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區化

城市郊區化,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產物,是城市中心區人口、工業、商業等遷移郊區,中心區人口出現絕對數量的下降一種表現。

城市郊區化,即郊區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經歷了中心區絕對集中、相對集中和相對分散以後的一個絕對分散的階段,它表現為人口、工業、商業等先後從城市中心區向郊區遷移,中心區人口出現絕對數量的下降。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區化浪潮,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城市化進程的新現象,也是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產物。
國外大城市郊區化的發展過程
 根據國外大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現實來看,其郊區化發展是城市工業大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市民環境意識增強等綜合因素的結果。一般而言,國外大城市郊區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主要過程。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區化——“臥城”發展階段。西方國家工業化後期出現了“大城市病”,導致了一些富有階層遷往郊區居住,他們白天到市中心區上班,晚上回郊區休息居住,這種郊區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稱之為“臥城”,這是大城市郊區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其次是工商業郊區化——半獨立衛星城階段。這是20世紀中葉,郊區提供大面積廉價的土地供遷出企業擴建或新建以及靈活、快速、安全的汽車運輸迅速發展的結果。隨著中心市區那些難以承受高昂地價和環境成本的工廠企業的外遷,促使與它們有聯繫的小廠也跟著外遷,從而掀起了工業郊區化浪潮。緊隨其後的是市中心商業以超級市場或購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區和居民地帶延伸其服務範圍。隨著中心城區工商業的郊區化,郊區“臥城”的規模、功能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郊區逐漸成為中產階級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場所,但與中心城區仍具有緊密的聯繫和依賴關係。所以,原來功能比較單一的“臥城”開始演變為半獨立性的衛星城鎮。最後是服務業和辦公場所郊區化——邊緣城市階段。這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零售、旅館、科技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性行業大規模向郊區擴張,交通通訊和網路技術超速發展以及高級住宅和辦公樓郊區化發展的結果。半獨立性的郊區衛星城鎮高度產業化,城市功能多元化趨勢明顯增強,逐步演變成具有相對獨立地位的“邊緣城市”,成為城市擴散進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邊緣經濟成長極,雙向吸納著中心城區和農村居民來此就業居住。這一階段屬於城市郊區化的成熟階段。
城市郊區化,村鎮、開發區、工礦企業與城市、城鄉相融連成一片,幾乎是城區、郊區緊緊相連、不分彼此了。從西方已開發國家來看,城市郊區化所產生和帶來的積極作用是極為相似的。其一、城市郊區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城市中心區的人口過度集中、住宅緊張和交通擁擠狀況,改善了城市工作條件,促進了人地關係的進一步和諧;其二、注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協調,通過制定和實施完善的區域規劃,促使城市產業、部門在地域空間範圍內的協調布局,有利於充分發揮城市在生產、流通、生活、消費等領域的整體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環境質量。
然而,城市郊區化建設並不符合我國的國情,這種追求規模不斷向周邊地區蔓延發展的城市化建設道路,若任其發展下去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終使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城市化建設遇到阻礙而停止不前。這種“城市病”在我國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其主要表現為:1、布局分散、城市整體規劃相對落後。在城鄉結合部位(處於城市和農村的交叉地帶),規劃與管理出現“被遺忘的角落”和“真空”。2、占地過多,土地利用矛盾突出。3、道路交通、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足和落後。4、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不能得到良好保護。 5、城市建設中的人文問題嚴重。在大規模的城市郊區化歷程中,伴隨著大量工業園區的向外遷移及大量城市居民樓房的興建,每年都要建設新的公路或城市基礎設施來滿足城市擴張的需要。在政府強制或通過市場力量的安排下,許多農民失去了農田和家園。政府給的補貼可能杯水車薪,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層層剋扣,真正到農民手中的根本不夠農民遷移到另一地方的費用。許多農民由此陷入了貧窮的境地,有的甚至淪為乞丐遊蕩於城市的大街小巷。而這一切有悖於城市決策者的初衷。這種由於城市蔓延帶來的人文問題在許多大中小城市十分嚴重,成為城市有關管理部門的心頭之痛。(當然,城市郊區化給我國城市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不只以上幾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