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貝古村

坑貝古村

增城坑貝村的歷史有780多年,和這座城市許多老村莊一樣,雖然寂靜如斯,卻曾經有過一個熱熱鬧鬧的過往坑貝村的得名,源於附近金坑河盛產的坑貝。開村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間。第一個來此落戶的是一個叫毛富興的人,他的籍貫有可能是山西。毛富興是這支翻山越嶺來到嶺南的毛姓家族的第五代,他的同胞兄弟還有若干也落戶增城,除了坑貝村之外,這附近還有五六條自然村也都是毛姓人的天下。坑貝村建村伊始的建築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目前通面寬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積8225.12平方米。整體建築分為11列5排。獨立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硬山頂,碌灰筒瓦,鍋耳封火山牆,施彩繪,面闊均三間,寬度為10.49米,排、列之間有縱橫青雲巷。村落格局形成於明末清初,整體保存到了今天。

名字來歷

[1]坑貝村的得名,源於附近金坑河盛產的坑貝。開村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間。第一個來此落戶的是一個叫毛富興的人,他的籍貫有可能是山西。毛富興是這支翻山越嶺來到嶺南的毛姓家族的第五代,他的同胞兄弟還有若干也落戶增城[2],除了坑貝村之外,這附近還有五六條自然村也都是毛姓人的天下。
[1]坑貝村建村伊始的建築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目前通面寬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積8225.12平方米。整體建築分為11列5排。獨立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硬山頂,碌灰筒瓦,鍋耳封火山牆,施彩繪,面闊均三間,寬度為10.49米,排、列之間有縱橫青雲巷。村落格局形成於明末清初,很難得地整體保存到了今天。
[2]增城市博物館副館長蔡美新告訴我們,這就是最典型的廣府建築風格。古時的廣州人都是棲息在這樣的村莊裡的。

歷史沿革

坑貝村,是廣州民居的“前世”。

嶺南人對風水一向在意,坑貝村就是完美的範本。它依山傍水,前面是清澈的西福河,後依綠樹蔥鬱的後龍山,村子本身又是“外圓內方”。“圓”的是村前半月形的消火塘,“方”的是池塘背後四平八穩的村落格局。圓代表天,方正則代表地,人居住在中間,就是天、地、人三才具備。上接天氣,下接地氣,中間聚合人氣,頗合堪輿之意。這樣的布局,對於村落的管理十分有利。廣東的古村落多數是“梳式布局”,只有縱巷,沒有橫街。坑貝村卻是個例外。這裡的五十四棟房屋,像是整齊列隊的衛兵,是“棋盤式布局”。在當時土匪時常出沒、治安環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只要把村口的門戶關閉,整個村落每個房子之間,就可以藉助縱橫的巷道自由交通,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

坑貝村的鑊耳屋

坑貝古村 坑貝古村

如果從高空往下俯視,你會發現,坑貝村的鑊耳屋,後排會比前排地勢略高,縱向的小巷在連通前後的同時,還修築有一條條排水溝,這樣雨水會順著地勢,一直排放到村前的水塘,而不會倒灌進屋子裡。因為房屋縱向排列,密集而規整,因此可以大大地減少輻射熱,取得良好通風。因為前有池塘,後有後龍山,就算是最炎熱的季節,都會有清涼的風吹過。

不過,眉清目秀的坑貝村,畢竟不是遺世獨立的小村莊,這裡也曾危機四伏——它的後部,有一棟兩層高的碉樓。這座清代碉樓,是為防範匪賊而建,也可以儲備糧食,在危難時固守待援。村民告訴我們,當年的碉樓比現在的還要高兩倍以上。它不是規則的四邊形,仔細地數一下,發現它居然有二十面牆,而每一面牆上都有開鑿出來的炮眼。幾百年前的坑貝村人,就是駐紮在這座高大威猛的碉樓里,密切地注視著四面的異常響動,捍衛它們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家園。

坑貝村鑊耳屋傳奇

坑貝古村 坑貝古村

在這鑊耳大屋群中間穿行,你很難不佩服當年規劃出它的人的精巧構思。坑貝村的村民口耳相傳,這位了不起的人物,是明清時候村里出的一位大官。坑貝村里連綿成片的鑊耳屋,正是村子曾經風光無限的最好證據。
在坑貝村人的心目中,鑊耳屋寓意著富貴吉祥、豐衣足食。只有獲得功名的人才能採用。誰的家“鑊耳”大,選材講究,裝飾堂皇,誰家就越有財勢。
這些高高聳起的“鑊耳”,真正的名字叫“封火牆”。過去的鄉村里,到處都是禾稈成堆,極易起火,房屋之間連線緊密,一旦風助火勢,火苗就很容易躥上鄰家瓦頭。而大大的鑊耳狀山牆,可以有效阻止火勢蔓延。

