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遵循原則
城市規劃的原則有五項,包括:整合原則,經濟原則,安全原則,美學原則和社會原則。
城市規劃的原則,是正確處理城市與國家、地區、其他城市的關係、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城市建設的內部關係等的指導思想。在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應遵循和堅持以下原則:
1.整合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和協調各種關係的整合原則。
(1)應當使城市的發展規模、各項建設標準、定額指標。計發程式問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
(2)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係。要從全局出發,使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職能明確,主次分明,互相銜接,科學考慮城市各類建設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繫,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區、工業區、商業區、文教區等,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
(3)要正確處理好城市規劃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係。任何城市都有一個形成發展、改造更新的過程,城市的近期 建設是遠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設的相對完整,又要科學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的需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要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
(4)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辯證關係。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避免重複“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2.經濟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貫徹勤儉建國的方針,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開發中國家來說尤其重要。
(1)要本著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做到精打細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儘量少占農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總體質量水平低,後備資源不富裕,必須長期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方針。
(2)要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和定額指標,對一些重大問題和決策進行經濟綜合論證,切忌倉促拍板,造成不良後果。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源占用與能源消耗過大,建設行為過於分散,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在城市發展中要把集約建設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與布局結構,加大投資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實行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處理好土地批租單元的改進、產權分割下成片開發的組織形式,提高對城幣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的預見性,為城市更新預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安全原則
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規劃要將城市防災對策納入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1)編制城市規劃應當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土石流等要求。在可能發生強烈地震和嚴重洪水災害的地區,必須在規劃中採取相應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別注意高層建設的防火防風問題等。
(2)還要注意城市規劃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設等問題。如城市規劃中要有意識地消除那些有利於犯罪的局部環境和防範上的“盲點”。
規劃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安排城市的各種物質要素,以構成城市的整體美,給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視覺污染”。
(3)要注意傳統與現代的協調,保護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設施、名勝古蹟的同時,也要注意體現時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藝,讓二者結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建築格調與環境風貌的協調。城市規劃需要通過對建築布局、密度。層高、空間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預,體現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滿足生態的要求。
5.社會原則
所謂社會原則,就是在城市規劃中樹立為全體市民服務的指導思想,貫徹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促進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原則,儘量滿足市民的各種需要。
(1)設計要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人是環境的主角,讓建築與人對話,引人公園、廣場成為市民交流聯繫的空間,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陽光、綠地、清新的空氣、現代化的公共設施、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這種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環境,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城市面向21世紀的規劃和建設的目標。
(2)是要大力推廣無障礙環境設計。城市設施不僅要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為老、弱、病、殘、幼著想,在建築出入口、街道商店、娛樂場所設定無障礙通道,體現社會高度文明。我國目前和將來都是老人和殘疾人較多的國家,在城市中推廣無障礙設計,其意義尤為重要。
規劃目標
把重點區域、重點城鎮產業發展作為加快城鎮產業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城鎮基礎條件,產業發展水平規模質量差別較大,聚集要素的能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
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加快城鎮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聚發展是產業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規律。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配套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的發展能力,擴大產業集聚規模。
按照發展特色產業的要求,做好城鎮產業集聚發展規劃,增強招商引資針對性,以產業集聚發展為招商引資主要目標,加大資金、政策對帶動企業和配套產業的支持力度,努力突破產業配套不足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
城鎮體系規劃
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應當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構建一個結構完整、功能完善、運行協調的城鎮體系。城鎮體系的規劃必須以現有的城鎮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必須符合區域實情。
