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房鎮

紙房鎮地處外方山區,位於伊河南岸,距嵩縣縣城2公里,東臨飯坡鄉、黃莊鄉,西連德亭鎮,南臨木植街鄉,北接伊河與縣城隔河相望。

紙房鎮概況:

 
林業生產】紙房鎮歷史上林地面積豐富。民國之時,農民很注重在河灘地及村莊四旁植樹。建國後,鄉各村根據國家“大力造林,合理採伐利用”和“村村有林,戶戶有樹”的精神,開展民眾性的綠化運動。1958年,各村建立伐林隊,95%的大樹被砍掉,該鄉林業生產處於低潮1964年前後,鄉採取幹線公路綠化,刺槐封溝造林,地邊廣植桐樹,河、庫、塘邊栽植果樹及防浪林,開展棗樹嫁接,使造林面積、林業產值出現穩步上升的局面。1978年,全鄉共有林木面積620公頃,森林覆蓋率11.5%。1980年鄉在大力發展糧食作物種植的同時,堅持開展植樹造林,著重開展了村莊綠化、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四旁植樹4萬棵,退耕還林124.52公頃,林業產值10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4%。
1986年至2000年,在林場、念子溝、鄧嶺、馬駒嶺、上窯、高村、紙房等村發展蘋果200公頃;在草廟、呂溝、板廟、七泉、石坡等村,發展油桐等經濟林800公頃;在毛溝、秋盤、西溝等深山區村,封山育林667公頃。2000年,經濟林面積1200公頃,林果業年產值600萬元,其中林場村有果園97公頃,人均5畝。
2004年,全鄉退耕還林2495畝,荒山綠化5800畝,封山育林5650畝,共栽植各類樹木137萬餘株,其中經濟林5000多畝。2009年,鄉共完成生態能源林1180畝,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8528畝,鄉鎮綠化253畝,林業產業造林100畝,中德項目新造林1200畝,荒山造林25畝,林權制度改革截止2009年底完成28000畝,占當年目標任務的110%。
水利建設】1986年至2000年,修建谷坊479座,加固大堤1.2萬米,硬化渠道1.54萬米,改善灌溉面積213公頃,在草廟、龍頭等村改灘造地80公頃。在呂溝、草廟、台上等山區村建提灌站23處,1.25解決萬人、2500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在念子溝、鄧嶺等坡嶺村建水窖67個,解決800人飲水困難;在上窯、高村、紙房3個村建自來水工程,家家用上自來水。1992年,投資20餘萬元,在馬駒嶺村建揚175程米提水站1處,鋪設揚水管537米、供水管道6600米。1999年,投資30萬元,在高嶺村建中德合資提水工程1處。建人畜飲水工程2處,解決450人吃水困難,硬化渠道2000米,河堤加固4處共3000米。
2000年,修建石谷坊90座,河堤加固1處260米,建人畜吃水工程7處,解決4356人吃水困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重點工程1處,即太平溝大堤加固。
2001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入資金69.5萬元,其中硬化渠道1.3萬米,打配機井1眼。
2002年,硬化渠道8000米,打配機電井6眼,建管理房6間,埋設地埋管道1200米,為了進一步完善全鄉水利設施建設,解決民眾飲水困難,投入資金263.8萬元,民眾籌措資金106萬元,共解決5890戶共23513人吃水困難問題,具體事宜如下:
1.投資60餘萬元完成紙房村鄉鎮供水工程,解決875戶共3500人吃水問題,同時灌溉退耕還林面積300畝。
2.中德扶貧項目工程,投資30餘萬元完成了合資項目,解決了高嶺187戶共601人的吃水難問題。
3.投入資金48萬元,建成大坡、念子溝、七泉、石坡、鄧嶺、朱王嶺等八處吃水站,共解決2100戶共8500人的吃水問題。
4.投資28萬元,完成林場、台上、石坡、龍頭、高村、上瑤、馬駒嶺等七處飲水工程,解決1750戶共7000人的吃水問題。
5.全鄉共完成815個水窖建設,投入97.8萬元;群籌106萬元,解決居住分散民眾978戶共3912人吃水問題,可灌溉1600畝。
