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語中呼喊

在細語中呼喊

《在細語中呼喊》一書中,作者孫萌以當代中國影視藝術的若干個案為專題,多視角地由點到面地解讀了“觀看文化”的生成機制和有關社會、歷史、文化、心理的種種動因。有短評、有長論,在可見中力圖看到不可見的部分,記錄了藝術與時代、文化的內在關聯,以及中外電影的差異。從中告訴世人,影視是一面鏡子,它不斷地折射和透視著社會與人性的倒影,藝術歸根到底在於引領人與自我和真理相遇,影視藝術詩性的力量將拯救人類的精神家園。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細語中呼喊》以當代中國影視藝術的若干個案為專題,多視角地由點到面地解讀了“觀看文化”的生成機制和有關社會、歷史、文化、心理的種種動因。有短評、有長論,在可見中力圖看到不可見的部分,記錄了藝術與時代、文化的內在關聯,以及中外電影的差異。從中告訴世人,影視是一面鏡子,它不斷地折射和透視著社會與人性的倒影,藝術歸根到底在於引領人與自我和真理相遇,影視藝術詩性的力量將拯救人類的精神家園。

“不是繆斯頭上的橄欖枝/也不是天使頭頂的一輪光環/是嵌入頭皮的荊棘/愛的越深,刺的越深/直到全身成為一個傷口/直到在創傷的復原中,荊棘長出花朵/身體盛開著,發出聲音/一次比一次更響亮”——孫萌《另一種藝術》

作者簡介

孫萌孫萌

孫萌,1970年生於山東,博士,詩人。200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2003年留學挪威奧斯陸大學,現供職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領域為世界電影史、美學與藝術詩學。已出版專著《“她者”鏡像: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女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詩集《綠色熟悉我的聲音》(作家出版社,2011)。

圖書目錄

序 劉巨德
一輯

在細語中呼喊:《無窮動》

《我叫劉躍進》:三個人,一部電影

中國電影中的“娜拉”形象

易卜生在中國

——2006年2月28日在挪威使館“易卜生年”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

尋找·焦慮·詩意

——體認《尋槍》

荒漠甘泉:可望又可汲

——電視電影《大漠之戀》觀後

虛實相生的影像世界

真實的影像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與《一個都不能少》之比較

日全蝕:當代中國電影

國際語境中的中國第六代導演

《香水》:讓人屏息,但不靜氣

好萊塢與中國:功夫滲透抑或功夫消解

新十年英雄片創作得失談

電影中的文藝青年

二輯

銀幕與螢屏

也說電視的“俗”

從“雅”與“俗”談電視欄目

試論近年現實題材電視劇發展趨向及存在問題

覺醒與共謀

——談電視劇《橘子紅了》中的女性形象

電視欄目中的戲劇性問題

傳統文化與收視心理——談2004春節聯歡晚會花開花落

——中國電視文藝的現狀與思考

三 輯

《2046》,都市男女的情感黑洞

三部華語片出征奧斯卡

在恐怖中尋找快樂

想起林青霞

好萊塢不捧華人女星

請給原聲片留點空間

金馬影展在爭議中開幕

周星馳用《功夫》為港片提氣

法國美女面臨青黃不接局面

藝術門檻鋸不得

《星戰》,風靡美國28年

第一位影后的悲劇人生

中國電影,離繁榮還遠

樣板戲喚起舊日記憶

《呂梁英雄傳》:小人物反映抗戰大主題

沒有奧斯卡中國電影遺憾嗎

兒童片該長大了

好萊塢眼中的中日男星

溫情的尖叫

面對“生死抉擇”

《刮痧》“刮”走了什麼

21世紀初的操作

——評《庭院裡的女人》

四 輯

鏡子,不僅僅是裝飾

影視觀看的視覺心理動因

男性作為觀看的對象

觀看與認同

看與被看,哪個更愉快

當電影遭遇愛情

木心:帶根的流浪詩人

名叫吉狄馬加的風

吳冠中:走進海的深處

有容乃大:杜大愷先生的水墨藝術

跟著線條遊走

——看《劉巨德插畫藝術展》

挪用的文化意義

挪用其他文化中的故事

——《花木蘭》在西方

圖書序言

《在細語中呼喊》序
劉巨德

有一天,孫萌老師送給我一本書,書名為《“她者”鏡像: 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女性》,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她的博士論文。從這部書中我發現,她是一位對人類生存境界充滿憂患意識的詩人。全書以大鵬和燕子對話的寓言形式開篇,每個章節前都引用經典詩句, 在詩意的境界中闡發論證,發人深省。

