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成分
土沁於老釉上的附著或滲透,既取決於釉質的結構,又取決於土壤的 成分,大致可分為物理性附著和化學性滲構,從而表現出各種形態。土沁的各種形態我們就不多說了,玩家都觀察過。土沁形成的難易依土壤的酸鹼性和綜合腐蝕性以及是否具備水介質的傳遞而決定,我們也都知道個大概。我們著重來說土沁的兩大類型三種狀態。
物理性附著:
物理性就是指土壤介質與釉面之間沒有形成新的分子鍵合或者晶構,所附著的土壤介質都是附帶在釉面上的。形成的原因有土層壓力、釉層表面張力、釉層表面土介質的張力富集、以及向釉內晶格滲透的半途狀態。這些因素導致土介質中的相關成分依靠水介質的傳遞向釉面富集,特別地向曲面的凹窪處和裂縫中富集。年代越久,這種富集層越厚越牢固。
化學性滲構:
化學性就是指接著上面物理過程,富集在釉面的成分中的可以與釉面原有晶構發生新鍵合作用的分子、離子和原子,經過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空間適應和電子適應過程,與釉面晶格生成了新的晶構。這個過程是物理過程的繼續,需要時間、溫度、壓力、傳遞介質、粒子大小、鍵合價態等條件的配合。
中間態吸附:
在介於物理作用與化學作用之間,還存在著一種中間過渡態,即可能發生鍵合的粒子之間尚未達到穩定鍵合態,暫時以“范德瓦爾力”處於相互尋求適應的過程中。
物理性附著,是一種介觀的牛頓力,我們採用水的離子化氫鍵溶解、刷、刮、磨蹭,都可以破壞它,從而去除土沁的物理性附著。
中間態吸附,用通常的物理方法可能難以去除了,但是用離子型洗滌劑、微弱的酸鹼溶液還是可以破壞這種弱鍵的。這就是常用的“八四液”或其它去污溶劑方法。
化學性的新晶構,是不能去除的,當然我們可以用氫氟酸等強酸強鹼,在溫度壓力遠高於形成的條件下做逆向反應硬行去除,但去除就是對釉面的破壞。
兩大類三種狀態的土沁作用的基本概念搞清了,我們就可以用來觀察分析和判斷各種釉質、各種土質、各種條件下生成的土沁的年齡了。
有人會笑話我這番理論,豈不知正是我們平時不知道、不善於運用這些垂手可得的基礎知識,以至於我們多年守著一堆瓷片而歸納不出觀察分析的要領,甚至有人常年置瓷片 的本質於襤褸土沁之下而不嘗試著用各種方法清洗處理,你怎么能觀察到土沁這一偉大光環之下的機竅?怎么能面對疏鬆磨損生燒的殘次釉質之外的精美釉質加以分析判斷?你會說:我用類比法,顛撲不滅的類比法!是的,類比法是偉大的,但是它只能在它可類比的範疇內發揮作用,只能提供你類比範疇內的參照。我們從窯址撿到了殘瓷,從一地的酸性土壤中撿到了瓷片,從農舍豬圈牆角田埂撿到了來自倒塌裸露的荒冢地面的殘器;但你忽然發現有那么多土沁甚微的精美正品器出自壤質穩定的地區、出自至今堅固難摧的豪門富家的磚砌大墓,你除了一句:“都是故事”之外,還能加以更多的分析嗎?除了換錢之外,你肯定聽史學家說過“宋代是中華文化藝術之頂峰,至今無能企及”之言,你真的認為你手中的定器、龍泉器、官器、越窯器、黃堡窯器、吉州窯器藏品已足以反映出這句話的涵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