平時沒有火災的時候,高高的鑊耳山牆也有用處。它像一雙大手,將朗朗清風引入兩側長長的巷道,微風又會透過門窗,流入屋中。儘管鑊耳屋的窗戶都很小很窄,可是屋子裡依然可以清涼如水。

山牆為何被做成鑊耳狀,源於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相傳明朝名滿珠三角的太師梁儲,年老告歸時,依依不捨的皇帝問老師有何要求。老太師沉吟片刻才講:我想仿照皇家建築,在家鄉建一間房子,這樣只要一抬頭,就仿佛看到了皇宮,也就想到皇上。

當朝皇帝很痛快地批准了梁儲的請求,這種頗似皇宮又具地方特色的鑊耳屋,從此在嶺南紮下根來。

仔細端詳,坑貝村的鑊耳屋,確實有些像明朝文官的官帽模樣。所以村民篤定地相信,自己的祖先一定是相當了不起的人物,才能讓全村都建起了鑊耳屋。而事實是:雖然在一段時期之內,確實是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資格享受鑊耳屋的優惠——所謂“千兩黃金萬擔谷,夜夜笙歌鑊耳屋”、“手抓鑊頭耳,有得蒸來有得炒,衣食豐足無牽掛”是也——但是因為嶺南地區山高皇帝遠,所以鑊耳屋早早地就平民化起來。“鑊耳屋其實並不像廡殿頂、歇山頂那般尊貴。一般的老百姓要是用那種屋頂蓋房子,真是要冒砍頭的風險。”增城市博物館副館長蔡美新說。

儘管如此,坑貝村整片的鑊耳屋還是很值得崇敬。“這一方面證明當時坑貝村的權力機構執行力很強,能夠統一規劃這一片建築,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整條村的經濟狀況比較好,貧富相差也不大。”
而鑊耳屋統一的黑色也有特別的含義。在中國五行學說中,黑色代表水。廣州地在南方,屬火。黑色的鑊耳,是借用北方玄武水神的黑色來壓鎮南方火邪和住宅之火。

主要景點

從古村落到大公園曾經坑貝村 屋裡屋外

坑貝村旗桿石

坑貝古村 坑貝古村

也稱旗桿夾,它是用來固定旗桿而製造的一個基座。旗桿石是用上好的石質雕琢而成。舊時,不管是城裡,還是在鄉下,凡在屋門口、祠堂門口豎立一對旗桿的,必是家中或家族中的人考中了舉人、進士。豎旗桿是用來光宗耀祖,彰顯身份,昭示世人,並激勵青年學子努力用功的。一個地方的石旗桿越多,說明這個地方人才輩出,人傑地靈。

沿著坑貝村走,古老的村落里依然有雞犬聲相聞。村里碰到的大都是老人家,大概也只有他們還在執著地駐守在曾經熱鬧的家園。
遇見的第一位毛爺爺,造型仿佛神話故事裡的老者。精瘦精瘦的身材,微微羅鍋著的腰。和他打招呼,他緩緩地抬起頭來,大大的斗笠下,露出一個燦爛而慈祥的笑容。
毛爺爺把我們領到他居住的鑊耳屋。這是一間約2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毛爺爺告訴我們,鑊耳屋的規模從明清時就沒有變過,而村人卻是越來越多,為了方便,大家就在鑊耳屋的內部,這裡添一堵牆,那裡加一間房。慢慢地,鑊耳屋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但是他仍記得鑊耳屋最初的容顏:那是典型的三間兩廊格局,一列三間懸山頂房屋,中間是闊大的廳堂,兩邊是稍小的居室。鑊耳屋的中間有一個天井,天井兩旁是走廊。

那個時候的鑊耳屋寬敞又明亮,住起來別提有多舒服了。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入室花園”——鑊耳屋的天井裡種滿了花花草草,它們在燦爛的陽光下,和煦的微風裡,搖曳生姿。
[1]而現在的坑貝村,雖然外表還奇蹟般地維持著當年的樣子,可是當我們走近它的“內心”,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已經很老很老的老人。砂岩剝落,木雕腐朽,苔蘚遍地……儘管如此,毛爺爺卻不願離開。他告訴我們,他一共有五個孩子,現在都已經出去住了,最遠的在上海,最近的也在坑貝村隔壁新開發出來的“新村”。毛爺爺和自己的老伴,卻堅持留守在這個生活了一輩子的村莊裡。“去到哪裡,我也覺得沒有在這裡舒服自在呢!”

