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DIVERSITAS)於1991年成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和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共同發起。此後,DIVERSITAS多次召開各種類型的會議,完善研究計畫和組織建設,並於1996年7月形成了該項目的實施計畫(Operational plan)。該實施計畫於2002年又得到進一步的完善,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貫徹執行。
1996年,DIVERSITAS迎來了兩個新的組織者,即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和國際微生物學會聯盟(IUMS),因而現在的DIVERSITAS是由5 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起的。這五個國際組織和機構具有廣泛科學興趣,同時各自都在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科學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DIVERSITAS的相關研究內容由原來的4個方面進一步拓寬到現在的10個領域。目前,DIVERSITAS非常關注以全球氣候變化為標誌的全球環境變化。DIVERSITAS是生物多樣性領域內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對有關國家和組織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已成為該領域具有嚮導性的核心計畫。
主要任務
聯合生物學、生態學和社會科學,開展與人類社會相關的研究,推動生物多樣性科學的集成化發展;為更好地認識生物多樣性減少問題提供科學基礎,並為制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政策提供建議。DIVERSITAS由3個核心計畫與幾個互動網路(cross-cutting networks)組成。
核心計畫
生物多樣性發現及其變化預測(BioDiscovery)、生物多樣性變化的影響評估(EcoServices)、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科學發展(Biosustainability)。
互動網路計畫包括全球入侵物種計畫(GISP)、全球山地生物多樣性評估(GMBA)、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等(AB)和淡水生物多樣性網路(FBN)等。
研究領域
(1)生物多樣性的起源、維持和喪失;
(2)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功能;
(3)生物多樣性的編目、分類及其相互關係;
(4)生物多樣性評價與監測;
(5)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恢復和持續利用;
(6)生物多樣性的人類因素;
(7)土壤和沉積物的生物多樣性;
(8)海洋生物多樣性;
(9)微生物生物多樣性。
中國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於1992年成立了生物多樣性委員會(BC-CAS),協調院內外生物多樣性研究工作。國家教育部也成立了高等院校生物多樣性指導委員會,並組織了一些活動。但各部門缺乏必要的協調,難免出現重複分散等情況。國際上不少國家,如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等都成立了DIVERSITAS國家委員會。有鑒於此,成立DIVERSITAS中國國家委員會(CNC-DIVERSITAS),以協調有關部門,推動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加強國際合作,組織相關的學術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在此背景下,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同意成立CNC-DIVERSITAS,下設科學委員會和科學諮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