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桑壩自然村

埋桑壩自然村

埋桑壩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勐約鄉瓦幕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勐約鄉東北邊,國土面積有1.9平方公里,海拔872米,有耕地總面積1837畝。地處偏遠山區,社會發展程度低(屬直過區),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損毀嚴重,交通條件差。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埋桑壩村隸屬於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勐約鄉瓦幕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勐約鄉東北邊,距離瓦幕村委會13公里,距離勐約鄉政府所在地14公里。國土面積有1.9平方公里,海拔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872米,年平均氣溫 28℃,年降水量 1300毫米,適宜種植甘蔗、麻竹、玉米、西瓜等農作物。有耕地總面積1837畝(其中:水田550畝,旱地1287畝),人均耕地4.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46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6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畝,主要種植麻竹、西楠樺、杉木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00畝,其他面積47 畝。有生態林\經濟林等資源。全村有農戶84戶,有鄉村人口433人,其中農業人口433人,勞動力33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25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04.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75元。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改善基礎實施條件,依靠河谷熱區優勢特點,加大科技培訓,鞏固甘蔗種植面積,引進良種,提高甘蔗單產;發展麻竹種植面積,現有面積166畝,計畫發展到300畝左右。發展養殖業,發展小耳豬400頭(戶均年出欄3-5頭)、本地土雞2000隻(戶均年出欄20隻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895元增加到1200元左右。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1837畝,人均耕地4.5畝;有林地 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種植業、養殖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6%。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1.3萬

甘蔗種植甘蔗種植
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5.19萬元,占總收入的81%;畜牧業收入11.4萬元,占總收入的11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2頭,肉牛5頭,);林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第二、三產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工資性收入0.4萬元,占總收入的0.05%;其他收入0.31萬元(良種補貼等)。農民人均純收入89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和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0.7%),在省內務工2人。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0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2006年一事一議籌資6000元,人均14.63元,一事一議籌勞560個(勞均0.92個)。年末集體收入0.3萬元,有固定資產0.5萬元,年末集體無收益,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半年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因沒有固定的村務公開欄,公開方式以貼上公告、會議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0戶通自來水,有84戶飲用井水,有8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9%)。有92戶通電,該村尚未安裝有線電視,擁

田園耕地田園耕地
有電視機農戶69戶(占農戶總數的7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4戶(分別占總數的78%和68%)。該村到鄉、到村委會的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公里。村內有汽車2輛,農用運輸車1輛,有拖拉機11輛,機車17輛。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全村尚未建沼氣池;未安裝太陽能;未建小水窖;未進行"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330畝,有效灌溉率為60%,沒有高穩產農田地(農田水利設施損毀嚴重,灌溉能力不足,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837畝(其中:水田550畝,旱地1287畝),人均耕地4.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46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6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畝,主要種植麻竹、西楠樺、杉木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00畝,其他面積47 畝。有生態林\經濟林等資源。
全村尚未建沼氣池;未安裝太陽能;未建小水窖;未進行"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330畝,有效灌溉率為60%,沒有高穩產農田地(農田水利設施損毀嚴重,灌溉能力不足,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種植業、養殖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6%。該村目前正在依靠河谷熱區優勢,計畫大力發展小耳豬、本地土雞、甘蔗、麻竹、鳳梨等產業。村內無龍頭企業;尚未組建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4戶,鄉村人口410人,其中男性200人,女性210人。其中農業人口410人,勞動力280人。該村以景頗族為主(是純景頗族聚居地)。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80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93%;享受低保3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內建1所衛生室,面積約60平方米,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鄉衛生院14公里。該村建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村內建有一所完小(龍江壩國小),該村小學生就讀此校,中學生大部分就讀到勐約鄉中學,距離中學1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7人,其中小學生45人,中學生12人。
該村尚未建蓋文化活動室 、圖書室、無業餘文娛宣傳隊。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國家扶貧項目、計畫生育政策、農村低保、五保對象、各種惠農補貼政策及享受對象、"一事一議"籌資使用情況等。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的方式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0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2006年一事一議籌資6000元,人均14.63元,一事一議籌勞560個(勞均0.92個)。年末集體收入0.3萬元,有固定資產0.5萬元,年末集體無收益,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半年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因沒有固定的村務公開欄,公開方式以貼上公告、會議為主。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0人,黨員中男黨員18人,女黨員2人。該村治保、調解、婦女、青年、民兵等基層八大組織健全,專人負責,職責明確,在各條戰線上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地處偏遠山區,社會發展程度低(屬直過區),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損毀嚴重,交通條件差,人畜飲水設施、水源損毀嚴重,無法正常供水;產業零散,民眾生產生活方式落後,屬生產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經濟;村容村貌髒、亂、差;民眾文化教育程度低,沒有可供集中學習的文化活動場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改善基礎實施條件,依靠河谷熱區優勢特點,加大科技培訓,鞏固甘蔗種植面積,引進良種,提高甘蔗單產;發展麻竹種植面積,現有面積166畝,計畫發展到300畝左右。發展養殖業,發展小耳豬400頭(戶均年出欄3-5頭)、本地土雞2000隻(戶均年出欄20隻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895元增加到1200元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