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靈水俊秀人傑立潮頭
“匯聚三川水,龍飛一洞天”道盡了垌尾村的奇特地形與美麗風光,它從數百年前就在垌尾人口中相傳,至今仍然是垌尾人的驕傲。一日天朗氣清,我們從陽江市區驅車向東數十公里,再穿行田畔便來到遠近聞名的三龍匯聚之地——垌尾村。
那龍河源頭田園古色香
臨近垌尾村,沿途漫山蒼茫,遍野蔥鬱,水灣環繞,三五農人牽牛辛勤勞作。那龍河從此處發源,經由田野穿行流去,滋潤了垌尾的千頃良田。放眼遠方是連綿的山脈,山頭雲環霧繞,雲塊又把大山和藍天融匯一體。
行不多時,鬱鬱蔥蔥的樹葉從道路兩旁蔓延至眼前,綠蔭遮天蔽日一般,寬闊的大道便成了通幽的小徑。在路中間的我們,像是通過兩邊樹葉映托出的“綠色通道”而直達仙境。
跨過村頭的一條小溪,兩株參天古樹撲面而來,枝葉如蓋,形似山巒,藤蔓延伸至地。近百平方的樹蔭下,村民們圍坐著談天說古,三五稚童騎在樹枝上嬉戲玩耍。據村裡的老人介紹,這兩株榕樹已有660餘年的歷史,農閒時,祖祖輩輩都在這裡乘涼休憩。
經過古樹之後,古色古香的垌尾村便出現在眼前。一排整齊的古屋,灰牆青瓦。一條整潔的水泥硬底路,雞犬在巷道之間覓食巡戲。這些古屋前後共有12排,每排有10座,古屋順應山勢地形坐西向東,格局方正大氣。每座古屋規格相同,都按兩房一廳一天井的形制來建造,灰磚砌牆,青瓦披頂,這些靜靜佇立在那龍河畔的老屋子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已經在古屋裡住了好幾代的老人講述起往事,在300多年前,李氏三兄弟遷移自此,開始紮根在那龍河畔繁衍生息,今天垌尾村的最小一輩已經是李氏家族的第40多代的子孫了。
匯聚三川水龍飛一洞天
垌尾村原名匯龍村,因垌尾村的地形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間,李氏秀才的一幅對聯就能體現出匯龍村的歷史古韻。橫額為:“匯龍村。”上聯是“匯聚三川水”,下聯為“龍飛一洞天”。
三座連綿的山脈如同三條龍指向垌尾村延綿而來,馬山從左直指壽長河,右有劉三高尖,龍子尾居中,三山之間夾峙一片小盆地,垌尾村就坐落在這塊盆地里,而陽東母親河那龍河就從村莊的前面緩緩而過。
登山四望,山如格,水似帶。古人有云:“三龍同出,縮者為尊,三龍田畔,名不虛傳。三龍寶地,獲福於民。”代代垌尾村的農人們都相信這裡是一塊風水福地,這裡三龍齊聚,每條龍都有一個奇妙的傳說。
“劉三高尖,東北來龍,蜂腰鶴膝,頓起大胎星,形如一匹飛馬。”據村裡的老人講,有個劉姓人家的人葬在此處之後,一名地師就告訴劉家人如果他們離鄉必將興旺,果不其然,劉家人聽從地師的建議後發家致富,五代同堂,還有後人官至宰相。
這些美麗的故事是否真實早已不可考據,但時至今日,這些美麗的傳說還口口相傳,也許垌尾人早已離不開這些古老的傳說。垌尾村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這裡湧現出了民國革命之父孫中山的親密戰友革命活動家李萁,民國陽江縣長、陽春縣長李伯振。
畫家村落戶明天會更好
一個村落的命運往往隨著國家的命運而發展起伏,垌尾村也不例外。在改革開放後,垌尾村的大多數村民開始移居城裡或者外出打工,原來的古村落就很快蕭條下去,不少古屋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成為無人居住的廢墟。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陽東美麗鄉村建設的大潮又給垌尾村的發展帶來了一股春風。為了保護古老的村落,垌尾村的原址將建立一座陽江“畫家村”,徹底將垌尾村改造升級成為園林般的生態村落。
畫家村設計以人文優先,整個村落的破舊古屋將得到保護修繕。龍湖是垌尾村升級改造的重點之一,人工造湖,湖心是龍湖星島,古樹茂密,湖面橋與拱橋相連。還有李氏大宗祠、南北門樓、左右碉樓、村中休閒廣場、村後森林公園等都將呈現於此。
整座畫家村的建築材料以磚瓦、麻石、陶片、鵝卵石等自然的鄉土材料為主,強調保留古村落原滋原味的古老氣息,畫家與鄉土的天然結合,為畫家們提供創作交流的聖地,猶如渾然天成的世外桃源。
畫家村也能讓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垌尾人逐漸脫離土地,開始迎接他們新的生活。未來美麗的畫家村將如同一塊璀璨的寶石鑲在山間,這顆寶石將讓垌尾村的光芒穿過那龍河,投向更遠。
歸屬地
垌尾村屬陽東縣那龍鎮,位於陽江市北部原始山脈劉三尖南麓,距離市區28公里,是陽東母親河那龍河的發源地之一,三大龍脈匯聚的風水寶地,四季如春,山清水秀。戶籍人口1200餘人,青磚古屋120餘座,是陽江地區典型的嶺南水鄉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