2003-2004年,投資8000元,修復河堤345米;集雨水窖181個,水窖容積675平方米。
2005年,全鄉完成水窖建設80個,解決96戶共384人吃水問題,完成五道溝河、呂溝河河堤加固工程,保護下游耕地300畝,護路2400米。
2009-2010年,投資389萬元完成台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台上水庫】該水庫位於嵩縣紙房鄉台上村,在伊河一級支流沙溝河中游,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1970年5月動工興建,1975年8月竣工建成。實際防洪標準50年一遇,相應水位28.2米,相應庫容100萬立方米;興利水位22.5米,興利庫容53萬立方米;死水位10。5米,死庫容10萬立方米。大壩為心牆礫石壩,壩頂高程29.5米,最大壩高29.5米,壩頂長160米,壩頂寬4.0米。溢洪道為矩形明渠,進口高程26.0米,長220米,寬6.0米,最大泄量114.3立方米/秒。輸入洞為砌石拱結構,進口高程7.2米,斷面0.8*1.2米,洞長145米,閘門為砼蓋形式,最大流量0.3立方米/秒。
朱王嶺水庫】該水庫位於紙房鄉朱王嶺,在伊河一級支流西溝上游,控制面積0.5平方公里。1975年11月開工,1976年3月建成,1982年4月又進行了溢洪道擴寬,增建防浪牆。設計標準30年一遇,校核標準100年一遇。設計水位24.5米,相應庫容10.1萬立方米;校核水位24.7米,相應庫容10.2萬立方米;興利水位22.5米,興利庫容7.7萬立方米;死水位6.5米,死庫容0.8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壩,壩頂高程25米,最大壩高25米,防浪牆高0.8米,壩頂長60米,寬4.0米。溢洪道為矩形明渠,進口高程22.5米,長83米,寬3.5米,最大泄量16米/秒。輸水洞為隧洞,進口高程6.5米,斷面1.5*1.6米,洞長65米,控制形式為砼蓋,最大泄量0.3立方米/秒。
石坡水庫】該水庫位於紙房鄉石坡村,伊河二級支流菠菜溝上游。1977年5月動工修建,1978年4月竣工完成,1982年4月大壩加高0.5米,防浪牆高1米,溢洪道下挖0.2米,控制面積0.6平方公里。校核標準100年一遇,校核水位22.2米,相應庫容10.5萬立方米;興利水位19.0米,興利庫容5.7立方米;死水位10.5米,死庫容0.3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壩,壩頂高程22.5米,最大壩高22.5米,防浪牆高1.0米,壩頂長80米,寬5.0米,斷面2.0*2.7米,最大泄量22立方米/秒。輸入洞為隧洞,進口高程10.5米,斷面1.5*1.8米,洞長80米,控制形式為斜井砼蓋板,最大泄量0.35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150畝,實際灌溉面積20畝。
念子溝水庫】該水庫位於紙房鄉念子溝村,伊河一級支流莘樂溝上游,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1970年10月開工,1971年8月完成。校核標準50年一遇,校核水位26.9米,相應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水位24.0米,興利庫容14萬立方米;死水位14.0米,死庫容2.8萬立方米。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28.2米,最大壩高28.2米,壩頂長55米,壩頂寬8.2米。溢洪道為矩形明渠,進口高程24.0米,長40米,寬6.0米,最大泄量41.5立方米/秒。輸水洞為砌石拱結構,進口高程11.0米,斷面0.6*1.0米,洞長62米,控制形式為砼蓋,最大泄量0.2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73畝,實際灌溉面積73畝。
