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2中程轟炸機

圖-22中程轟炸機

圖-22主要用於突防,在超音速、低空的環境下向敵方發射巡航飛彈、核炸彈等任務。一次性加滿油後,轉場半徑可達大半箇中國。1969年3月2日中蘇珍寶島之戰後,曾經是我國防空軍主要防禦的轟炸機,也是日本及其駐日美軍重點防禦對象。圖-22M曾經是美蘇之間裁軍談判的主要焦點之一,目前圖-22M3依然是俄羅斯戰略轟炸及反艦艇作戰核心組成部分。

概述

圖-22“眼罩”Tu-22(Blinder)
圖-22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也是老圖波列夫主持設計的最後一款轟炸機,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為“眼罩”(Blinder)。
圖-22大約於1955年開始設計,1958年首次試飛,1961年在前蘇聯航空節初次公開展出,1962年開始裝備部隊。其高空最大速度達M1.5,是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圖-16的後繼機,主要供空軍遠程航空兵使用。該機未大量生產,估計只生產了250架左右。除部署於前蘇聯空軍、海軍航空兵外,還向利比亞空軍提供了24架,向伊拉克空軍提供了12架。
到1992年底,前蘇聯海軍航空兵還有30架圖-22轟炸型和20架海上偵察/電子戰型在服役,空軍仍有75架在服役,但已改為執行電子干擾及偵察等輔助性任務。

型別

圖-22有5種型別:
“眼罩”A 轟炸偵察型。機身彈艙內可帶自由落體核炸彈或常規炸彈,最大航程只有2250公里,不適於執行原定的戰略任務。生產架數不多,只有少數服役。向伊拉克提供的就是這種型別。
“眼罩”B 轟炸型。外形象“眼罩”A,但性能提高了,彈艙內可帶裝核彈頭的AS-4“廚房”空-地飛彈,機頭雷達更大,機頭上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向利比亞提供的是這種型別。
“眼罩”C 海上偵察型。機頭有空中受油探管,彈艙門上有6個照相艙口,有電介質板,機頭罩經改進,有些還裝有電子對抗設備或電子情報收集設備。交付了約60架,大多數供海軍航空兵使用。
“眼罩”D 教練型。教練員座艙在標準座艙之後,位置略高些,座艙蓋加長了,亦提供給利比亞。
“眼罩”E 電子戰/偵察型。頭錐作了改進,並增加了電介質板。

自衛手段

圖-22的自衛武器很少,僅在尾部有一門30毫米機炮。自衛手段主要靠速度,夜間使用電子干擾機自衛。由於重量大,機翼面積較小,故盤鏇性能不好,投放武器時機動範圍小。其綜合作戰能力介於美國的B-58和英國的3V轟炸機(“勝利者”、“火神”和“勇士”)之間。圖-22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可使用加力起飛,爬到10000米高度,再以990公里/小時的平均速度飛往目標,同時爬升到12000米高度,距目標500公里,速度加大到M1.2~1.4,距離目標180~270公里時發射飛彈,然後仍繼續飛向目標,以制導飛彈。若使用常規炸彈轟炸,則飛機要以超音速的衝刺速度接近目標。在目標上空以高亞音速進行水平投彈。攻擊後以超音速脫離。採用這種攻擊方法時圖-22的活動半徑約為1000公里。最大作戰高度為14700米,超音速攻擊時的最大作戰高度為12000米。為加速到超音速,任何情況下都需要使用加力。
圖-22機頭很尖,機翼很薄,後掠角大,機身外形流線光滑。按跨音速面積律設計,兩台發動機安裝在機身尾部上方、垂尾的兩側。平尾、垂尾都有較大的後掠角。

機翼

懸臂式中單翼,全金屬結構。從翼根起有小的不變的下反角。相對厚度9~10%。機翼前緣有較大的扭轉,每側外翼上表面前緣處有一翼刀,翼刀以外的機翼前緣後掠角約45°,以內的為50°,靠近翼根處機翼前緣後掠角增大,達到70°,這樣可以提高機翼的臨界M數。機翼中部後緣有收藏主起落架的鼓包,高速時起整流罩作用,可增加高亞音速巡航時的升阻比。從此鼓包起向外的機翼後緣後掠角加大。後緣裝有富勒襟翼,內側是雙縫後退式,外側是簡單式。再往外是兩段副翼,內側段有調整片。翼尖有防顫振配重。