平時接觸孫萌的人,都感覺她樸素、淡泊、謙遜,冬日常穿一件知青式的軍綠舊棉襖,梳一條又粗又黑的長辮子,很傳統,卻很有個性,似乎無聲地表達她對文化的主見。很少聽她說什麼。後來才知道她幾乎每天面對自然、社會、生活和藝術在書寫,寫作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她者”鏡像》以詩人的理想,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史中一系列華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從深層做出了清厘,從文化根脈做了挖掘。對華人女性的人生遭遇提出了詰問,表達了一個東方文化人對人類生存境界的憂患,對西方妖魔化中國女性的反抗和嘆息,顯示了她內心中國文化的靈魂尊嚴和鐵骨錚錚的人文情懷。但她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或女權主義者,而是一個渴望人性神聖的理想主義者,她似乎對天默語:真理有何性別?人都是由神話世界裡的同一塊泥土造就,有何貴賤?

她好像生活在一個離現實世界很遠的書齋世界裡,但她的詩化書寫,卻具有當代學人的敏感和銳氣,也有傳統文人的氣質和精神。這可能與她出身於書香世家,很早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詩意的種子,以及在研究生期間傾心於語言學、詩學、電影學研究有關。她的案頭書大多是但丁、荷馬、莎士比亞、李白、杜甫、薩福、葉芝、莊子、里爾克、波德萊爾等人的詩集和文集,可以說,詩學的激情和創造力本能地浸染著她對語言文學和電影學思考的精神色彩。

她習慣以詩人特有的悲涼、蒼茫和高貴品味電影,透視電影背後靈魂燃燒的夢,而不僅僅是觀看燃燒升起的火焰和煙霧。確切地說,《在細語中呼喊》既是一個書名,更是她面對電影、電視、繪畫、詩歌等藝術對象的某種狀態和心境。藝術對象對於她,猶如一面鏡子,孫萌老師旨在書寫“鏡子”和她之間發生感應的那一部分聯繫,可謂心鏡中的心鏡,也許這是她在書寫中與真理和自我相遇的路徑。

書中大部分內容是她1997年以來,在《電影藝術》、《電視研究》、《名作欣賞》、《環球時報》、《文藝報》等報刊上所發表的藝術散論。她曾是《環球時報》影視文化版的特約撰稿人,也曾工作于山東電視台,做過編導、製片人,23歲開始書寫詩歌,寫過大量古體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有獨特的理解,現在又寫現代詩,詩歌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她安頓生命的精神家園。

《在細語中呼喊》一書,有對中國影視文化現狀的評論,也有對中外電影文化差異關係的比較;更有關於生死、善惡、悲喜在影視中表現的審視,以及對女性自身命運的憂愁和關懷。她瞬間的直覺常與無限的過去和未來相臨,書寫遊走在流動不息的生命精神里,影視藝術與文學、繪畫、詩歌互補互動,復通為一,呼喚灰燼中的藝術星火燃起,為不惜一切代價忘我堅守微弱光明的藝術歌唱。

可以說,《在細語中呼喊》是她對影視藝術鏡子的輕輕洗滌,雨絲般詩性的閃光和力量,穿越中西文化的時空,注釋著影視藝術的願望和夢想;也是她藝術良知的隱隱哭泣,在重訪人性的故土中,撫慰著人世的惆悵和歲月的蒼涼;還是她書寫心智通往神性道路上的暖暖急喘,讓分崩離析的世界,復甦人性美善的目光。

欣賞電影和詩歌中啟示人生、顫慄揪心、牽腸掛肚,看了以後說不出話的美,是孫萌動心之處。她是一個在逆境中反彈到一定高度的文化人,她的不尋常在於她在無人問津的地方自己默默承受苦和痛,這是我們所不了解的。她說:“沒有苦和痛,就沒有詩人。”苦和痛是她書寫的廟宇,書寫是她生命的快慰。她說她深信:詩歌和藝術的美,在沒有預設、沒有目的、沒有功利的忘我奉獻中誕生,在受難的滴在地上的鮮血上生長,在人與天的界限泯滅中永恆,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和藝術家都需要自我犧牲,犧牲是蛻變,是脫胎換骨,是神性地復活。這不僅僅是她的信念,更是她靈魂的氣息和自白。

這樣的體悟和願望,自然是孫萌誓為崇高的詩歌和藝術而生的心境,她把自己的生命平靜地安放在了詩歌和藝術中,這樣的人在現代社會是很少的,她是幸福的。本書是她生命、情感和直覺對藝術、社會、人生苦樂的體驗與感悟,也是詩人對藝術生命精神的感性判斷融入理性熱情的思辨,包括對藝術人生的注釋,知其不可盡,而盡其可盡。她的書寫誕生於對人類生存境界的深切憂慮中,社會自然會受益。

2011年9月19日於清華荷清苑

(本文作者劉巨德先生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