大坡水庫】該水庫位於紙房鄉大坡村,伊河一級支流槽子溝上游,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1957年10月動工,1958年6月建成。設計標準30年一遇,校核標準100年一遇;設計水位22.1米,相應庫容16.6萬立方米;校核水位22.7米,相應庫容17.9萬立方米;興利水位20米,興利庫容11.4萬立方米,死水位8.5米,死庫容0.6萬立方米。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23.0米,最大壩高23.0米,防浪牆高0.8米,壩頂長110米,寬2.0米。溢洪道為矩形明渠,進口高程20.0米,長度110米,寬度5米,最大泄量30立方米/秒。輸入洞為砌石拱結構,進口高程4.6米,斷面0.4*0.5米,洞長85米,控制形式為砼蓋,最大泄量0.2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400畝。
交通運輸】由於紙房鄉地處山區,曾經的道路均為土路,出行極不方便。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紙房鄉的交通條件逐年改變。進入新世紀後,紙房鄉率先實施了“村村通砼路”工程,先後完成了大坡、鬼磨灣、林場、念子溝、台上、清巷平、龍頭、石坡、高村、紙房、呂溝、瀏坑、東溝、板廟、馬駒嶺、草廟、上瑤、銀子溝、毛溝、秋盤、高嶺、核桃村、朱王嶺、西溝等村道建設,總長度近100公里,使全鄉形成了交通網路,實現了道路村村通,促使全鄉交通運輸業異常興盛。
醫療衛生】清及民國時期,紙房鄉僅有少數民間大夫辦有小型診所,多為傳統的中醫療法。建國後。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各村相繼辦起衛生室(所)。1986年,鄉衛生院有5個科室,工作 人。鄉衛生院業務用房22間,設有內、外、婦、兒、精神病等科室,醫務人員28人。村級衛生室和個體診所30家。
紙房鄉衛生院】紙房鄉衛生院始建於1956年,由於時間過長,當時的人員情況、建築面積、設備、收入等情況都無從查起,一直到1985年精神病院建立。
1985年紙房鄉衛生院人員共27人,其中主治醫師1人,醫師4人,醫士7人,護士3人。建築面積864平方米(土木結構房屋20間300餘平方米,磚混結構房屋35間500餘平方米)。設定病床37張,設備有30MAX光機,6道腦電圖等5台件,業務收入8.9萬元。
一直演變到現在人員共40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人,醫師1人,醫士8人,護士14人,其他業務人員14人。業務用房75間(磚混結構),建築面積1841平方米,設病床58張,專業設備有200MAX光機、動態腦電圖、台式B超、半自動生化儀、血細胞分析儀、尿分析儀、多功能手術床、心電監護儀,新生兒輻射台等大小設備20餘台、救護車2部,業務收入155.69萬元。
教育事業】2008年鄉有國中4所,學生2106人,101教師人;國小20所、教學點18個,學生4104人,教師160人。還有縣辦第五高中和教師進修學校。1995年洛陽市中仄公司捐資在西溝村建二層教學樓1幢;1996年洛陽市青晴信用社主任祈學東捐款12萬元,在念子溝村建二層20間的教學樓;1997年七泉村在教育部門扶持下,投資21萬元,建三層27間的教學樓;1998年秋盤村在解放軍89820部隊資助下,集16.7資萬元,建成三層教學樓。至2000年,全鄉共集資修建教學樓23幢,建花園式學校3所。
嵩縣教師進修學校】嵩縣教師進修學校創建於1953年, 1986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備案,1997年通過省教育廳達標驗收,是一所合格的成人中等師範學校,承擔著全縣國小校長、國小教師的師資培訓任務,2004年被認定為縣扶貧開發培訓基地,2005年被認定為省扶貧開發培訓基地,2009年被洛陽市教育局認定為縣級標準化教師培訓機構。學校位於嵩縣紙房鄉紙房村,環境優雅,交通便利。現有在編教職工54人,專業教師48人,其中高級講師4人,講師18人,助理講師26人,在校中專生340人。學校占地面積6643平方米,建築面積6100平方米;固定資產786萬元,有教學樓、辦公樓各一棟,學生住宿樓2棟,教師住宿樓2棟,學生餐廳3個,有微機室3個,電腦113台,多媒體大螢幕報告廳2個,有地面衛星接收系統和音像演播設備、圖書室、電子閱覽室、電子實驗室、美術、音樂教室、鋼琴房、舞蹈排練廳等完善的教學設施。