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地球的震顫
叢書:探索未知叢書
作者:劉允良
市場價: ¥10 元
ISBN:9787532476480
出版社:少年兒童
2008-08-01 第1版
2008-08-01 第1次印刷
開 本:32開
頁 數:104頁
類 別: 少兒讀物 -> 少兒百科 -> 少兒百科詞典
目錄
引言
一、人類的家園
地球的外形
內部結構
地球的“體溫”
大地在運動嗎
大陸漂移學說
海底在擴張
二、地獄的通道
可怕的震顫
汶川地震
慘烈的強地震
衡量地震的“尺”
地震的分布
地震的產生
地震的預防
現代地震儀
地磁場異常
動物報警
地光閃現
地聲預警
地下水異常
衛星預測地震
防震“新招”
地震來了怎么辦
抗震新建築
蜘蛛形“太空屋”
“有生命”的建築
地震救援利器——生命探測儀
救援機器人
地震作貢獻
海底地震“CT機”
三、大自然的“火鍋”
火山是什麼
火山的噴發
火山噴發的現象
火山噴發的形式
火山噴發的產物
火山博物館
火山的“作品”
死亡之湖
火山噴射毒泥漿
給火山做胃鏡
火山噴發的監測
熔岩改道
造福人類
四、大海的咆哮
恐怖的海嘯
發生海嘯的地方
海嘯殺傷力
海嘯能量
慘重的災難
海灘小天使
遇到海嘯怎么辦
海嘯預測系統
監聽聲音預測海嘯
衛星監測海嘯
海嘯“防護牆”
海岸的天然屏障
五、山坡上的“滑梯”
樹木喝“仙酒”
真正的原因
“消失”的山頭
為什麼會產生滑坡
水庫崩塌
怎樣預防滑坡
遇到滑坡怎么辦
滑坡的監測
“仙人橋”從何而來
六、失控的“毒蛇”——土石流
可怕的“毒蛇”
火山噴發與土石流
土石流的形成
小雨釀成大災
發生的規律
儀器監測土石流
“火眼金睛”探測災害
機器人防災
土石流的防禦
七、“發燒”的地球
海平面上升
北極熊將消失
雪線在上升
拯救“發燒”的地球
給海洋“補鐵”
為地球撐遮陽傘
深埋二氧化碳
用微生物制服溫室氣體
測試題
導語
好奇之心引領著人類不斷探索未知,推動社會持續進步。
地震、海嘯、火山、土石流,整個地球災難重重。蒞臨可怕的地震現場,我們可以親見“彈簧屋”的抗震神威。在噴涌熾熱岩漿的火山上,還能指揮火山機器人探測火山。只有探索災害產生的各種奧秘,人類才能更好地抵禦地球上的各種災害。
為了應對這類可怕的突發性震顫,人類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研究。
前言
“探索未知”叢書是一套可供廣大青少年增長科技知識的課外讀物,也可作為中、國小教師進行科技教育的參考書。它包括《星際探秘》、《海洋開發》、《納米世界》、《通信奇蹟》、《塑造生命》、《奇幻環保》、《綠色能源》、《地球的震顫》、《昆蟲與仿生》和《中國的飛天》共10本。本叢書的出版是為了配合學校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與思想素質,培養創新人才。全書內容新穎,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反映了我國和世界有關科技的發展現狀、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在傳播科學知識中,貫穿著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教育。本書每章的“知識連結”中,有名詞解釋、發明者的故事、重要科技成果創新過程、有關資料或數據等。每冊書最後還附有測試題,供學生思考和練習所用。
本叢書由上海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編寫。作者均是學有專長、資深的老專家,又是上海市老科協科普講師團的優秀講師。據2007年底統計,該講師團成立11年來已深入學校等基層宣講7000多次,聽眾ANNA次,受到社會認可。本叢書匯集了宣講內容中的精華,作者針對青少年的特點和要求,把各自的講稿再行整理,反覆修改補充,內容力求先進、通俗、生動,表達了老科技工作者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本叢書還得到了上海市科普創作專項出版基金的資助。
精彩頁(試讀片斷)
如果我們把世界上發生過的5級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投影到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發生地震區域的分布是十分有規律的:地震分布的形狀像條帶子,與火山分布十分相似;地震比較集中在地球板塊的邊緣或板塊的內部大斷裂帶上。
世界上有三個地震多發區:第一個分布在太平洋地區和從地中海到印度尼西亞的歐亞大陸南部,特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它沿南美洲北美洲的西岸至阿拉斯加,然後向西至阿留申群島、勘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直到紐西蘭一帶的海溝和島嶼。據統計,全球80%的淺部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99%以上的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
另一個地震多發區分布在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它西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沿岸,沿地中海、高加索、喜馬拉雅山向東,至印度尼西亞,並與太平洋地震帶匯合。
第三個地震多發區主要分布在大洋之中的洋脊、裂谷地區,這個地震帶一般震級小於5.5級。
我國處於世界上最大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地震活動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東部相對西部弱,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接部位。
地震的產生
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呢?這要從地球的構造說起。
地球深層處於高溫(400℃~500℃)和高壓狀態,地球深層的物質是處於熔融狀態的岩漿。地球自轉和地球內岩漿的熱對流,使岩漿發生遷移、地殼表層的板塊產生運動。而地殼表層是不均勻的;地球內部巨大的能量,會在地殼薄弱的部位(如斷裂或褶皺的部位等),利用構造空隙或裂縫釋放出來。這時,在這些部位上就容易發生地震。
根據長期研究和資料積累,科學家比較一致認為地震有四種成因。
構造地震地層發生斷裂或錯動時,突然釋放出巨大能量而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它的特點是活動頻繁、規模大、發震時延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破壞性最大,大多數發生在活動帶上。據統計這類地震都屬於淺源地震。世界上90%的地震都是地球構造斷裂造成的。如美國1906年舊金山發生8-3級地震,地表破裂帶長450千米。
火山地震 由地下岩漿的運移和噴出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它的特點是局限性,僅在火山活動帶上,相對來說規模較小。占地震總數的5%~7%。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日本、印度尼西亞、勘察加、南美等地。許多火山噴發前有一系列小地震。如1980年3月20日美國聖海倫斯火山在休眠123年後又一次復活,噴發前在火山下面發生一系列小地震,
誘發地震 由於某種人為或自然因素的激發作用而引起地震。如廣東省新豐江水庫i3年中發生過2.6萬次小震。原因是水庫壩基附近地殼有小的斷裂,而水庫中的水滲透到斷層面中,給這些小的斷裂起到了滑潤的作用,使地球中的能量更容易從中釋放。又如美國蘭吉利油田為了提高石油產量而注水加壓,事後發生大量的輕微地震。此外,宇宙間的物體如隕石向地面襲擊時,也可能引發地震。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