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黑克爾

埃里希·黑克爾

埃里希·黑克爾(Erich Heckel,1883.7.31——1970.1.27)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德勒斯登理工學院 建築系畢業,1911年定居柏林專事繪畫。早期油畫採用印象主義技法,色調明亮、鮮艷。以後受立體主義影響,形象結構顯示出幾何形的變化。成熟期的作品則強調色彩對比,並且喜用急速運轉的大筆觸勾畫形象,產生一種粗獷、有力的藝術效果。1936年他被納粹政府列入頹廢畫家名單,遭到迫害,約700件作品被沒收或封存,其中一部分被毀壞。晚年在卡爾魯厄學院任教。

基本信息

人生簡歷

埃里希·黑克爾1883年出生在德國的薩克森郡的杜勃恩。21歲入德勒斯登技術學院學習建築,並參與創立表現主義社團《橋社》。早期作品色彩強烈。25歲赴義大利旅行後改變了畫面的色調,漸漸趨於和諧。 在黑克爾的藝術創作中,他善於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描繪人物的思索、焦慮和病態的精神面貌,他似乎在壓抑自己的內心的激情而使得畫面趨於和諧與穩定。

埃里希·黑克爾 埃里希·黑克爾

1883年生於薩克斯的多貝爾恩,曾在德勒斯登理工學院學習建築,主要依靠自學成為藝術家。1905年,他與基希納、施米特一羅特魯夫等人一起創建了橋社。受蒙克、梵谷等人影響,他在藝術中追求“內在需要”的表現。不過,與其同伴相比,他似乎保持了一種嚴謹、冷靜而克制的風格。

文學成就

其作品表現的多是悲劇性主題。病人、小丑、孤寂者等飽受磨難的形象,使他的畫面充滿痛苦、悲哀和不安。他使用方的或帶角的形狀造型,這種幾何形狀似乎是受立體派的影響。不過與立體派不同的是,他不是出於結構的需要,而是為了傳達某種強烈的感情,並揭示出人物複雜的心理。他筆下的人物形象看上去憔悴而鬱悶,仿佛因長期生活的重壓或痛苦的折磨而陷人了某種絕望的無以自拔的境地。粗放的線條、沉悶的色彩則強化了其作品的表現力。

1920年後,赫克爾轉向了風景畫。其藝術語言的震撼力雖然有所減弱,但風景中的那些結晶色塊散發出相當迷人的魅力。幾何狀輪廓線勾勒出簡約的景物和裸女。顏色雖然是自然主義的,但卻進行過誇張,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效果。

與其夥伴一樣,1937年,他的藝術亦被納粹指責為“頹廢”,其七百多幅作品被沒收充公。在此困境下,他被迫移居奧地利的卡林西卡。二戰後,他任教於西德卡爾斯魯厄美術學院。1963年在慕尼黑、柏林和斯圖加特舉行了作品回顧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