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科研興校”的辦學思想,全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新課程改革;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中專班開設計算機套用、幼師兩個專業。學校堅持“走特色興校之路,務科技興農之實,育創業興鄉之人”的辦學理念,以“培訓實踐技能,定向安排就業,全程責任服務”為指導方針,以“學習一門技能,安置一名學生,造福一方民眾”為培訓宗旨,以專業技能訓練為目標,積極探索新的培訓模式。2001年,經洛陽廣播電視大學批准設立嵩縣分校,開設了開放教育國小教育、漢語言文學、會計學、法學、數學及數學套用、英語、農村行政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等專業(本、專科)。2005年被中央電大批准為奧鵬遠程教育學習中心,並與西南師大、中南大學等聯合辦學,增設了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物理、化學等16個本科專業,現有在籍學員300餘人。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洛陽市“教師培訓年”先進單位、 “河南省電大系統教學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洛陽電大系統招生工作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洛陽市扶貧培訓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新農村建設】民國至建國初期,紙房鄉各村民房多為土草房,20世紀70年代,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多數農民建起了瓦房。1980年後,民眾住房逐步變成了磚混鋼筋水泥結構的平房,部分村民住上了二層或三層的小樓房。2001年,國家提出“小城鎮,大戰略”以來,該鄉多方籌資建成了具有紙房特色的小城鎮,新建商品房2490餘平方米,啟動建設農貿市場2個,新建了鄉區垃圾池、公廁等,安裝了鄉區路燈,小城鎮經營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門店開業率和入住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2003年後,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村開展舊房改造,道路硬化。紙房村、高村、上瑤村、草廟村、龍頭村等村建有休閒廣場,城鄉一體化建設取得了新進展。2007年,全鄉出動勞動力10萬餘人次,動用大型裝卸機械10台,運輸車輛近萬輛,共清理垃圾1萬餘立方米,清除路障700餘處,栽植綠化樹木10萬餘株,粉刷牆壁2萬平方米,修建圍牆1500米,新建街邊花池1000米,沼氣池1500餘座,上瑤、紙房、高村社區服務中心和龍頭、草廟文化娛樂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硬化通戶道路45.5公里,紙房村成為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村。
村鎮建設】紙房鄉的小集鎮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形成,商貿流通活躍,尤其牲畜仔豬交易市場,每逢集日客商雲集,市場交易火爆,過往車輛不能通行。
民國至建國初期,紙房鄉村民多為土草房,20世紀70年代,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數農民建起了瓦房。1980年後,民眾住房逐步變成磚混鋼筋水泥結構的平房,部分村民住上了二層甚至三層的小樓房。1986年至2000年,修築鄉村沙石公路84公里,在沙溝河、呂溝河、五道溝河上架橋10座,行政村全部通車。1994年行政村全部通電,2000年完成19個村電網改造。在高村、紙房、上窯等6個村架通有線電視。20個行政村全部開通程控電話,裝機2000部。