古村坑貝村屋裡屋外

85歲的瑞伯是留守在坑貝村里年紀最大的老人。他拿來一張泛黃的地圖,上面描繪的是曾經的坑貝村。
“你們覺得現在的坑貝村好看,比起過去來還差得遠!村里很多好看的建築,都被日本仔毀掉了。”

坑貝村防火塘

坑貝古村 坑貝古村

首先,村前的防火塘,就要比現在美麗得多。防火塘的面積和村子的面積一樣的大,大概有6000多平方米,每到初一十五,一輪明月倒映在半月形的池塘里,村民在池塘邊舉杯暢飲,別提有多愜意。

秩序感是坑貝村建築最大的特點,總的來說,是按照池塘——圍牆——曬穀場——祠堂——村屋——碉樓——樹林的順序興建的。而和整個村落公共事務有關的祠堂、官廳、大書房都列在第一排。

坑貝村祠堂群

坑貝古村 坑貝古村

現在的祠堂里,景色凋敝。當年卻有彩繪雕刻於牆上,美輪美奐。這些美麗的細節,一部分在戰亂時期被日本人毀壞,一部分在“文革”期間,被驚弓之鳥般的村民用石灰覆蓋,不復當日的華彩。

村口第一個建築,是大書房。把讀書的場所安置在村落建築布局中最重要的地方,也反映了坑貝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幾百年來,坑貝村的村民都是在這裡接受啟蒙教育,包括瑞伯當年也在這裡讀過書。

站在芳草萋萋的院落里,瑞伯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有過一個游泳池,游泳池的後面是一座公共花園。游泳池消失得很徹底,而花園卻還是留下了一絲痕跡。順著瑞伯的指點,我們看到一個被圍牆遮住的牌坊,上面刻著三個古樸的大字“別有天”。瑞伯說,當時在這三個字的旁邊還有一對楹聯:開門喜迎天下客,入園皆是賞花人。

而最大的變化,還是坑貝村從過去那個人來人往熱熱鬧鬧的村子,變得像今天這般寂寞。鼎盛時期,坑貝村里生活了四五百人,到了炎熱的夏天,青石板路上都躺滿了乘涼的村民。而現在,坑貝村只剩下十來個留守的老人,還有一些到處走來走去,絲毫不害怕生人的小雞、小貓、小狗……“寂寞倒是不寂寞。村裡的生活很方便,而且老夥伴很多,大家沒事的時候就湊在一起喝茶、談天、搓麻將……”
只是有時候,還是有些懷念過去的那個坑貝村,那個充滿了秩序、生機和歡聲笑語的坑貝村。

坑貝村的明天

坑貝村很快就要熱鬧起來了。

坑貝村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坑貝村公園”的規劃已經在實施當中,有望在今年就成為現實。

展望未來

坑貝古村 坑貝古村

[1]坑貝村古村落,將是這個公園的“靈魂”。54棟鑊耳屋將會被好好地整飭一番——不用擔心歷史的痕跡會因此消弭,修葺工作主要針對房屋的內部,將那些後來加上的多餘磚瓦清理乾淨,恢復鑊耳屋舊時清麗的模樣。
坑貝村後面的後龍山,也是公園的一部分。300畝的山林里,不僅有針葉林、馬尾松、木麻黃、闊葉林,還遍布長滿了荔枝、龍眼、芒果、砂糖橘的果樹,你可以在這裡一路走、一路吃、一路看。

在廣州,很少有像坑貝村這樣整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如果這裡得到復原,廣州人就終於可以有個地方,來領略舊時嶺南漁樵耕讀的生活畫卷了。而這個明末清初的古老村落,也將被申報為省文化遺產。
而當務之急,也許是要吸引那些坑貝村的老居民再次回歸。增城市博物館副館長蔡美新說,現在坑貝村的老房子大都沒有人住,這不是一件好事。老房子和老人一樣,你不理它,它就會老得更快,神采盡失,直至成為一片斷壁殘垣。

幾百年前,是坑貝村[1]的祖先,締造了這片美麗的家園。而今天,也只有坑貝村的村民,才是讓這座古老的村落重新煥發青春的關鍵所在。

走進坑貝村,你會感受到這裡的古趣和淳樸,平滑堅硬的石板街、精緻衰朽的木牌匾、參差逶迤的鑊耳房,形制相似的明清古院、骨骼清奇的碉樓,還有隨處可見的雞、鵝、牛、羊,讓你的旅程充滿意外的驚喜。這裡隱約保留著的古風,讓你窺見歷史的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