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毛辣花、銀絲草《廣州植物志》,過飢草、小鹿銜、鹿含草、小本白花草、石南花、瀉痢草《福建民間草藥》,銀花草《南寧市藥物志》,毛將軍《泉州本草》,白毛草、白毛蓮、白毛將,《廣東中藥》、白鴿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於冊》),百頭妹(廣東、廣西),暴臭蛇、煙油花(廣西)。
入藥部位
植物土丁桂的全草。
性味
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
入肝、脾、腎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黃疸,痢疾,淋濁,帶下,疔瘡,疥瘡。
相關配伍
1、治黃疸,咳血,鮮土丁桂30g。和紅糖煎服。(《泉州本草》)
2、治痢疾,土丁桂30~60g,紅糖15g。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3、治淋濁白帶,土丁桂30~60g,冰糖15g。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鮮品30~60g,或搗汁飲。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全草纖細,長20~50㎝,根細長稍曲,棕褐色,直徑約3㎜。莖細圓柱形,直徑約l㎜,灰綠色或淡黃色,莖枝及葉均密被灰白色絲絨毛。葉互生,皺縮,展平後呈卵形或長矩圓形,長0.4~1㎝,寬2~4㎜,先端短尖。基部鈍圓,全緣,中脈明顯;質柔軟。偶見殘留小花於葉腋。氣微,味苦。 以葉多、莖葉密被灰白色絲絨毛者為佳。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莖少數至多數,平臥或上升,細長,具貼生的柔毛。葉長圓形,橢圓形或匙形,長(7)15~25毫米,寬5~9(10)毫米,先端鈍及具小短尖,基部圓形或漸狹,兩面或多或少被貼生疏柔毛,或有時上面少毛至無毛,中脈在下面明顯,上面不顯,側脈兩面均不顯;葉柄短至近無柄。總花梗絲狀,較葉短或長得多,長2.5~3.5厘米,被貼生毛;花單1或數朵組成聚傘花序,花柄與萼片等長或通常較萼片長;苞片線狀鑽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毫米;萼片披針形,銳尖或漸尖,長3~4毫米,被長柔毛;花冠輻狀,直徑7~8(~10)毫米,藍色或白色;雄蕊5,內藏,花絲絲狀,長約4毫米,貼生於花冠管基部;花葯長圓狀卵形,先端漸尖,基部鈍,長約1.5毫米;子房無毛;花柱2,每1花柱2尖裂,柱頭圓柱形,先端稍棒狀。蒴果球形,無毛,直徑3.5~4毫米,4瓣裂;種子4或較少,黑色,平滑。花期5~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800米的草坡,灌叢及路邊。
藥理作用
1、保護肝臟或抗脂肪肝作用。
2、有輕度降壓作用。
相關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清熱瀉火,澀精益陰。”
2、《南寧市藥物志》:“外用止血消腫,清肝熱,退翳。”
3、《廣東中藥》:“清濕熱。治赤白痢疾,濕熱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