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與解釋

地震的成因與解釋

地震的成因與解釋是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為仇勇海,2012-年出版。

簡介

作 者:仇勇海 等編著
出 版 社:中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1
版 次:1
頁 數:220

地震的成因與解釋地震的成因與解釋

字 數:351000
印刷時間:2012-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48704638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岩石圈重力均衡理論為基礎,以日本“3·11”大地震地殼局部隆起的事實為依據,以板塊俯衝帶發生的物質轉移為突破口,闡述了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大洋中脊地震帶的地震成因。地殼表層大質量物體的轉移破壞了地表重力均衡條件,從而形成了水庫地震、礦山採空區地震、火山地震。貝尼奧夫地震帶由冷的、硬的、脆性地殼物質組成。上地幔蓋層物質發生局部熔融導致軟流圈抬升形成了大洋中脊、大陸裂谷深海溝並同時產生正斷層地震;在板塊聚合帶,兩個板塊“疊加部位”熱的、軟的、塑性上地幔蓋層物質貼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上地幔蓋層後,產生了逆斷層地震並且表現為地殼局部隆起、抬升。岩石圈深部大質量物體的轉移破壞了岩石圈重力均衡條件並形成構造地震。
本書率先提出:太平洋板塊向西漂移、俯衝過程中發生的地震活動造就了馬里亞納等群島;太平洋板塊向東漂移、俯衝過程中發生的地震活動造就了安第斯等山脈;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蒙古洋板塊向南漂移,在南部喜馬拉雅島弧、北部祁連山島弧下的板塊雙向俯衝過程中,發生的地震活動造就了青藏高原。我們認為,建立在岩石圈重力與浮力均衡作用基礎上的地震學觀點,是板塊構造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地球膨脹學說有機結合的紐帶和橋樑。

目錄

1 緒 論
2 日本地震與海嘯
3 地球概況
3.1 地球的圈層結構
3.2 藍色的地球
3.3 岩石圈重力均衡
3.4 岩石圈結構構造
4 全球地震帶
5 大洋中脊地震帶
5.1 大洋中脊擴張
5.2 大洋中脊孕育
5.3 大洋中脊消亡
5.4 大洋中脊地震帶地震成因
5.5 轉換斷層
6 環太平洋地震帶
6.1 板塊構造學說
6.2 無震海嶺
6.3 貝尼奧夫帶
6.4 深海溝
6.5 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成因
6.6 造山運動
7 歐亞地震帶
7.1 地震震源深度
7.2 印度洋中脊擴張
7.3 印度尼西亞島弧地震帶
7.4 喜馬拉雅島弧地震帶
7.5 祁連山島弧地震帶
7.6 歐亞地震帶地震成因
7.7 青藏高原隆升
8 水庫地震
8.1 水庫地震介紹
8.2 水庫地震模式
9 礦山地震
9.1 礦山地震介紹
9.2 礦山地震模式
10 火山地震
10.1 火山地震介紹
10.2 中國新生代火山岩分布
10.3 火山地震模式
11 構造地震
11.1 地面形變
11.2 構造地震模式
11.3 汾渭地震帶
11.4 汶川“5.12”大地震
11.5 崑崙山口西8.1級大地震
12 地震孕震機理探討
12.1 地殼形變
12.2 活動斷裂帶
12.3 形變能
12.4 地下水異常
12.5 地震孕育機理
13 地球的膨脹
13.1 非洲大陸的抬升
13.2 太平洋面積的縮小
13.3 地球的“吐新納故”
14 活躍的軟流圈
14.1 地震中的連鎖反應
14.2 地震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14.3 同一地域重複地震問題
15 海域地震的陸地監測
15.1 地震預測概況
15.2 在大陸監測海域地震
16 地震臨震預報與預警
16.1 若干問題討論
16.2 地震臨震預報
16.3 地震臨震預警
後 記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