2000年全鄉7983戶,30518人,國內生產總值2720萬元,財政收入2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5元,在全縣16個鄉鎮排第15名。2001年,國家提出“小城鎮,大戰略”以來,該鄉多方籌資建成了獨具本地特色的紙房鄉鎮,新建商品房3560餘平方米,啟動農貿市場2個,新建了鎮區垃圾池、公廁等,安裝了鄉街道路燈,小城鎮的經營管理以初見成效,門店開業和入住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2003年後,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村開展舊房改造、道路硬化。紙房村、上窯村、草廟村、大坡村等村內都建有休閒廣場,城鄉一體化建設取得新的進展。2007年,全鄉出動勞動力21萬人次,動用大型裝卸機械13台,運輸車輛1.13萬輛,共清運垃圾10920立方米,清除路障790處,栽植綠化樹木19萬棵,粉刷牆壁2.8萬平方米,修建圍牆2150米,新建街邊花池1350米,沼氣池1350座,硬化通戶道路42.6公里。
居民生活】民國時及建國初期,紙房鄉民眾吃粗茶淡飯,穿粗布麻衣,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白面白米外,瓜果蔬菜也進入家家戶戶餐桌,彩電、拖拉機、機車等逐步走進尋常農戶。2000年後,各村注重社會公益事業、社會救助事業。紙房村對全村軍烈屬及60歲以上黨員每年給予300元,70歲以上黨員給予400元,70歲以上村民給予200元生活補助;對村內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分別給予獎勵,至2007年,共獎勵現金5萬元;村民如遇“白事”,村兩委給予500元的喪葬費;對貧困戶每年給予300~500元的生活補助,並優先安排進廠就業。
紙房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勞務輸出工作。2000年後,利用紙房籍在外務工人員提供的信息,加上與沿海發達地區取得聯繫,有針對性的對農民工進行培訓,從而提高就業能力。2007年,全鄉完成勞務輸出1.5萬人次,年創收7565萬元。同時,傳統的靠農業增加收入的方式轉變為工農商多業並舉,增收創利,紙房村民20世紀70年代人均收入295元,80年代915元,90年代1850元,200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50元。
村名由來
紙房鄉地域村名傳說者較多,通俗易記,內容豐富。
高村
祖居高村的有高、王、周三大姓,其中高姓占大多數,故而取名高村。
紙房
清朝中期,有一個做煙花爆竹生意的商人到此,在伊河岸邊名曰新河灘一個三角地建起作坊,製作生產鞭炮的活紙,紙房由此得名。
上窯
由於村中窯多故名瑤村,建國後稱瑤上,國家地名普查時改名為上窯村。
大坡
大坡村俗稱大坡嶺,在與黃莊鄉石樓村相接的地方有個坡,古今以來叫大坡,坡高200多米,長500多米,坡頂名叫石圪截,石圪截有巨石相連欲斷未斷,從坡頂往北向下延伸有一道嶺,長約5公里,與庫區鄉相連,大坡村名就是因坡高嶺長而得名。
念子溝
相傳商相伊尹的母親為逃避家中迫害,棄子(伊尹)向東而走,走到此溝,思念兒子而止步,故此地後稱為念子溝。
台上
本村原名為堂上,後演變為台上。
七泉
明萬曆《嵩縣誌》記載,沙溝原名桑澗溝,七泉就叫中桑澗。據傳,七峰山下有一道人,稱此地為七峰溝。但當地人稱嬰兒不滿一個月夭折的叫“臍瘋”,與“七峰”諧音不吉利。解放初期嵩縣政府派朱金堂同志到七泉駐隊,談及此事,他就以七峰山下必有泉水順溝而流,把七峰溝名改為七泉溝。當時的村部就設在溝口,因此也就叫做七泉村。
龍頭
龍頭村位於沙溝,因村內有一山形象龍頭而得此村名。
石坡
石坡村位於紙房鄉以東的丘陵山區,全村90%的面積屬岩石結構,土薄石多,故而取名石坡嶺,解放後改為石坡村。
板廟
傳說明末戰亂時期,有外地數人逃難到此地落腳,解木板為業,為了避難求福,就用木板蓋了一個山神廟,燒香求助。後解木板收入可觀,就在山神廟裡塑了幾位神仙,從此該村稱為板廟,流傳至今。