1.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東、中、西部戰略布局
國家對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布局,在東部地區,最佳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礎上,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把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城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圍繞未來城鎮化戰略布局,國家將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輸油氣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發揮其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
2.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未來引導和約束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的總體方案,將成為地方政府實施巨觀調控的新途徑,對規範空間開發行為有著深遠和實質性的影響。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決策層就釋放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信號,其中最為明確的是提出了要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的"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要在推進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最佳化開發的同時,形成三個特大城市群,在哈長、江淮、中原、長江中游等地區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的城市群。
3.新型城鎮體系規劃原則
新型城鎮體系的規劃,中心城市的作用要突出,職能類型要明確,每個城市的發展都應各具特點,相輔相成,相互之間不能替代。城鎮體系的規劃要著眼於整個城鎮群的協調發展,而不是把群中各個城市的發展道路和產業特徵簡單疊加或相互競爭排斥。
大、中、小城鎮結構要合理配置,適當增加中等城市的數量、構建城鎮聯繫的橋樑,著重提升城鎮質量,增強城鎮功能;控制超、特大城市的數量,增強其區域中心的作用;有重點地發展基礎較好的小城鎮。
同時,城鎮體系的構建要以基建設施為支撐,特別是以交通和通訊設施為支撐。要大力建設快速通道網,包括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空中走廊、巨大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推動以交通運輸網和信息通訊網為"骨架"的城鎮體系建設。
4.城鎮空間布局策略
(1)在經濟、人口、資源、環境都適宜的區域,實施城鎮群戰略。最佳化整合現有的城鎮群,鼓勵資源集約利用、自主創新、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在最佳化原有城鎮群的基礎上繼續培育發展新的城鎮群,強調經濟發展與質量效益、就業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在就業安置、社會保障、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分別制定鼓勵和吸引人口進入和集中的優惠政策。
(2)對於生態承載力較弱區,應限制城鎮發展速度和規模。重點發展好現有的中心城市,限制城市發展與人口規模,制定居住、就業、社保、教育、衛生等方面補助政策引導當地居民向外遷移或在當地集中生活。
(3)對於特殊自然保護區及地質災害多發區,嚴格禁止城市建設活動。應將重心放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結合國家出台的就業培訓、轉移指導、對口支援移民、生態移民等相關政策,以多種方式大力進行人口外遷。
5.倡導產城一體化,實現產業園區型城鎮的城鎮體系化規劃與管理
"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集聚形態,其在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引進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發展區域經濟等方面具有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是城市經濟騰飛的助推器,也是城鎮化的一種實現形式。工業向園區集中,依託園區擴張、用工的需求,來拉動與之直接相匹配的新城建設和人口集中,是更快速度和更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
園區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產業基地、特色產業園、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1)產業發展上,做大產業鏈的上下擴張,拓寬產業鏈的前後延伸,增強產業配套吸引力,形成產業集群。
(2)按照新城區的建設要求,加快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完善基礎設施、生活配套服務等,由單一功能的產業區向現代綜合功能區轉型。
6. 提升城鄉統籌水平,把新農村社區納入城鎮體系結構
新型農村社區,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莊界限,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經過統一規劃,按照統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搬遷合併,統一建設的具有社區服務和管理功能的新型農民生產生活共同體(也稱為"中心村"),形成農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務管理模式和產業格局。新型農村社區,不同於傳統的農村社區,不僅以農業產業為基礎,還將產業集聚、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與農業農村發展銜接起來,是現代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於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重點在於改變農民生活和生產方式,提升農民生活質量,集約節約用地,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加快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享受到跟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裡人那樣的生活,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
規劃案例
越西中所水鎮規劃旅遊設計
中所水鎮俗稱“水觀音”,以得天獨厚的天然溶洞水而聞名,同時它又是“古南方絲綢之路”——零關古道上的重要集鎮。越西攜手遠景建築園林設計研究院充分結合了當地的地理歷史及文化特色,如文昌文化、彝族文化、紅軍文化及水文化等,分期建設中所水鎮及周邊地區。制定了以下四個規劃:一、旅遊基礎設施的規劃。二、旅遊資源的規劃。三、功能區域的規劃。四、公益、綠化以及游、購、娛、吃、住、行的規劃。以資源為本,持續發展,服務於民為根本,著力突出文昌、水、古鎮的品位,以完美的景觀規劃將水鎮中所建成特色鮮明、景色獨具、風俗奇異、風情迥然的古鎮。中所,將真正成為一個山青、潭碧、鎮古、寺幽的夢裡水鄉。
巴中中壩小區城鎮規劃項目
巴中市中壩小區位於巴中市區南部,屬於城市新的開發區,該片區南鄰塔子山,北以現有建成區邊緣為界,西鄰巴河,東靠插旗山,城市東部被後河貫穿。地塊依山傍水,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城市環境空間。整個地塊呈不規則長條形,西面緊鄰即將建成的五十米的濱江景觀大道,東面被規劃的十四米寬,臨近後河的濱江路貫穿,交通便利,區委條件好。項目充分考慮城市環境空間現狀和植被分布,延續自然生態和運動健身的綠色文化,因地制宜,利用微地形、植物等元素,被小區周邊進行生態化處理。新建綠色“呼吸帶”,淨化周邊環境,保持生態環境清新,給居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休閒養生示範鎮——北京密雲北莊鎮總體規劃
北莊位於密雲水庫三級保護區內,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不適宜發展污染較重的工業。但北莊環境優美,青山綠水掩映,宜居性好,適宜養生,而它所依託的北京市場具有大量的休閒養生需求。根據政策條件分析及密雲新城規劃對北莊的發展定位和要求,結合北莊的資源優勢,規劃將“休閒養生產業”作為最適合北莊的特色產業。做大休閒養生產業,構建休閒養生產業集群,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進行居民社會調控規劃,並確定與之配套的空間和土地利用格局,將北莊鎮打造成為以休閒養生產業為主體,以都市型農業、生活服務業為輔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