尾翼

懸臂式全金屬結構。平尾裝在機身上,位置很低,垂尾和平尾都有後掠角,但展弦比較小。平尾是全動式的,垂尾翼尖是用複合材料製造的,氣動平衡式方向舵,有補償片。

起落架

可收放前三點式,主輪距較寬。主起落架採用4輪小車式,向後收入突出機翼後緣的起落架艙內。採用油-氣減震器,支柱可向後擺動,以便在粗糙跑道上滑行,著陸時也可起緩衝作用。前起落架有兩個機輪,可用液壓操縱轉向,向後收入機身內。
動力裝置 兩台Д-15型發動機,單台靜推力85.3千牛(8700公斤),加力推力120.1千牛(12247公斤)。安裝在垂尾兩側,使排氣不影響飛機的氣動性能。進氣口前緣是環狀的,起飛時可用作動筒把它調到前方位置,使之與短艙內壁之間形成環形縫,空氣經此縫流入,從而增加進氣量。原來的噴管在短的固定段之後有開槽的末段,它與外面的整流罩之間有環形空間。現在的噴管在外面的整流罩里有收斂擴散段,據信這可以增加推力和航程。在機頭還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其下面有三角形保護裝置,以防止受油探管的喇叭罩損壞機頭。
座艙
乘員3人,座位縱向排列,在機頭雷達罩之後正對著領航/系統操作員位置的機身腹部有一排艙口。駕駛員的座椅向上彈射,另兩個座椅向下彈射。
武器 雙摺門的彈艙在機身中部。在B型上有專門適於裝掛“廚房”飛彈的型板。這種飛彈只能半埋入式地裝入彈艙內。帶這種飛彈還需要在機頭裝更大的搜尋雷達。彈艙內可掛常規炸彈3~5噸。或掛特種炸彈(如224H),每顆重約2000千克。尾炮塔內有一門雷達瞄準的30毫米機炮。轟炸型在機頭裝有轟炸領航雷達,尾部有預警雷達,有些飛機的起落架艙內裝有干擾用的金屬屑撒布器和轟炸判定照相機。

外形尺寸

翼展 27.70米
機長 40.53米
機高 10.67米
機翼面積 188.5米2
機翼後掠角(外段) 45°
(內段) 50°
展弦比 4.1
重量及載荷
空重 34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75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83900千克
載彈量 5000~9000千克
燃油量 35000~40000千克
允許使用過載(重55000千克時) +3.5g
(重74000千克時) +2.6g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高度12200米) M1.35
巡航速度(高度12200米) M0.9
實用升限 18300米
海平面爬升率 101.7米/秒
起飛滑跑距離 1500米
著陸滑跑距離 2100米
起飛速度 330公里/小時
著陸速度(重 74000千克) 230公里/小時
最大航程 5700公里

圖-22與圖-22M的關係

不足之處

圖-22作為蘇聯的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性能不是非常可靠,航程也差強人意,理論上可以進行超音速突防,但飛機加滿油和飛彈後,根本無法進行超音速飛行,就算到達目標附近時其速度打到1.5馬赫,也無法有效規避當時北約的戰機和防空飛彈的攔截。因此,蘇軍對此轟炸機並不滿意,只是少量裝備,並責成各設計局開發下一代超音速轟炸機來取代圖-16和圖-22.

圖-22向圖-22M的轉化

對此,蘇霍伊設計局首先作出反應,設計出了大名鼎鼎的T-4轟炸機。而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反應卻比較遲鈍,一開始只是在圖-22的基礎上進行小修小補,提高一下發動機的推力,使用代號圖-26(注意:不少初級軍迷對此犯糊塗,認為圖-22M就是圖-26,而圖-26隻是在圖-22的編號上“借屍還魂”,並且圖-26才是真正的圖-22的改進型。)當設計局以該代號上報給軍方時,發現軍方根本對此不感興趣。眼看競爭對手蘇霍伊設計局走到了前面,圖波列夫設計局上下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最後只能推倒重來:推翻圖-22的基礎,重新設計出一款全新的超音速轟炸機。
1966年,前蘇聯軍方這是下令開發全新的圖-22M轟炸機以及與其搭配的作戰武器,並安裝改進後的NK-22渦扇發動機,並在機腹中線掛載1枚Kh-22“風暴”空地飛彈。圖波列夫設計局加緊設計,最後設計出的圖-22M優異地超出了軍方的要求(尤其是轟炸、反艦方面)。
3年後的1969年6月,圖-22M第一款生產型(圖-22M0)終於出廠,進行多項試驗,並接受軍方提議改進。不久,北約方面用偵察衛星發現了該機,給起綽號為“逆火”(Backfire)。該機在外形方面與老的圖-22明顯不同,且性能完全超過了圖-22。4年後,圖-22M1型正式開始裝備蘇軍,開始了圖-22M的服役史。之後多年,圖-22M2、圖-22M3相繼服役,性能更為優異,並在後來的一段歲月使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國家聞風喪膽,提之色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