呂溝
因村位於鄉轄內的呂溝河中段,而得名呂溝村。
馬駒嶺
祖輩口傳,古有神金馬駒生息,並留有金馬洞、神馬槽和馬蹄印等遺蹟,故稱馬駒嶺村。1947年前行政區劃為馬駒嶺保,後改為馬駒嶺村。
秋盤
據傳,從前秋盤村人煙稀少,村內有一段開闊的河道,1500米長,300米寬的河床上長滿了水秋樹,密密麻麻,最大的兩個人也合抱不住,秋樹遮天蔽日,獸躥鳥鳴,頗有原始森林之感,故稱秋盤。
毛溝
據傳,東漢末年,王莽兵變,劉秀逃亡,劉秀在毛溝附近七條山溝里都經過,唯獨未到過現在毛溝所處的這一山溝,當地人都將“冇有”用方言叫做“(mao)”,所以將這座溝叫做“冇溝”,以後經常年流傳又將“冇溝”傳為“茅溝”,年長日久,為了書寫簡單,而寫為“毛溝”。現在的毛溝已經成為正式名稱。
西溝
1990年以前,西溝村原屬毛溝村,稱上道回,1990年與毛溝村分開後,村委設在西溝組,故取名西溝村。
草廟
草廟村名由來已久,相傳王莽攆劉秀曾路徑此地,劉秀單槍匹馬進入五道溝,但見兩山對峙,山清水秀,泉水叮咚,鳥語花香,尤其是見到一山,形似巨龍飲水,因留戀山水放慢馬蹄,忽聽人嘶馬鳴,便慌不擇路,沿河澗小路南行,見兩溝異出,不知行其左右,便打馬跑上一座小山,山上一廟,因年久失修,斷壁殘垣,神像裸露,雜草叢生,劉秀掩馬嘴藏於神像後,王莽不見劉秀蹤影,沿南溝而行,劉秀脫身後高呼“草廟救了我”,繼而進東溝,翻倒回,一路東行。後劉秀登記重修此廟,重塑神像,此地便取名草廟,沿襲至今。
朱王嶺
據傳說,在很久以前,王姓人丁興旺,稱此地為王嶺,後王姓徒絕,朱姓興旺,便改稱朱王嶺,朱王嶺村由此得名。
高嶺
據傳,原來韓灣下頭,有個地方叫西凹。這裡住著一戶姓高的人家,到了清朝嘉慶年間,已發展為大戶人家,不必說牲畜騾馬多,就是丫鬟仆女、家郎院丁也是無數。那時高嶺前村的地屬他一家,因住在坡底,而每次幹活都要上房後的坡,雖說坡不高,但上上下下、擔擔挑挑,時間長就顯得吃力了,也就嫌嶺高了,久而久之便把這嶺取名高嶺。
鄉鎮企業】嵩縣田陽木業製品廠位於嵩縣紙房鄉高村嵩汝路邊,單位負責人李安民。該廠占地8.5畝,現有職工25人,主要生產膠合板。該廠投資250萬元。主要生產高檔膠合板,年產膠合板1500張,年產值可達100萬元,利稅達到15萬元。
嵩縣裕鑫鐵合金有限公司草廟選廠位於紙房鄉草廟村韓灣組,單位負責人楊春道,該廠總投資150萬元,2005年10月份已開始生產,日處理礦石達60噸左右。每年可生產滑石粉及鐵礦9000噸,年產值可達300萬元,利稅50萬元。
嵩縣恆發礦業有限公司草廟選廠位於嵩縣紙房鄉草廟村韓灣組,與嵩縣裕鑫鐵合金草廟選廠相鄰,法人代表於紅利。該廠占地10畝。該廠總投資300萬元,2005年9月份開工建設,2006年3月投產;年生產滑石粉及鐵粉30000噸以上。年產值可達到1200萬元,利稅在150萬元以上。
嵩縣宏發家俱廠位於嵩縣紙房鄉高村,占地9畝,法人代表邢保國。該廠現有職工25人,總投資150萬元。年產值可達到100萬元,利稅達到15萬元。
嵩縣亨祥礦業有限公司位於紙房鄉呂溝村外灘,占地13.5畝,法人代表葉現國。該廠總投資6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400萬元。該廠主要對礦產品進行深加工。2005年4月17日正式投產運營。該項目可年一創產值800萬元,利稅150萬元。
洛陽紫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位於紙房鄉高村工業園區,占地20畝,法人代表楊仲弘。該公司一期工程投資1500萬元。2007年3月底已經投入生產。該企業的主要產品為玉米澱粉深加工,主要生產一次性紙杯、飯盒、餐具等環保型包裝產品,每年可創產值3000萬元,利稅300萬元。
嵩縣緯宇紡織有限公司位於紙房鄉高村工業園區,該公司占地30畝,現有職工120人,法人代表郭斌。該公司2005年7月份開工建設,一期開發總投資1200萬元,於2006年底完工,二期工程投資1800萬元,2007年5月全部投資到位,新增加機器設備全部安裝完畢。主要以紡紗為主,每年可創產值3600萬元,稅收達到300萬元以上。
嵩縣大眾駕駛學校位於紙房鄉高村嵩汝路邊,與嵩縣田陽木業製品廠相鄰,單位負責人楊松波,現有職工15人,占地面積18767平方米,建築面積820平方米,總投資150萬元,2005年7月份開始對學員進培訓。該校主要負責企業駕駛學員培訓任務,每年可培訓學員800-1000人。
