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簡介
圭峰為南粵名山、“邑之鎮山”,圭嶺遠眺,景觀壯麗,人們對游圭峰情有獨鍾,重陽圭峰登高早已成為邑中習俗。新會童謠中有句:“九月登高隨山走(新會方言“走”即現代漢語“跑”的意思)。”現存最早
的明代萬曆《新會縣誌》記:“重陽泛菊飲萸,童子放鳶,玉台如市。”清代道光《新會縣誌》更具體一些:“九日登高,飲茱萸酒,食芝麻糖,謂之結緣,童子競放紙鳶,圭峰諸山遊人如市。”..重陽登高習俗的起源
據說重陽登高源於避邪祛禍。南朝《續齊諧記》說到,桓景跟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說九月九日將有大災,要他緊急通知家人登山避難,並系茱萸臂上,飲菊花酒,當他全戶晚上下山回家時,見雞狗皆死。《續齊諧記》是一部志怪小說,如果說大眾登高習俗源於這神秘的故事,實在是荒誕;但在邑人登高活動中,確實存有驅疫辟邪的風俗痕跡。如過去飲茱萸酒,又如放風箏玩夠了就斷線放飛,方言“飄紙鳶”,含有放掉滯運的寄意;上世紀80年代時一度很多人將手帕拋上樹杈,更有甚者,不文明地將文胸、內褲也扔到樹上,說是甩掉身上的晦氣。如今,登高已演變為秋遊娛樂、登山健身的節日活動了,圭峰山可供遊玩的景點大大增加。
圭峰登高成了快樂的集體活動
重陽圭峰登高是一年中最龐大的集體郊野遊樂活動。登高者歡樂融融,多攜帶食物大吃開懷,舊時帶蒸糕、柚子、甘蔗、燒酒等,今有各種水果、涼果、花生、燒味、礦泉水、可樂等,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有人在山裡野炊,經常發生小山火,後為安全起見,有關部門禁止市民上山生火。商販抓住機會賺錢,設攤擺檔賣食品飲品、風箏風車、手杖雨具、旅遊工藝品等。文人墨客雅興所致,賦詩作詞揮毫。兒童手拿風車、氣球嬉戲。很多年青人覺得好玩或要避開白天上班,初八晚上就成群結隊摸黑登山,頂著帳篷露營,彈琴唱歌,歡聲笑語,至初九清早才下山。白天看到人流摩肩接踵,夜晚望見山上手電筒光閃動,似繁星熠熠。除會城人登圭峰外,還有不少來自蓬江、江海的民眾和外來遊客。登高者大多數以山腰玉台寺為終點,有席地休息、飲食、打牌、聊天,有入寺燒香拜佛,祈求平安,有人說要連續3年登高轉運。有從永鎮山門拾級而上,也有從龍山路口沿盤山公路爬坡,還有從杜阮叱石攀山、經綠護屏、過天線過脈而來。力氣和遊興足者,則從玉台寺登圭峰山頂,或經天線過脈到天鵝湖、下叱石。一些幼兒老者、力有不逮者,到山麓的玉湖景區或體育運動公園遊玩,也高興一場。抗戰前,還有經山下北較場岳王廟打秦檜石像的活動。
圭峰歷史
圭峰山海拔442米,絕頂舊稱婆髻頂,今已削平。圭峰實則是龜峰,因為該景區中的山峰多象烏龜,千姿百態,更有些似飛來之龜,神彩奕奕。過去山路崎嶇,登山人數有限。1938年建了山門至玉台寺的水泥階梯路,但再往上就只有泥路,登上絕頂的人較少。1983-1985年在山頂上建省電視調頻轉播台,開闢了盤山公路,上世紀90年代初政府又鋪上了水泥路面;1989-1991年還將原梯級路砌上花崗岩;進入新世紀,再鋪設了一條從玉台寺上山頂的石級路——悅洋登山路;近期又增添了大光明登山道,上山頂變得較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