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村[山東省棲霞市城關村]

城關村位於棲霞市中心,屬翠屏街道,由勝利、南關、北關、聚魁、楊疃、光明、翠屏等村組成,人口5700多人,是棲霞市第一大村。該村自漢代就形成居民聚落。金阜昌二年(1131年),偽齊劉豫以城關村居住區為中心,析蓬萊縣之陽疃鎮和萊陽縣的一部分村莊置棲霞縣至今。“卍”字會舊址。1925年,棲霞成立“卍”字會棲霞分會。時會址駐大寺廟內。1932年在棲霞城南門外建瓦房51間作為新會址。新會址東西寬31米,南北長31.4米,總面積973.4平方米。該會為慈善機構,曾建有孤兒院和醫院。棲霞分會的首任會長謝鴻濤是同盟會會員,杏家莊村人。副會長郝恩桂,城關村人。1950年後,該會房產收歸國家所有,建築保護較好。1991年11月16日,會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翠屏山。位於棲霞城南500米,是一座秀麗俊美、林深樹茂的小山,四峰並立,蒼松翠柏,鬱郁如屏,故曰翠屏山。每逢雨日,大霧滿天,煙雲繚繞,似從山出,遂名“翠屏出雲”,是棲霞古八景之一。翠屏洞位於翠屏山下。《棲霞縣誌》載:“翠屏洞位於翠屏山之陰。明正德年間,居民鑿石壁深丈余,以棲神”。翠屏洞口朝北,洞長4.7米,寬2.8米,高3米。洞外,磚砌門樓,石門框,門上雕一“佛”字。門用柏木製作,門板厚2寸余。洞內山石砌壁,青磚拱頂。洞深處一尊南海觀音菩薩石雕像,盤坐於蓮花寶座。洞外立一石碑,陰刻“靈應如響”四個大字,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棲霞縣知事何立經題寫。1933年神像被毀。翠屏洞下原有宋代古槐1株,樹幹高4米,圍3米,樹形奇特可觀,今無存。

舊時翠屏山下築有戲台,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翠屏山會時,大戲連唱數天,附近各縣商賈雲集,熙熙攘攘。眾多遊人競放風箏,熱鬧非凡。1989年,翠屏洞舊址進行重建,恢復了原面貌,洞前出檐,並增加了4根柱子,柱上有瓦聯,外形更加壯觀。如今翠屏山已闢為南山公園。

唐代古槐。遊人漫步於城關村中,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可看到一株株古槐。據《棲霞城鄉建設志》記載,解放村的古槐植於唐代,距今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唐槐”。樹高16米,地表圍徑179厘米,基徑159厘米,胸圍453厘米,胸徑144.2厘米,樹形為傘形,冠幅東西16.5米,南北18.5米,枝下高2.9米,乾高3.5米。樹勢蓊蓊鬱郁,冠如華蓋。樹幹中空,上部腐爛,已用添充物填滿,乾直立稍斜。

距解放村古槐500米左右的楊疃村中央,立著另一株古槐。棲霞在唐代屬蓬萊楊疃鎮。傳說唐太宗征東時,大將尉遲敬德領兵路過此地,便在此樹下勒馬觀光,當地俗有“敬德槐下勒戰馬,一覽楊疃好風光”之說。據《棲霞城鄉建設志》記載,楊疃古槐樹也植於唐代。棵樹高16.5米,地表圍徑128厘米,基徑128厘米,胸圍352厘米,胸徑112厘米。樹形圓形,冠幅東西14米,南北15米。乾直,枝下高4.3米,乾高4.8米。樹北邊主枝粗壯直立向上,東南主枝斜向平伸,似翩翩起舞。樹幹縱裂中空,主幹直立稍向南斜,木質自基部腐爛,頂部腐爛過半,西南邊有一寬約1米的裂縫。棲霞市園林管理處在樹基部壘一橢圓形的基座予以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