洛陽威岩機械工程有限公司計畫投資7000萬,位於嵩縣紙房朱王嶺村,以鉬等多種採礦為主2007年2月投資興建。計畫2007年年底投產,建成後年銷售可以達到一個億,創利稅估計在500萬左右。是縣重點企業。
嵩縣安泰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位於紙房高村,投資500萬元,2007年10月建成營業,主要開展機動車檢測業務。
嵩縣竹林寺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依靠竹林寺豐富的聖廟文化和悠久歷史文化以及獨特竹林景觀,計畫投資1700萬,工程在2007年規劃,現在在進一步論證中,一期工程主要大門維修和道路建設;二期工程建設旅遊、休閒、礦泉水生產。
嵩縣鑫興水泥製品有限公司位於紙房高村村,生產水泥製品,建築樓板、歐式建築構件、羅馬拄等。投資60萬元,已經生產銷售,產品供不應求。
嵩縣中泰建築材料有限公司 位於紙房上窯村,投資1800萬元,主要以建築磚和電力用線桿為主,2007年元月投資建設,同年6月生產2007年嵩縣紙房重點招商項目。
嵩縣寶源礦冶有限公司計畫總投資1.2億,一期投資6000萬元,2006年開始建設,現在正在建設中。位於紙房呂溝村,以鉬開採加工為主。
嵩縣秸桿發電廠項目總投資3.2億,項目位於紙房高村下地,前期地面附屬物清理登記已經結束,等待二期工期開始。縣重點工業項目.洛陽市重點工程之一。
歷史沿革:
1947年解放,屬莘樂區。1958年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寺莊區。1963年撤銷寺莊區,建立紙房人民公社。1975年將沙坡、洛溝、泥河、焦溝、里溝5個大隊劃給飯坡公社。1984年改紙房公社為紙房鄉,轄19個行政村,271個村民組。全鄉361個自然村,6177戶,28490人,均系漢族。 紙房鄉南靠外方山,北鄰伊水。有莘樂溝、桑澗溝、呂溝、五道溝、六道溝、七道溝6條小河,自西南向東北注入伊水。地形特徵為西南高,東北低。緊靠伊河南岸有扇把狀平地。屬淺山區。 農業:耕地面積為2.2萬畝,主產小麥、玉米、紅薯。1979年糧食總產1582.3萬斤,與1953年的糧食總產952.4萬斤相比增長66%。1985年糧食總產806.8萬斤。 農業機械:1985年有農用汽車1部,大、中型拖拉機12台,手扶式拖拉機12台,排灌機具116台(套),農副產品加工機械381台(部),收穫機械123台。 農田水利:1985年有小型水庫6座,庫容255萬立方米。水渠27條,水塘35個,機井6眼,機灌站42處,灌溉面積5300畝。水平梯田8000畝,魚鱗坑3500畝,塘堰壩12座,小流域治理110.3平方公里,水保造林11.1萬畝。 畜牧業:1985年大家畜存欄4778頭,生豬7203頭,山、綿羊1413隻,家禽4.13萬隻,長毛兔1.58萬隻,蜂103箱。 林業:宜林荒山面積7.66萬畝,至1985年已造林2.5萬畝,其中用材林1.33萬畝,果園林3669畝,油桐8000畝。1983年冬,對宜林荒山、荒灘、果園、竹園、葦園,與農民簽訂了承包契約,頒發了林權證,完善了生產責任制。 公路建設:1981年建成紙(房)草(廟)公路,全長12公里。1982年修建紙(房)黃(莊)公路,紙房鄉轄區10公里。全鄉有9個行政村通汽車。 鄉鎮企業:鄉辦企業有瓷廠、建材廠、罐頭廠等4個單位,職工220人,年產值17.78萬元。村辦企業有紙廠、泡沫廠、機磚廠等14個單位,從業309人,年產值8.28萬元。聯辦企業199個,從業2932人,年產值7.7萬元。個體企業294個,從業1378人,年產值64.32萬元。 商業:1985年供銷社下設16個門市部,職工51人,雙代店23個,另有待業青年綜合門市部3個。年購銷總額156.46萬元,固定資產8.5萬元,流動資金11萬元。個體商販145戶。還有糧管所、郵電所、銀行營業所、信用社、食品經營處等5個企事業單位。 文化:有文化站、廣播站、露天影劇院各一。村有電影隊5個,業餘劇團10個。 教育:解放前僅有高小1所,國小16所,教師117人,學生1370人。1985年國中8所,國小61所,學生3927人,教職員工307人。