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前夕,一些有識之士,欲謀振興中華,主張舉辦實業,倡導“實業救國”。國民政府準備在南京籌辦一所培養專門技術人才的專科學校,正在籌辦之際,抗日戰爭爆發,為此,該校選在大西南的後方樂山成立。
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簡稱中央技專)於民國28年(1939年)1月創建,同年秋招生。設有皮革科、造紙科、農產製造科、紡織染科和蠶絲科。開辦初期因校舍不足,學校將蠶絲科委託南充蠶絲職業學校代辦,皮革科委託成都華西大學(現華西醫科大學)化學系代辦。其餘各科均辦在樂山。
民國29年(1940年)秋,中央技專租用嘉屬聯合中學校舍(當時聯中遷夾江杜公場)和華新絲廠(現樂山絲廠)繭庫作為校舍。收回了外校辦的兩個科。校本部、造紙科、農產製造科、紡織染科、皮革科設在嘉屬聯中原校舍內,蠶絲科設在絲廠繭庫,各科實驗室設在江雲庵。
民國31年(1942年)秋,由於皮革科報考學生少,教師也奇缺,學校決定停辦皮革科,增設了化學工程科(簡稱化工科)。此時學校仍設5科,學生約500人,教職工200餘人,各科學制由原來兩年制改為三年制。
1950年10月,學校更名為“國立樂山技藝專科學校”,隸屬於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校址仍在樂山岷江東岸。1952年10月撤消樂山技專、校名改稱重慶紡織專科學校;次月,校名更改為四川紡織工業學校,並交由西南紡織管理局領導。1955年7月,學校更名為紡織工業部成都紡織工業學校。
1984年12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成都紡織工業專科學校,仍保留成都紡織工業學校。1993年學校更名為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歷任校長
劉貽燕
(民國28至29年,即1939-1940年在任),英國格拉斯歌大學理學士,曾任國立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安徽省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安徽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經濟部專門委員。
周厚樞
(民國29年至民國30年,即1940-1941年在任),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碩士,曾任國立廣東大學、河南大學、東南大學教授,揚州中學校長,曾赴美考察。
張儀尊
(民國33年至民國34年,即1944-1945年在任),國立東南大學理學士,法國里昂大學博士,四川大學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馬傑
(民國34年至民國36年,即1945-1947年在任),美國歐海歐大學化學博士,金陵大學化工科主任,中南工學院教務主任,自貢工專校長。
赫穎舉
(民國36年至37年,即1947-1948年在任),美國普度大學電工學士,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電信工程碩士,北平輔仁師範、北平大學工學院教授。
裴鴻光
(民國37年至民國38年,即1948年-1949年在任),法國里昂大學理工碩士,曾任河南大學和銘賢學院教授。
鄭愈
(民國38年,即1949年至建國前在任),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畢業,曾任四川大學教授,川大理學院院長、總務長。
教學科研
教學
中央技專各科都分別有嚴密的教學計畫,課程設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實行課時和學分制相結合。該校所設專業和開設課程,都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輕紡工業的理論和技術。因開設的課程較多,學制雖是三年,與四年制大專相差不大。擔任教學的教師除聘請的專任教師外(學校先後有百多位教授、副教授擔任教學工作),並聘有武漢大學和四川大學(抗戰期間遷峨眉)的教授來兼課,因此教學質量較高,畢業的學生,多數能在對口的工廠和科研單位擔任專業技術工作。
實驗
學校還特別注意實驗、實習和科研工作,並注意為發展生產服務。校內實驗室、圖書館、實習工廠、場地每年都有充實和發展。蠶絲科附設蠶種場一個,每年春、秋二季共制“改良蠶種”3、4萬張,發售到樂山、峨眉、夾江、洪雅、眉山一帶,對當地蠶絲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農產製造科實習工廠對“全華醬油”和“樂山里香”(一種甜酒)的釀造和研究,都作了一定的貢獻。造紙科以嘉樂紙廠為實習基地。紡織科以“川南保險傘製造廠”為實習基地。這對當時學生學用結合,培養專業技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