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
1882年出生於蒙特塞拉多州的布魯爾維爾。父母是西印度群島人。其父歐內斯特·巴克利(Ernest Barclay)曾擔任國務卿,叔叔亞瑟·巴克利曾擔任賴比瑞亞第15任總統,埃德溫·巴克利曾在賴比瑞亞學員學習,1901年,巴克利寫了賴比瑞亞愛國歌曲《永遠的龍星》。1903年獲文學學士學位。擔任過巡迴法庭法官和法務部長。1920年到1930年,他出任查爾斯·金(Charles D.B. King)政府的國務卿。他於1930年12月當選為總統,次年1月就職。
總統生涯
在任總統期間,他於30年代初與荷蘭、丹麥、波蘭、德國等過簽署了特許權協定。
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影響了賴比瑞亞,政府考慮。1937年,迫於美國的壓力,賴比瑞亞撤回了與德國合作的投資者,並且與德國取消了特許權協定。之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占領,賴比瑞亞隨之成為同盟國天然乳膠橡膠(生產軍需物資)的供給國,這成為除斯里蘭卡外的唯一來源國。1942年,賴比瑞亞與美國簽署防禦條約,將戰爭物資提供給北非戰場。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訪問賴比瑞亞,與巴克利就同盟關係進行談判。這次談判達成了四項共識:1.美國在賴比瑞亞建立軍事基地,以用於北非戰場的開闢;2.賴比瑞亞重申並承諾繼續提供天然橡膠給美國;3.驅逐在賴比瑞亞的德國公民;4.賴比瑞亞放棄中立國地位,加入同盟國行列,並宣布與德國和軸心國開戰。賴比瑞亞在1944年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
賴比瑞亞危機
1930年,巴克利擔任總統,但是,英國和美國都拒絕承認賴比瑞亞的新政府。英國想藉此機會利用國聯派遣一個委員會對賴比瑞亞實行託管,要求賴比瑞亞取消自己的獨立地位,並接受國聯的貸款,廢止費爾斯通協定。巴克利總統對英國損害賴比瑞亞主權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但原則上接受了調查團的建議,並利用國聯貸款解決了經濟困難。很快,國聯提出了一個援助計畫,但巴克利拒絕接受,因為,接受了就等於喪失了賴比瑞亞的獨立地位。在非常不利的國際環境中,巴克利總統認為只有得到美國的承認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1935年,賴比瑞亞同美國金融公司、花旗銀行達成協定。當賴比瑞亞年度收入不足45萬美元時可暫停支付費爾斯通公司的貸款;並降低貸款利息。從此,費爾斯通公司獲得了更多的權利。
美國人得到一定利益後,承認了巴克利政府。英國也於次年承認了新政府。
在巴克利的領導下,賴比瑞亞度過了一次嚴重的危機,擺脫了列強的政治控制,維護了國家獨立。
賴比瑞亞與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賴比瑞亞宣布中立。事實上,這種中立純粹是宣揚性質的。戰爭期間,賴比瑞亞允許美軍利用其領土,修建大型空軍基地、港口等軍用設施,並同美國簽訂了軍事協定,兩國總統還進行了會晤。1944年1月,威廉·杜伯曼總統上台後,賴比瑞亞放棄了中立,對德國、日本及其盟國宣戰。
戰時國際關係的變化,使賴比瑞亞的經濟發生了某些變化。美國壟斷資本最終控制了賴比瑞亞經濟,賴比瑞亞成為美國原料產地。美國私人資本主要投向了費爾斯通公司。大戰刺激了對橡膠的需求量,特別是日本占領了馬來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後,橡膠更是成為緊銷商品。在此情況下,費爾斯通公司的橡膠種植面積從1940年的34000英畝擴大到1945年的56000英畝,產量增加了1.5倍;1945年橡膠出口量達103000噸,全部運往美國。
但橡膠的生產並沒有促進賴比瑞亞的經濟發展。相反,大戰使賴比瑞亞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食品及其他日用品供給匱乏,主要經濟部門農業遭到嚴重危機。咖啡、可可、棕櫚油、棕櫚仁等傳統農產品生產一落千丈。到大戰結束時則陷於停滯,出口收入銳減。賴比瑞亞失去了外匯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這一時期,民族資本雖略有發展,但規模小、發展速度慢。利比里
亞民族資本趁國際市場上橡膠需求量的增加,有些趁機開闢新種植園,或者擴充原來規模不大的種植園,其中最大的一家屬於前總統查爾斯·金。美國不僅靠費爾斯通公司擴大了對賴比瑞亞國內經濟的控制,也逐步控制了賴比瑞亞的外貿。
貢獻
在任期間,恢複利比里亞國際聲譽,開始建造經濟獨立的基礎。
卸任後
1944年1月,巴利克離任總統職務,退出政壇,由威廉·杜伯曼接任總統。1943年,巴利克做為美國國會的榮譽客人訪問美國,並在卡薩布蘭卡會議後再次會晤了美國羅斯福總統。大約10年後曾作為自由黨候選人再度競選總統,但沒有成功。晚年隱居在哈貝爾的私人寓所,1955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