1980年8月縣在紙房創辦第五高中,12個班,學生555人,教職員工55人。1985年民眾集資40萬元,新建中國小校舍438間,做桌凳765套。 衛生:解放前僅有幾家私人藥鋪。1960年成立衛生院,到1985年有門診部2個,床位30張,醫務人員23人。村衛生室18個。個體藥鋪14個,醫務人員47人。獸醫站2個,獸醫4人。 名勝古蹟:伊尹祠、三聘台(順王廟)遺址。 紙房鄉代碼:410325206。2006年,轄高村、念子溝村、林場村、七泉村、龍頭村、台上村、石坡村、紙房村、大坡村、上瑤村、呂溝村、板廟村、鄧嶺村、草廟村、毛溝村、秋盤村、高嶺村、朱王嶺村、西溝村、馬駒嶺村20個行政村,279個村民組,8240戶,30713人,其中:漢族31428人,景頗族2人。

自然資源

紙房地處豫西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許多礦藏。主要有:秋盤、朱汪嶺、呂溝的石瑩礦,純度達94%。上瑤、鄧嶺的鉀長石礦,含鉀量16.74%、龍頭村的高嶺土礦,純度達60%,石坡村的磷礦,含磷量14比%、大坡、龍頭的瓷石,為生產高級釉磚提供了優質原材料。呂溝的鉬礦、鐵礦等。紙房林木資源豐富,林地面積129378.5畝,主要分布在荒坡荒山和荒溝荒灘等地。

文化遺蹟

紙房境內的文化遺蹟主要有位於龍頭村的伊尹祠,相傳是商相伊尹的誕生地。位於紙房境內的竹林寺,由寺外竹林茂密而得名。平日裡香客不斷,每逢陰曆初一、十五,寺內熱鬧非凡,燒香拜佛者接踵而來。轄區主要企、事業單位有:嵩縣教師進修學校、嵩縣第五高級中學、嵩縣明德特殊學校(原嵩縣聾啞學校)、嵩縣大眾駕駛員培訓學校、嵩縣安泰汽車檢測站、嵩縣維宇紡織公司等。

經濟狀況

近年來,紙房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工業鄉興、產業富民、重點突破、全面發展”的工作思路。重點發展招商引資和農業產業化。新上億元項目兩個:呂溝寶源礦業正在興建;嵩縣秸稈電廠項目計畫投資不低於三個億,萬力達節能燈、中邁碳化矽等項目隨著伊東大堤的建設進入實施階段,一個嵩東高心園不久即將矗立在我們面前!洛陽威岩公司、嵩縣維宇紡織有限公司、洛陽紫升公司、中泰建築材料公司、嵩縣亨祥礦業公司等企業投產納稅。工業強鄉。初具規模。 產業化方面:做大做強“林、藥、牧、種子外繁,大棚蔬菜”等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分類實施,依靠科技、發揮優勢、推動了紙房鄉農業向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全鄉共栽植山芋肉30萬棵,實現“人均百棵搖錢樹”,在丘陵村種植耳花、血參為主的中藥材2000畝;在川區形成了石坡—高村—紙房—上瑤以花卉、玉米制種、大棚蔬菜、番茄外繁制種的高效農業產業帶;大力發展畜牧業,形成了以龍頭養殖公司為依託的龍頭村“公司+農戶”的示範養殖基地村,現有中、小型養豬廠200多個;每年勞務輸出9000多人,其中國外輸出90人以上。並隨著縣城框架不斷向紙房拉大的區位優勢,大力實施小城鎮建設,常住人口不斷增加,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投資500萬元以上企業達10多家,形成了集農副產品、建築材料、礦產資源開發等為一體的工業園區,且境內儲量豐富的鉛鋅、鉬、鎢、金、加長石等多種礦產資源等待開發。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通訊網路覆蓋全鄉,20個行政村實現通砼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底,全鄉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8億元,財政收入212.9萬元,實現糧食總產11810噸,全年農村集體固定資產投資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83.8元。相繼獲得了市先進四項、縣表彰16項。符合洛陽市重大、重要業績認定達21項之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