三個自然村組合而成。
據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培峪村清時隸屬“鐵車保”;民國元年到三十年為鐵車區即萊蕪縣第五區;1946年至1951年4月辛莊稱第八區;1958年4月至5月,撤區劃鄉,培峪村為辛莊鄉管轄;後經多次行政變革,培峪村都屬辛莊管轄。
培峪村的巨大變化帶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培峪人也先後購置了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並改寫了過去落後的交通歷史,他們先後整修村中街道1000多米,重修了本村通往紙坊村前的萊麻路地段,購置了拖拉機、三輪車、機車等交通工具,有的還開上了汽車。培峪村一年一個大變樣,農民生活正在向小康邁進。
培峪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培峪村組織了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為部隊供糧草,送軍鞋棉衣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更有許多有志青年披紅戴花,積極參軍,南征北戰,英勇殺敵,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功,其中賀慶衛、賀慶明兩位同志在1948年9月濟南戰役中壯烈犧牲,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賀慶臣在朝鮮戰場上臥冰趴雪失去了一條腿,成了終生殘廢。這些有志之士為培峪村增了光添了彩,培峪人不會忘記他們。
地理環境
培峪村隸屬鋼城區辛莊鎮,坐落在辛莊河的南岸,九頂青龍山的東端,位於辛莊村的東偏南1.5公里處,培峪村東至辛莊鎮宋家莊,南與鋼城區北田莊接壤,北與紙坊村隔河相望,西與東辛莊緊連(1958年前曾與東辛莊村合為一村,後分離)。
地處丘陵,耕地615畝,165戶,人口537人,主要農作物有花生、地瓜、小麥、玉米等。
經濟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培峪人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平整農田,開挖渠道,引來了喬店水庫的水,使多年的旱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解決了溫飽問題。此後,堵峪人沒有停步,紛紛承包荒坡,進行植樹造林,栽上了各種果樹。每到秋天,花椒、核桃、蘋果、栗子碩果纍纍,特別是近兩年,培峪人農業生產觀念有了更大的轉變,實行產業結構調整,科學種田,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先後植桑、種姜、種藥幾十畝,建起了十幾座養雞場、養豬場,把村前那條多年不變的小河段段截住,蓄水澆地;並投資20多萬元修建了一座容水幾十萬立方的石壘大壩.,徹底改寫了培峪村雖在河邊而缺水的歷史,使農業產量連年翻番,逐年提高。
文化發展
培峪村不但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也非常重視文化教育。早在民國六年就與東辛莊村(原來叫小辛莊)共同聘清李樹梓、謝元英、宋玉臣3名教書先生創辦了第一所村級國小。以“學童捐”、“地畝捐”、“中金捐”作為辦學經費,課程設國文、算術、體育、手工、圖畫、唱歌等;每周授課30節,學校以“啟人生應有的知識,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基,並調護兒童身體令其發育”為宗旨;其教學方法實行“廢注入、興啟發”,成績優者升入高級國小學習。1960年重新辦起培峪國小,從此培峪村的文化教育步人新的時代,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培峪人更是以為培養國家有用人才為己任,先後向高級學校輸送了一大批人才,有13人升入專、本科學校深造,其中賀成林升人北京農業大學讀研。
培峪村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自建國以來先後有幾位熱心於從事醫生職業的培峪人為村民與周邊村民服務,其中常學仁靠自學成才,成了當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鄉村醫生,在“婦科”、老年疑難病方面有較高的造詣,受到父老鄉親的歡迎。
後來培峪村又派郝傳德、賀慶泉、常振富、常永存等去上級衛生部門學習。自文革前就成立村衛生室,救死扶傷方便村民。特別是現在成立了辛莊衛生院培峪第五衛生所後,衛生事業有了蓬勃的發展。
培峪村十分重視公益事業的發展,1980年架設了高壓線路,1983年新蓋村級國小一處,1996年成立農民人口學校,計畫生育服務室,治安聯防辦公室等,多次榮獲區、鎮級先進光榮稱號。
培峪人正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描繪著培峪村的未來和明天。
人文景觀
培峪村已有400多年的建村歷史,村中那口供大家飲水的“官井”。就足以證明(井口石已磨出一道道深深的溝槽)。起初建村由賀姓居住,到今天的常、張、郝聚居,和睦相處,一直保留著民間小村那醇樸的民風民俗,多少年來,培峪人男耕女織,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孝敬老人,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在這偏僻的村落里世代相傳。
培峪村不但有良好的民風民俗,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引人。當人們來到村西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修建於建村初期的關帝廟(由於修街道而不存在,但有廟石碑一塊作證,上面碑文依稀可辨)和修建於民國十九年的那座軒昂雄偉的玉皇廟。
據碑文記載:這是由村民任清一獨自出資出力修建的,這裡面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年的正月十五被定為“玉皇廟會”,每到廟會,四鄰八鄉的鄉親老早就趕來,熱鬧非凡,雖經幾十年的風雨侵蝕,但玉皇廟作為培峪村的重要文物古蹟至今還保存的十分完好,那漂亮的壁畫,那布置合理巧妙的木、石、磚建築結構,那巍峨的氣勢,無不顯示出當年培峪人的智慧,更給過往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官井”:建村後由各姓村民出資在村中道邊打井一口,並在井邊有一魚池常年流水不斷,據說直通村後汶河,供全村人飲用,“官井”現已不存在,但傳說留傳至今。
②關帝廟:據考證培峪村關爺廟建於立村之後,廟有一間,在村西通往辛莊的大道一旁,坐西朝東,內塑關羽、關平、周倉三人之像,高台有彩色壁畫,建成後香火不斷,後固村莊的變遷而不存在。
③玉皇廟建立之說:據老人講,當年從小失去父親家貧如洗的培峪村民任清一與母親外出討飯,在很晚回家的路上遇狼兩隻擋道,其母祈禱玉帝相救,後因還願遂建王皇廟一座,以還其心愿了卻心事,由此也就有正月十五廟會。
④石壘大壩:此大壩建在村東南的一條深溝中間是由昊兆兵書記的帶領下,為蓄水動用石料1000餘方,水泥沙子若干,混合壘制而成的高18米,長20多米寬4.5米的大壩,遠望像一座白色的屏障十分壯觀,這是培峪村改變面貌的“里程碑”。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賀慶明 生於1924年,1946年參軍,魯中軍區警備三團戰士,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犧牲。
賀慶衛 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1958年前與東辛莊一個大隊)
1958年-1983年 張京仕
1983年-1986年 賀茂成
1986年-1990年 常振星
1991年-1999年 張玉停
2000年-2008年 吳兆兵
2008年-2012年 張學亮
2012年- 至今 常振彬
三、歷任村主任(1958年前與東辛莊個大隊)
1958年-1983年 賀慶儒
1983年-1986年 賀慶儒
1991年-1999年 張玉平
2008年-2012年 常振富
2012年- 至今 常振富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賀茂寅 曾任泰安市政協主席兼辦公室主任(副團級轉業幹部)
賀慶仕 曾任上海武警總隊團長,已離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張玉海 中學高級教師
賀成林 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