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宮

城隍宮

據清嘉慶《惠安縣誌.城池》載:“輞川城明嘉靖四十一年(1 5 6 2年)知縣陳公玉成,蕭公繼美所 建,里人傾資捐助,城周七百餘丈,高一丈八尺,門 四,東北小門各一。”又卷八引《方輿紀要》載: “輞川阻山負海,民居繁密,明嘉靖問,倭告警,築 城周四里,與縣城相犄角。”城牆毀於1 9 6 8年“大躍 進”時期。

據清嘉慶《惠安縣誌.城池》載:“輞川城明嘉靖四十一年(1 5 6 2年)知縣陳公玉成,蕭公繼美所 建,里人傾資捐助,城周七百餘丈,高一丈八尺,門 四,東北小門各一。”又卷八引《方輿紀要》載: “輞川阻山負海,民居繁密,明嘉靖問,倭告警,築 城周四里,與縣城相犄角。”城牆毀於1 9 6 8年“大躍 進”時期,但至今北部城基還依稀可見,城東北後任 漁澳處還殘留城牆256米,殘高0.7—0.8米。
有城必有城隍,輞川於建城後即嘉靖四十三年(1 5 64年)在輞川城北門內,靠近水關口城腳處建造 城隍廟。廟坐北向南(正子午),面積2 0 0平方米。
城隍廟距今四百多年,因歷史原因幾經興廢,但原址不變,地基殘牆從未絕跡,幸逢盛世於1999年修復一 新,蔚為壯觀,由山門、拜亭、兩廊和主殿組成,面 闊進深各三問,挑脊抬梁硬山式建築。主門三通,中 廳東西各一側門。主殿奉祀“顯佑伯” (城隍爺)金 身塑像,殿前陪以文官武伴塑像,東殿祀嚴、魏大人 神像,西殿祀宋代護國名將楊延平(俗稱大使公)塑 像。大殿廳口有兩根青石浮雕大龍柱。東西兩側壁上 分別繪有《二十四孝圖》和《楊家將創業圖》,彩繪人物生動逼真,廟門彩繪“四大鬥神”,形態嚴正威武。下廳上繪有“無常夜叉”。大門柱聯為:“明明白白毋欺己,是是非非不放人”,確是城隍爺,善惡有報,愛憎分明的寫照。
輞川城隍廟奉祀城隍爺又陪祀護國名將大使公為標美自然村(原忠保境)境主,真是寄以“保家護城”民願。這與輞川自明清以來倭難匪患不斷,生民塗炭有關。據史載: “明嘉靖三十九年(1 5 60年),倭掠輞川,積骸盈野。”當年惠安沿海,輞川尤甚。因此,相傳為紀念先人罹難,每年農曆正月初五及七月十一日為輞城標美村“無頭節”。逢此日,村民都要到城隍廟及祖厝燒香點燭,焚紙錢,以表對先人的哀思。輞川城隍廟在歷史上曾為抗倭防匪的大本營,廟東西不遠處設有烽火台的煙樓山和山巔奇石高聳的蓮花山相犄角。一有情況,二山晾望哨相呼應,城隍廟為中軍指揮所,全村丁眾服從指揮,同仇敵愾,英勇殺敵,可歌可泣,至今還傳為佳話。
在抗日戰爭的l 9 3 6年夏,輞川城連遭三次敵機掃射轟炸,城隍廟在當時不但作為民眾防空疏散的指揮所,還一度因蓮花山上的國小被敵機轟炸,無法上課,把課堂暫時遷入比較隱蔽的標美頂城隍廟及陳氏宗祠。當時輞川地下黨同志及進步教師曾在此對學生和民眾進行抗敵宣傳和愛國主義教育,並發動民眾參加抗日活動。因此,輞川城隍廟不但是一處民間信仰場所,也是一處有歷史淵源的抗倭防匪大本營和指揮所,而且是抗戰救國、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因此輞川城隍廟歷來香火鼎盛,佛誕及節日熱鬧非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