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質素描工作分為外業和內業兩部份,第一步先要對井巷現場地質情況進行收集,包括岩性、產狀、構造、位置關係等,第二步進行內業整理,對外業工作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上圖,按一定比例繪製地質情況,必要時附上文字說明,如有條件,對一些地質特殊地段還可採用井下攝影技術。
套用
一、透視法在野外素描中的套用
按近高遠低、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前遠後、近彎遠直的透視法原理,將地質景觀反映到素描圖面上
二、塊面的套用法
為了將複雜的地貌形態反映到面上,就需要先簡單的幾何體將類似的地形形態逐塊進行勾繪,構成與素描對象近似的塊面,以及各部分相對大小和結合關係,組成景物的整體關係。塊斷面是構面形體的基本單位,不論地景形態多么複雜多變,但均可劃分成理想的幾何形體,有利於分析、對比和素描。
三、素描圖中線條的運用
(一)、輪廓線條:它概括了物象外形特點,相當於逆光照片中物體周邊線.
(二)、塊面分割線條:表現物象表面起伏變化的線。在輪廓像中反映物體次級形態的一種線條,使物體具有立體質感,以表示物體的(豎面、平面、斜面、波狀面和弧形面)五大塊面。
(三)、陰影線條:用於反映物體明暗差別的線條或點。
運用線條時根據五大塊面,可選用水平線、直立線、斜線、弧線和曲線分別表示地形、物體形態的變化。在素描中,運用各種線條要注意其反映物具體部位特徵:弧線、曲線一般附合物體起伏變化特徵,線條宜均勻柔滑,如緩山坡地形。陡坡、陡崖用直豎線,線條一般平行,不要相互斜交呈網。
四、野外常用的幾種地質素描圖
(一)、剖面素描:野外地質工作者經常在穿越主要地質路線時勾繪地質隨手剖面,以反映所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地層、構造、侵入岩形態及穿插關係等),但多是和平常的剖面測製圖相同,沒有反映路線所通過的地形地貌和在不同高程上地質現象的變化,缺乏立體感。剖面素描應畫出地貌形態特徵,和不同高程上的地質現象,並勾連其地質構造,標註產狀要素和岩性花紋。
(二)地景素描:主要是對地貌景觀的大視域描繪,以此反映地質作用或不同性質的岩石形成的特有地形地貌特徵。描繪時要認真觀察地貌特徵,進行塊面勾繪,用透視原理及恰當的線條反映出明暗和地形陡緩變化關係。(三)、具有代表意義的地質現象素描。此素描選取範圍不宜過大,一般常用於露頭素描。用精細的描繪手法,將其地質構造特徵較真實形象的反映出來,也可稱作特寫(圖Ⅵ-8、9、10)
五、地質素描步驟
地質素描圖從取景到成圖,要有一個過程和步驟,首先要目的明確,就是畫這一張圖時要明確它要表現什麼主要地質內容(如地貌特徵、褶皺構造、接觸關係等),取景時要將主要反映的地質現象放置在圖的中心突出部位,同時考慮圖面布局的合理美觀。其素描圖主要步驟可分為以下五個:
(一)、取景:確定控制點(滅點、最低點、最高點)、視平線、景觀範圍。
儘管範圍,初學者常用“取景框”取景框用硬紙板或塑膠片,中間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窗框,中間拉十字線,在圖紙上也畫上同樣的十字線,框線上應刻上尺寸,當選好取景範圍時,將突出的景觀輪廓線在框線上和十字線的相交點確定在圖上,以免相互比例和位置關係的失調。
(二)、勾畫大體輪廓線及主要地質界線
先畫出大體輪廓再畫局部,先畫主要再畫次要,由簡單到複雜,由直線到曲線。輪廓線和主要地質界線,首先用直線進行大致勾繪,再著意其位置和相互比例進行準確描繪。
(三)、畫細部輪廓線和次級地質界線:在大塊面上進一步畫次級和小塊面,然後再按物體形態特徵將大體輪廓線勾成形態曲線,並將次級界線進行形態勾繪,即成為一幅白描圖。
(四)、畫明暗以增加質感,突出地址特徵,檢查整飾全圖:在白描圖上按小塊面和明暗交界線畫出明暗,有些還要畫陰影。從而使物象具有質感,也突出了地質體的形態特徵。
(五)、標明內容要素:圖名、比例尺方位、主要地名、地質產狀要素、地質代號、作者、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