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醫學院

國立中正醫學院是中國現代史上曾經存在的一所醫科高等院校,成立於抗日戰爭初期1937年9月,中正醫學院是民國時期江西第一所獨立學院也是惟一的本科醫學院。學院歷經抗戰遷移、合併、更名等,現第三軍醫大學的主要前身之一 。

創辦

國立中正醫學院由生理學家林可勝博士首先提出創建。當時中國最頂尖的醫學教育如北京協和、湖南湘雅、四川華西等幾乎都是外國人創建,林可勝希望中國能獨立創建一所頂尖的醫學院。同時林可勝倡議“公醫制度”,認為國家應免費為國民提供衛生醫療的服務,這也需要一所國立醫學院。

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贊成林可勝的主張,故選擇南昌作為校址,並堅持校名需冠以“中正”二字,國立中正醫學院遂於1937年在南昌創建。第一班班錄取正取生100名,備取生30名,實際報到108名,1937年9月在南昌正式上課。國立中正醫學院院長是原湘雅醫學院院長王子玕,教務長由生化教授唐寧康擔任,秘書長由英語教授汪西林擔任。

創辦後設有6個系科:(1)解剖;(2)生理及藥理;(3)病理(包括法醫);(4)內科(包括放射學);(5)外科(包括婦產科);(6)公共衛生。

南遷江西永新

中正醫學院甫一成立,抗日戰爭即已全面爆發。南昌頻遭日軍空襲。1937年12月著手遷移,選址贛西永新縣(王子玕的家鄉)。永新教室完工前,學生暫借用吉安白鷺洲中學上課。1938年初學院遷往永新。

西遷雲南昆明

1938年秋間,戰事失利,同年11月4日,教育部下令該學院遷設昆明。11月6日,首批人員出發,同年12月,全部人員抵達昆明。此時,教育部統一招生分發本學院新生71名。1939年1月,購買昆明城郊白龍潭地基,興工建築臨時院舍。同月,奉教育部招考平津滬學生,取錄23名。同月19日借昆明青年會為教室,又開始上課。1939年3月,建成昆明白龍潭臨時院舍,同月即遷入新院舍。1939年5月,聯絡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國立上海醫學院國立雲南大學醫學院雲南省立醫院商討滇南醫學教育、衛生機關合作辦法。1939年8月,該院取消秘書處,改設教務、訓導、總務3處,教務處主任由王子玕兼任,唐寧康為訓導處主任,陳充恩為總務處主任。1939年9月10日,雲南大學醫學院教職員代表來院商討醫學教育合作辦法。同月25日舉行學期考試。同月,與上海醫學院聯合,在昆明市設市門診處。1939年10月,教育部統一招生委員會分撥該院新生62名。1940年2月,劉南山任教務主任,同年8月,趙以炳為教務主任。

東遷貴州鎮寧

1940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有伸向昆明的趨勢,同月24日,教育部電令該院遷移黔西一帶地區,在差不多同時,教育部下令該院學生享受公醫生待遇。1940年9月,該院遷設貴州鎮寧縣城,修理鎮寧縣城東嶽廟,租賃民房為臨時院舍。因城鎮較小,醫院實習發生困難,該院將四年級學生送去貴陽國立湘雅醫學院暫時借讀。1940年10月,教育部統一招生,分發本學院新生60名。

回遷永新

1941年初決定回遷江西永新。1941年暑假,學院開始搬遷。院部設在永新舊址,以泰和的省立醫院作為實習基地。

南遷南康及福建長汀縣

1944年7月,長沙失守,學院奉教育部令遷往南康縣,高年級學生住縣城,低年級學生住唐江鎮。1945年1月又遷往福建長汀縣。

回遷南昌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1月始將四、五年級學生遷回南昌市原校址。同年7月11日,全部師生遷回南昌。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5月,國立中正醫學院由南昌市軍管會文教接管部接管,8月1日,改名為南昌醫學院。10月1日,南昌醫學院與四野醫科學校合併為華中軍區醫學院。1950年10月改稱中南軍區醫學院。1951年12月15日改稱第四軍醫學院。1952年11月改稱第六軍醫大學。1954年第六軍醫大學遷往重慶併入第七軍醫大學,1975年改稱第三軍醫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