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拉登被美軍擊斃後,埃及人扎瓦赫里已經成為“基地”頭號人物,“埃及幫”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基地”組織。
詳情
2011年5月1日的拉丹之死同時削弱了“基地”的籌款能力、號召力和自身凝聚力。大本營的衰弱與“基地”其他分支的活躍形成鮮明對比。其中,葉門分支自2009年成立後便來勢洶洶。
葉門也是本·拉登的故鄉,“基地”將葉門作為該組織培訓、策劃恐怖攻擊的主要地點,並宣稱要擴大襲擊範圍。葉門南部的阿比揚、舍卜瓦,中部的馬里卜等省份是其主要據點,此外,該組織在哈德拉毛、荷台達以及南部經濟中心亞丁等地也具備一定的規模,並得到當地不少部落的支持。“除了部落支持外,總統薩利赫的縱容和默許,也是‘基地’在葉門能發展壯大的原因。”葉海林解釋道。
與葉門分支的活躍相呼應,“基地”北非分支“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也屢屢出手。具體而言,它位於西非撒哈拉沙漠邊緣的薩赫勒地區,主要綁架西方國家公民,並對阿爾及利亞、馬里和茅利塔尼亞等國邊境的安全部隊發動襲擊。美國和歐洲國家擔心,非洲薩赫勒-撒哈拉地區可能成為“基地”組織在全球其他地區發動恐怖攻擊的跳板。
與此同時,由於地方性訴求越來越成為恐怖勢力集結的原因之一,觀察家認為,中東地區政治變革和民主思潮正在給“基地”組織擴張地盤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埃及中東研究中心、區域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阿克拉姆·胡薩姆表示,“基地”組織20餘年來一直企圖推翻某些阿拉伯獨裁統治者,但因這些國家安全機構防範嚴密而未能得逞。動盪一定程度上幫助“基地”實現了他們的目標。
有被懷疑的跡象是,突尼西亞、埃及和利比亞動盪期間曾出現監獄越獄現象,導致包括政治犯在內的大批犯人重歸社會,其中不乏激進的聖戰分子。這些人有可能成為被吸納到“基地”組織網路中。
據胡薩姆介紹,本·拉登被美軍擊斃後,埃及人扎瓦赫里已經成為“基地”頭號人物,“埃及幫”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基地”組織。所以,大批“基地”成員可能離開南亞返回中東,在出現嚴重權力真空的地方建立訓練營地,利比亞、突尼西亞、蘇丹和阿爾及利亞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選擇。
連日來,“基地”已對中東地區的動盪不時發聲。它曾表示,中東動盪推翻了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並警告突尼西亞稱,如果突尼西亞民主運動不將權力移交給宗教人士和實行伊斯蘭國家的話,穆斯林不會放下武器。不過,從對“基地”組織一貫鬆散的結構上看,專家認為,扎瓦赫里否能具有本·拉登同樣的能力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